格力和小米高管嘴仗不断的“榜单”,也该祛魅了
2025年的互联网公司,都迷上了晒数据。
车企们从半年报、季报到每周晒榜单,甚至发售每隔几个小时就公布预订数,销量战报慢慢成了各家成了精心编排的奖状。
“有了周榜单,是不是还要来日榜单?这个严重误导、歪曲行业运行的事实情况,企业是如何知道其他企业每天卖了多少车呢?”中汽协副会长付炳锋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的这句吐槽,捅破了车圈的窗户纸。
同赛道类比都还好说,前段时间理想和乘龙卡车的对撞实验惹出巨大的舆论争议。理想i8是国内30万纯电SUV排头兵,乘龙卡车多年主打牢靠和耐用性,对撞实验撞的是车脸,戳的却是品牌的脊梁骨,这无疑是一场多方“共输”的局面。
再把视角拉大,近日小米和格力也因为家电行业机构奥维云网曝光的线上空调国内销量排名,高管在微博上隔空对线,粉丝群体也在社媒上争得面红耳赤。
格力朱磊晒出卢伟冰/王化转发图片及他查询的截图,两张图片中小米排名第二、格力排名第三,而朱磊查询版中格力排名第二、小米排名第三,双方都称数据来自奥维云网,但具体细节却有差异。
隔了几日,他又暗指卢伟冰转发的截图来路不明:“销量是一时的,质量是一世的。数据可以转发,口碑没法P图。”
奥维云网是一家专注于家电与家居领域的零售数据服务及市场研究咨询机构。其核心产品“奥维家电罗盘”整合了线上电商、线下零售等多渠道销售数据,为企业提供涵盖不同渠道、不同时间段的销售表现、市场份额等深度洞察,助力企业制定市场策略。
然而,这并非奥维云网今年首次因数据统计问题引发争议。
在今年4月的年报发布期内,格力与美的均在2024年财报中引用了奥维云网的数据,却得出了看似矛盾的结论:格力宣称其品牌在家用空调线上零售额份额为25.40%,位居行业第一;而美的则指出其家用空调线上市场份额达到33.2%,同样位列第一。家电两大行业巨头美的和格力同时宣称“第一”,迅速引发公众和市场的广泛讨论。
对此,奥维云网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两家公司所引用的数据虽源自同一数据源,但统计维度存在差异——格力采用的是“品牌维度”下的细分品类数据,而美的引用的则是“渠道维度”或包含子品牌在内的整体份额,因统计口径不同,导致结果出现差异。并称其数据本身客观准确,但提醒企业在引用时需明确标注统计口径,以避免误导。
曾经三方机构排名模式的出现,是为了直观、科学、公正地去评价事物,并以此作为基底,碰撞出更有价值的思考。
而现在各种中立榜单,正在成为身份政治的舞台,这里没有理性思辨,只剩下争论、抱团和排除异己。
1 权威榜单不再权威,公众该相信什么?
有高低先后的地方,就有排名,也自然就有各大第三方机构用排名做出来榜单。
而第三方机构发布一个榜单,不管方法有多科学,表述有多严谨,数据有多精确,总会有人纠结,也免不了有人较真。大家关心排名和数据,更关心排名背后的行业趋势。
榜单闹出乌龙事件,时有发生。
7月21日,中指研究院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交付排名:保利发展荣登榜一大哥,6.5万套。
不过,中指研究院榜单上共计55位,其中却没有碧桂园的名字,这让人非常的疑惑。毕竟在7月份的集团管理会上,小杨主席还着重强调了上半年的交付业绩。
而亿翰智库的数据显示,碧桂园重登榜一,75000套。看起来可能是乌龙事件,也不排除双方选取的指标不同。但把一个行业巨头排除在外的榜单,显然公信力不免遭受质疑。
更早一点,在今年2月末,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4胡润中国500强》榜单,称该榜单依据企业价值进行排序,旨在列出中国最具价值的500家非国有企业。
在企业价值的评估标准上,胡润研究院指出,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即为其市值,且市值数据以2024年11月15日的收盘价为准;对于非上市公司,则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或根据其最近一次融资情况推算其估值。
然而,《财经》杂志对胡润榜单的排名方法提出了多项质疑。
一是标准模糊、数据存疑。
该榜单明确限定为“非国有企业”,但其名称却为《中国500强》,这一命名方式混淆视听,容易引发公众误解。
榜单虽以量化方式排名,却未公开具体的估值计算过程和方法论细节,影响了其专业性与可信度。例如,为何选择2024年11月15日作为上市公司市值的基准日,而非2024年最后一个交易日?这一时间点的选取缺乏合理解释。同时,对于非上市企业的估值模型和数据来源,胡润方面拒绝披露,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其准确性的疑虑。
二是上榜门槛矛盾,符合上榜门槛的企业未被纳入榜单,而一些上榜企业的估值依据又显得模糊不清。
按照胡润公布的门槛,企业价值需达到265亿元人民币方可入围。然而,在中国非国有企业中,有不少企业价值超过这一标准,却未能出现在榜单中。
例如,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珠海万达商业管理集团、新城控股以及得力集团等企业,根据公开信息推算其估值均已超过265亿元,理应具备上榜资格,但却被排除在榜单之外。
三是质疑榜单存在人为干预排序的可能。
例如,按照华为2024年净利润预期800亿元计算,但榜单估值仅6800亿元(PE约8.5倍),显著低于小米(PE为33倍)。但从2019年至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的财务表现来看,华为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持续保持强劲,稳居中国科技企业领军地位,如此体量和实力的企业仅排在第十位。
此外,金山办公遭到错位统计。截至2024年11月15日收盘,金山办公公开市值为1330亿元,本应位列榜单第75位左右,但胡润研究院却将其与母公司的金山软件合并评估,导致其排名大幅下滑至第360位,这一做法缺乏合理性与透明度。
针对这些疑问,《财经》曾尝试联系胡润研究院,希望了解其估值模型与排名依据,但对方既未披露评估方法,也未公开数据计算过程。这种“黑箱操作”式的排名方式,也使得不少榜单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
在《财经》的报道中强调,若一个榜单打着“中国500强”的旗号,却在标准上不专业、过程上不透明、结果上不公允,且无法被外界验证与复核,那么其发布不仅无助于反映企业真实价值,反而可能误导市场认知。
对此,该刊发出严厉警示:请此类榜单适可而止,不要再以权威之名行混淆视听之实。
胡润排行榜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暂未有定论,但曾上过榜单的雪松集团、正威集团和均和集团,近年来都相继暴雷了。
2024年10月底,曾号称“广州第一民企”的雪松控股集团,被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开庭审理,涉嫌罪名包括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背信运用受托财产、妨碍作证等,实控人张劲锒铛入狱。
曾被誉为“世界铜王”的深圳正威集团,2023年因拖欠中建八局1亿元工程款被法院强制执行,随后财务造假、项目烂尾等问题集中爆发。截至2025年1月,集团累计被执行金额达134亿元,创始人王文银本人多次被限制高消费,其妻名下深圳香蜜湖的奢华别墅也因无人竞拍流拍,起拍价缩水至6000万。
据新浪财经报道,今年6月总部位于上海的均和集团,接连曝出拖欠员工工资、变相裁员、多地产业园项目遭到查封、实控人已移居日本等负面消息,上海警方已对其进行立案侦查。
这家曾自称年营收达千亿元,董事长何旗历任全国青联副主席、全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入选2024年胡润中国500强(位列第192位)和上海企业百强(位列第21位)的“长三角百强”,在短短数月之内迅速陷入危机,走向崩塌。
8月12日,均和集团通过其官方公众号发布声明,就外界对其产业园区配套房地产及房地产开发相关业务的表述作出专门澄清。
声明中强调,公司从未参与任何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或BT(建设-移交)类项目,大宗商品贸易业务始终确保货物流、资金流、发票流和合同流的“四流一致”。
可工商信息显示,短短几年内,公司注册资本从120亿元锐减到5000万元,20多家合资子公司股权被冻结,被上海黄埔税务局追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都不是一句“经营困难”可以解释的。
可见,公司暴雷的问题,绝不是那些权威榜单能解释和预料的,再严谨的数据和权威的结论,反映的也只是现实的一个切面,而公司捧着一个切面当做“神谕”,能统治的只有自己的“教徒”们。
2 一百个榜单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正常吗?
在不同的榜单上排名不同,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最经典的是世界大学排行榜,几乎每年每个机构发布的榜单都是天差地别,如今年6月US News和QS先后公布的最新全球大学排名。
看到这两份全球知名的大学排行榜后,一定有人会感到困惑,同样是权威排名,为何结果差异如此之大?
例如,墨尔本大学在US News榜单中位列第30名,但在QS排名中却高居第19名,甚至超过了耶鲁大学(QS排名第21),而耶鲁在US News排名中表现强劲,排名第9位。
最戏剧性的莫过于华盛顿大学,在US News榜单中高居全球第8,转眼到QS榜单却速降到第81位,相差了70多名。
这种显著的排名差异,反映出不同排名机构在评价标准、指标权重和数据来源上的巨大区别。US News更注重科研成果的“硬指标”,如发表论文数量、引用频率、国际影响力等,QS则兼顾教学、就业、国际化,更注重学术与雇主声誉、教职与学生国际比例、就业成果等,也解释了为何同一所大学在不同榜单中会呈现悬殊的位次。
而像智能手机出货量、电商平台战报、游戏剧综的市占比榜单,都能找出诸多差异。
就在这个月,研究机构IDC和BCI都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数据,双方数据较为接近,不过IDC给出的前五名是华为、vivo、OPPO、小米和苹果,而BCI的前五名是小米、vivo、OPPO、华为、苹果。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IDC以出货量为核心指标,而BCI以更具市场实际意义的激活量去统计,不能由此就断定孰优孰劣,但是两者的差异其实让我们看到了市场更多维度的变化。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第二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表现不及预期,整体都呈下滑趋势,厂商和渠道商可能更多是在清理库存而非增加出货量,智能手机赛道已进入“存量搏杀”时代。
但是如果紧盯着排名座次,可能就会忽略掉更多更为关键的信息,最终沦为为某家企业站位的舆论战。
同样的今年618大促,作为平台取消仅退款和头部主播退潮后的“练兵场”,猫狗抖都表示自己再创新高,标识一个赛一个醒目,数字也是一个比一个夸张。
除了各家在品类上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天猫、京东、拼多多先后牵手小红书,让内容场为交易场引流,其实还暗含了平台为会员权益的增值加码。
如天猫通过在88VIP权益中新增6张总计820元的消费券及3张总额900元的9折无门槛券,全面升级会员福利,显著提升会员的“配德感”。此举推动88VIP会员开通总数突破5000万,品牌会员数量同比增长15%,会员客单价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93倍。
京东PLUS则以大促期间的开卡礼包抢占先机,叠加可与国补共享的3000元以上平台补贴,成功带动单月新增PLUS会员超40万。
随着美团、拼多多等平台纷纷创新拓展会员生态、增强用户粘性,会员体系的竞争正成为未来大促的核心变量与新趋势。
还有游戏和剧综的榜单便不多赘述,核心观点也是单一产品的高低,不能就给断定各自的高下,腾讯《三角洲行动》和网易《燕云十六声》爆火,仍旧是各自长板赛道的积累和冲刺,公司业绩大涨,不能掩盖双方在转型期的阵痛和迷茫,国内游戏市场已很久没出现富有创意的游戏品类了。
反倒是以往被硬核玩家嗤之以鼻的“小程序游戏”赛道,各种品类融合、佳作频出,几乎每个季度榜单都是大换血,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爆款,赚的比绝大部分A股上市游戏公司还多,世纪华通收购的点点互动,盈利能力吊打老大哥盛趣游戏。
长视频平台爱优腾芒上半年都告别了漫长的烧钱阶段,找到盈利路径,但也暴露出爆款输出不稳定、短剧市场冲击力只增不减的现状。
这反映的是民众文娱消费方式的变化,平台要面对的主要敌人不再是厮杀多年的老对手,而是来自更高维度的降维打击,张一鸣的“红果短剧”小生意,已经把所有长视频平台按在地上摩擦了。
影视板块的价值更长远的预期指数可能已不再它们自身,而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而要抵抗对方的“热兵器”,就需要企业大胆破局与转型,重塑行业的发展逻辑和增长路径。
可以说,一百个行业榜单可以选出一百零一个第一。只要找准角度,想好说辞,大家都能寻得一方“理想国”。但企业和从业者不能被榜单迷了眼,更不应该把一些所谓的榜单当成功勋沾沾自喜。
毕竟,纸糊的“勋章”,很可能被友商的铁箭扎得“千疮百孔”。
3 写在最后
在2024年度中国音乐家协会“听见中国听见你”优秀歌曲评选中,刀郎再度落选。此前,他也未能入选网易云音乐年度最热单曲TOP10以及酷狗音乐年度最热单曲排行榜前十,连续在多个主流音乐榜单中缺席。
对此,他的粉丝们忿忿不平,认为刀郎的音乐作品在大众传播度、市场销量以及演唱会影响力方面表现极为亮眼。
以2023年发布的单曲《罗刹海市》为例,其播放量突破400亿次,2024年举办的线下演唱会单场吸引数万名观众,线上直播观看人次更是一举突破5000万,创下多项行业纪录。
然而,尽管拥有如此惊人的市场反响与群众基础,刀郎却始终未被中国音乐家协会等权威评选体系充分认可。部分乐界人士也曾评价刀郎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艺术表达较为通俗”,这类观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委对其音乐价值的判断。
事实上,刀郎长期以来在主流音乐奖项中处于边缘地位,不仅多次无缘中国音乐金钟奖,也鲜少出现在华语榜中榜、亚洲流行音乐大奖等重要榜单之中。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华语音乐圈存在一定程度的“圈子文化”或“门户倾向”,一些权威机构和资深从业者对具有民间叙事特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音乐风格持有保留甚至排斥态度。
这种结构性的审美偏好,使得像刀郎这样根植于草根、影响力广泛但风格迥异于主流审美的音乐人,难以真正进入主流奖项的视野,也引发了公众对音乐评价体系公正性与包容性的广泛讨论。
正如那句老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主流的价值评判没有尊卑贵贱,真正的好音乐,甚至好产品好企业,或许不在于专业圈内的认可程度,而在于能否打动人心、引发共鸣、被广大用户所接纳和传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识研究所”,作者:范文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