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营收近150亿,毛利率高达50%,李宁的"专业牌"打赢了吗?
在消费市场缓慢复苏的2025年,中国运动服饰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近日,国产运动品牌巨头李宁交出了一份营收增长但利润率承压的中期成绩单,既展现了"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战略的韧性,也折射出行业竞争白热化下的增长挑战。
营收稳增与利润承压,李宁的"质量增长"辩证法
财报显示,上半年,李宁公司继续贯彻“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核心战略,稳健经营,聚焦专业运动,进一步夯实经营基础,积极蓄力业务发展,实现收入达148.2亿元,同比上升3.3%,整体符合市场预期。
这一增速放在当前中国消费市场环境下审视,可谓来之不易。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速仅为3.1%,运动服饰作为细分领域虽具韧性,但整体增长已告别过去的高增速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宁3.3%的营收增长体现了其作为行业头部品牌的稳定性。
毛利率与净利润的"双降"现象值得深入解读。李宁公司毛利为74.1亿元,同比上升2.5%,整体毛利率为50.0%,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净利润为17.4亿元,净利率从13.6%降至11.7%。
这一利润表现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一方面,行业普遍存在的促销去库存压力对利润率形成压制;另一方面,李宁战略性加大研发投入(同比增长8.7%)和营销布局,特别是围绕中国奥委会合作的提前投入,这些举措虽影响短期利润,却为长期竞争力筑基。
从业务结构看,鞋类产品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力军。益于专业运动定位聚焦以及在科技研发上的长期积累,上半年李宁专业产品收入占比持续增长至超60%,驱动业务增长,鞋产品收入占比达到56%,显示专业运动品牌壁垒。
这种结构性变化印证了李宁"专业运动"定位的深化——鞋类产品通常具有更强的专业属性和技术壁垒,而服装更易受时尚潮流影响,波动性较大。
渠道表现呈现"电商引领、零售承压"的分化格局。财报显示,其线上销售规模与客户黏性同步提升,电商渠道收入同比提升7.4%,贡献最大增量;特许经销商收入增长稳健,同比增长4.4%,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6.5%,持续发挥核心支柱作用。
而零售渠道表现承压,直营店铺布局调整和消费场景转移,收入同比下降3.4%。这一渠道结构变化与行业趋势一致,反映出消费者行为向线上迁移的不可逆性,也体现了李宁渠道策略的主动调整——"高层级市场提效、新兴市场深耕"。
专业深耕与破圈尝试,李宁的奥运周期攻守道
随着李宁正式成为2025-2028年中国奥委会及中国体育代表团官方体育服装合作伙伴,公司战略已明确进入"奥运周期"。这一顶级体育资源的获取,不仅是品牌背书的重要升级,更为李宁未来三年的产品研发与营销主线定下基调。
中期财报中披露的各类举措显示,李宁正试图在坚守专业运动本位的同时,通过科技突破与品类拓展寻找新增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攻守策略。
专业护城河的加固工程在多个维度同步展开。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是最直接的体现——2025年上半年,李宁研发投入同比增长8.7%,近10年来,李宁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38亿元。
这种长期主义的技术投入正在转化为产品竞争力。2024年推出的超䨻科技,已应用于多款2025新品,并收获市场认可——“越影5 PRO”作为首款搭载超䨻科技的慢跑鞋款,进一步完善了李宁专业跑鞋矩阵的技术布局。
与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合作的"航天科技赋能"项目也结出硕果,"航天速干"和"航天防晒"两项技术应用于专业装备,实现了跨领域技术迁移的创新突破。这种"运动科技+"的研发思路,既提升了产品的功能性壁垒,也为品牌注入了科技感与现代性。
产品专业化的最直接成果体现在核心品类的业绩表现上。跑步、篮球、综训三大品类零售流水占比达67%,构成了李宁业绩的"稳定三角"。
其中跑步品类尤为亮眼,零售流水增长15%。上半年,全渠道李宁跑鞋销量突破1400万双,其中以“超轻”、“赤兔”、“飞电”三大系列为核心的跑鞋矩阵展现出强劲的产品竞争力,三大系列跑鞋半年销量突破526万双,取得持续增长。
篮球品类则延续了"专业篮球+韦德系列+反伍系列"的三线策略,签约球员杨瀚森成为第三位NBA首轮中国球员,为品牌带来稀缺的顶级曝光资源。
奥运营销的提前布局是本期财报中的另一亮点。虽然下一届冬奥会(米兰2026)尚有时日,但李宁已启动以"中国荣耀,李宁同行"为主题的营销活动,在全国超过5200家门店落地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身份宣传。
这种前置性投入虽增加了短期成本,却为品牌赢得了战略主动——未来三年内,随着奥运氛围逐步升温,李宁可系统性地将奥运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与营销叙事,持续强化其"中国专业运动第一品牌"的定位。
在坚守专业运动基本盘的同时,李宁也在谨慎地探索品类边界。毛球和乒乓球两大"小众专业"品类持续深耕,尤其在装备领域表现突出——专业级高端羽毛球拍销量保持行业领先。
新兴品类如户外运动、网球和匹克球等也被列为"高增长潜力市场",成为战略突破方向。这种"核心品类做深、新兴品类做精"的品类策略,既避免了过度分散资源,又不失时机地捕捉消费新趋势,体现了一种平衡的艺术。
结语
纵观李宁2025年上半年的表现,可谓"稳中有进,进中承压"。3.3%的营收增长在行业调整期已属稳健;利润率的短期承压,则反映了战略投入与行业竞争的双重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财报中的各类细节,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产运动品牌在专业道路上的坚定探索——无论是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还是与中国奥委会的深度绑定,亦或是航天科技的创新应用,都指向一个目标:构建难以复制的专业运动壁垒。
在即将到来的奥运周期中,这套"专业深耕+科技破圈"的组合拳能否奏效,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港股研究社”(ID:ganggushe),作者:港股研究社,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