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和华尔街最成功、最有钱、最聪明的人,为什么都听这两个人的?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假如有一个公众号,任正非、马云、雷军、段永平等都追着看,并且还转发给自己的高管让大家都看,自己还很愿意接受这个公众号作者的深度采访,你会不会对这个公众号及它的作者有点好奇?
中国有没有这样的公众号,我不知道。但美国是真有这样的一个播客。
有一天,黄仁勋听了这个播客,从此就期期不落,还转发给NVIDIA的高管团队,让他们都去听。不仅如此,黄仁勋还亲自上这个博客,跟主持人畅聊了几个小时。
不仅黄仁勋喜欢听,查理·芒格没去世之前,也听这个节目,并且在99岁时,人生第一次上播客接受专访。那也是他百岁人生中唯一的一次上播客(三个月之后芒格去世了)。
不仅六十多岁的黄仁勋和接近百岁的芒格喜欢听,四十出头的扎克伯格也喜欢听,并且也专门跑来接受这个播客的专访。
《华尔街日报》报道这个播客时,用的标题是:《The Smartest People in the Room Are All Listening to the Same Podcast》,意思是:屋子里最聪明的人全都在听同一个播客。
全球顶级的商业媒体《快公司》报道的标题是:《The No.1 Tech Podcast Sensation》,意思是:排名第一的现象级科技播客。
全球影响力最大的男性时尚杂志《时尚先生》报道的标题是:《Your Boss’s Favorite Podcast》,意思是:你老板最爱的播客。
《纽约时报》、《GQ》、CSBN等,都对这个播客赞许有加,甚至有媒体称之为“播客中的劳力士”。
这个播客究竟是什么来头?为什么这么多大佬都听它?它有哪些特殊的吸引力?
今天,我们一起揭秘一下这个神奇的播客:Acquired。
1
2014年,在西雅图投资家格雷戈·戈兹曼家举行的逾越节晚宴上,29岁的戴维·罗森塔尔和25岁的本·吉尔伯特相遇了。
格雷戈是知名投资公司玛德罗纳(Madrona,亚马逊公司种子轮投资者)的董事总经理,戴维是他公司的员工,而本是他想要招的员工。
戴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风险投资,后来又去斯坦福大学读了MBA,当时刚刚从斯坦福毕业,正准备回到Madrona,重新做回风险投资人。
本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之前在微软当产品经理。他干得非常出色,甚至被《西雅图时报》封面专题报道,说他代表着微软的未来。他当时想转型当风险投资人,而格雷戈非常看好他,因此特地邀请他来参加通常只有关系亲密的亲朋好友才会参加的逾越节晚宴。
在逾越节的晚宴上,本和戴维一见如故。由于戴维比他大几岁,而且已经有过风险投资的经验,所以本心想,我一定得和这大哥多交流,把他大脑里的知识和经验学过来。
而戴维也觉得这个小兄弟很厉害,很有思想——但本似乎并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而总是习惯性的自谦,所以戴维也很喜欢跟他交流。
那次晚宴结束后,本就经常会约着戴维一起出来喝一杯,聊聊天。但他不确定戴维是不是愿意每次都出来跟他待在一起(hang out),为了能够跟戴维“以事相连”,本想了一个主意。
2015年的某天,本跟戴维说:“要不我们一起做一个播客吧。”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播客(podcast),就是音频节目,有点类似个人电台,只不过不是通过无线电广播,而是通过网络(电脑或手机)收听。虽然播客在中国的受众相对较小,但在美国却比较流行,其与图文、视频一起,形成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方式。
本一直都很喜欢听播客。2009年,还在读大学的本,就已经把播客节目下载到iPod上面听了。只不过以前只是听,现在是想要自己做。
本提出来两个思路:
一是研究并购(Acquisition)。当时市场上多数关于并购的报道,都是习惯于从“糟糕的交易”角度来切入,例如:“花了几十亿美金,结果三个月估值就缩水了多少”。而本想研究那些成功的并购案,并回溯至公司成立之初,分析其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二是研究那些具有百亿价值的商业洞察,也就是如苹果推出iPhone、亚马逊推出AWS这样的案例。他认为绝大多数公司都是靠着刚创立时的“核心洞见”吃老本,但像iPhone和AWS这样从原公司生发出来的超级商业洞见却并不多,很值得研究。
戴维对做不做播客倒是无所谓,不过他喜欢本提出的“大家分头研究,然后定期碰面交流”这个想法。毕竟,其实他也很愿意跟这个小兄弟聊天,况且聊的主题对工作都是有帮助的。
戴维说:第二个就算了,符合条件的公司没几家,我们可能做完五期就撑不下去了。如果是第一个的话,我愿意和你一起做。
于是,他们就确定了这事,并且把计划中的播客起名为,“Acquired”(已收购)。
戴维·罗森塔尔(左)和本·吉尔伯特(右)
当时他们只不过是想寻个理由,跟好兄弟“以事相连”,能经常一起待着(hang out together),而绝对想不到,若干年后,这个小小的种子,会长成那么大一棵参天大树。
2
本和戴维定了一个原则,播客的选题,按照三个标准来确定:
其一,能从研究中学到东西。
也就是说,研究的案例,需要能够让他们对商业的本质、对成功的因素,有更深的了解。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哪些公司具有超速发展的潜力,可以作为他们风险投资的目标。如果他们自己创业的话,这些研究也能帮助他们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好。
其二,能帮助他们拓展人脉。
在研究中,他们可以以请教的名义,去接触他们所研究的那些公司的高管,以及与之相关的投资人、合作伙伴等。内容做出来之后,也可以作为敲门砖和谈资,帮助他们去和仰慕的投资人、企业家们交流。
其三,能扩大他们的影响力。
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听他们的节目,并且被他们的理念所影响。
2015年10月15日,Acquired的第一期节目上线了。他们研究的第一家案例,是迪斯尼收购皮克斯动画。
此后,本和戴维差不多每半个月做一期节目。他们白天各干各的本职工作,晚上分头研究,等研究得差不多了,就聚到一起,打开录音设备,开始畅聊。
俩人并没有刻意去分工,但有意思的是,两个人不同的特质就展现出来了。戴维更喜欢研究创始人的传记和公司的发展史,而本则更喜欢去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研究报告。
在一起聊天时,戴维会很有激情地讲述公司激动人心的历史,而本则会冷静地分析公司的商业模式、运营逻辑和财务价值。这恰好形成了完美互补。
在节目录制之前,两人也互相不通气,互相不告诉对方自己的研究进度、思考成果和想要聊的内容,确保在节目中讲述的就是各自第一次听到的,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见面聊天时的新鲜感,刺激好奇心,激发出最大的激情。
按照这样的模式和节奏,他们又接连做了“Facebook收购Instagram”、“亚马逊收购Twitch”、“苹果收购Siri”、“谷歌收购Youtube”等一系列节目。
他们越做越有激情,节目时长由最开始的三十多分钟,延长到四五十分钟,很快又超过了一个小时。
3
可惜的是,尽管他们做起来充满激情,节目的收听率却一直很一般。在最初的一两年,下载量基本上就维持在几百个左右。做到第三年,每期节目下载量才超过1000。
如果是一个商业项目,Acquired其实已经死了。因为没有哪个投资人或主理人,能接受这么缓慢的增长率,以及完全为零的现金流。
好在,本和戴维做这件事,本来就是基于兴趣和友情。即便不录节目,他们也要时不时见面聊上几个小时。有播客,无非是聊的主题更聚焦一点,聊的时候顺便打开录音而已。
本和戴维后来都离开了Madrona,去了别的公司甚至别的城市,但尽管如此,他们的定期聊天还是保留了下来,只不过从原来的见面聊,变成了在网上聊——反正播客只是放录音,见面聊和网上聊听不出区别。无论工作多忙,他们都还是保持每个月录一期或两期的节奏。
尽管每期节目的收听数量有限,但好歹还在增长。本和戴维觉得,以后说不定有商业化的机会,所以他们想,我们还是要找一个赞助商,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给节目做背书——如果有知名公司赞助,起码说出去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被人瞧得上的节目。
但要一个没多少流量的播客,要找到大公司赞助,又谈何容易。戴维和本只好去乞求(他们真的是用了“beg”这个词)他们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在硅谷投资银行(SVB)西雅图分公司任职。
戴维和本跟朋友说:你能不能帮我们一把,只要冠个名说你是赞助商,随便给点钱就行,不管是一美元还是多少,都可以。
朋友很仗义,帮了他们一把,给了五千美元的赞助费。这是Acquired播客的第一笔收入。本质上还不是商业收入,只不过是朋友同情他们而友情支持罢了。
尽管有了SVB的赞助,Acquired的发展依然不温不火。如果不是戴维和本的兄弟情在维持,这节目早就该关了。
但是在没有足够的正面反馈,没有商业收入支撑的情况下,兄弟情能维持一个节目究竟多久呢?两三年或许没问题,但五年、十年呢?还能维持下去么?
Acquired走到了生死关口。
4
到了2018年,戴维和本对节目做了一个重大调整。此前他们主要是研究“Acquisition”(并购)和“IPO”(上市)。从这年开始,他们转而研究那些最成功的大公司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如特斯拉、腾讯、阿里巴巴、Uber、Tiktok等。
同时,节目的时长也从原来的一小时多点儿,延长到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奈飞(Netflix)那一期甚至做了三个小时,分成两集发出来的。
节目时间的拉长,也就要求他们投入研究的时间增加。原来每集大概花8-10小时,现在不得不花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
此时,戴维和本发现了一个规律:每期节目的受欢迎程度,和他们的投入程度密切相关。如果他们越用心、花的时间越多,节目的播放量就会越高。
于是,他们不断加重投入。播放量慢慢地超过1万、2万,到2021年终于超过了5万,这时,他们已经做了整整六年!
此后,2022年超过10万,2023年超过20万……每一年,Acquired的每集节目播放量都在翻倍。
到2025年,Acquired每期节目的播放量已经超过百万,成为苹果的Podcast频道以及Spotify上面都排名第一的科技类播客,也被《纽约时报》和苹果都评选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播客百强。
影响力一起来,商业赞助也就水到渠成地来了。有很多公司都争着来投赞助广告。根据网上显示的Acquired在2023年的刊例表,它们主要有三种赞助广告方式(此为2023年底的价格,2025年或有所更新):
第一种叫“下一季赞助”,也就是在接下来半年里(每半年为一个“season”),赞助Acquired将要推出的六期正式节目,赞助的基础费用是50万美元/半年,如果再加上以图片等形式的品牌露出,就是75万美元/半年。
第二种叫“采访赞助”,也就是赞助Acquired对名人的采访视频。Acquired出名后,有很多名人愿意上他们的节目,所以他们也专门开辟了“ACQ2”这个栏目,专门用于做名人采访。赞助这个栏目的就是“采访赞助”,每三集的赞助费是22.5万美元,时间是三个月到半年之间。
第三种叫“过往作品赞助”。即在过往节目里面插入赞助内容。由于Acquired的过往节目,还不断有人下载收听,所以也有很多商家愿意为此而赞助。这个费用是每个月4万美元。
尽管收费不低,但是来找他们要求赞助的品牌方很多,以至于他们不得不拒绝掉95%以上的品牌方。而像J.P.摩根这样的公司,则成为他们首选的长期主赞助商。
这三种赞助形式基本都是很早就被预定一空。由于每集内容都可以放3个赞助商,所以加起来,2023年Acquired的赞助收入就超过了300多万美元。
当然,这仅仅是赞助收入。除此外,他们还经常受邀参加各种活动,这个会有出场费(视路程远近与时间长短,收费5万-15万美元不等);自己组织的活动可以收门票,视频在Youtube等平台还有分成收入,Acquired还参与一些天使投资等。
保守估计,目前,Acquired的年收入至少有800万美元。而他们没有投资人,除了一个帮忙剪辑的助理外也没有其他员工,所以赚的这钱基本上就是两人的纯收入。
5
为什么Acquired的节目这么受欢迎呢?里面有什么奥秘?
如果从网络通行的规则来看,Aquired的做法其实与所有的“自媒体流量法则”格格不入——美国的网络也和中国一样,“快餐文化”盛行。“前三秒就要抓住注意力”、“节目内容要短,不能太长”、“讲的东西要浅显,不能太深、太专业”等,在美国也是同样适用的。因为人们普遍没有那么多时间,没有那么大的耐心,来听一个长时间的深度解读节目。
而Acquired的节目,基本上都是3-4小时一期,最长的甚至超过9个小时,要分成上中下三集发出来。而且讲的东西并不浅显,有很多都是相当有深度的商业分析。他们也并不遵循“前三秒”法则——前三秒他们还在做自我介绍呢,然后接着是广告,也不管开头一分钟是不是马上能吸引住人。
那这样的一个节目,究竟是怎么成功的呢?
我想,大家应该都能很好地理解:如果这个节目在形式上这么不合常规,但是却有这么多人愿意听,那就说明它在内容是一定有独到的地方。我认为主要是三点。
首先是英雄故事的吸引力。
每一家伟大的企业,其实背后都要一个(或一群)传奇的创始人。而Acquired做得非常好的一点,是很好地讲述了人物故事。
例如,他们讲Costco,就花了很多笔墨讲“美国现代零售业之父”索尔·普莱斯的传奇经历;讲伯克希尔,巴菲特的幼年和青年历练就足够让人血脉贲张;讲NVIDIA,黄仁勋从台湾到泰国到美国,再到创立公司的过程也是令人荡气回肠。
人类的天性,就是喜欢听英雄史诗,《荷马史诗》是讲英雄,《史记》是讲英雄,《悲惨世界》和《基督山伯爵》是讲英雄,金庸小说还是讲英雄。这些都是每一个时代人们最爱听的故事。
但前提是,这些英雄史诗也讲得好才行。
而戴维恰好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能投入澎湃的激情,设置恰到好处的悬念,把一个商业故事讲得如同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他们的节目我没有全部听完,但是听了讲Costco、讲伯克希尔·哈撒韦、讲NVIDIA的那几期,戴维讲的确实让人有一听就停不下来的感觉。
难怪苹果的高管Eddy Cue会说:“如果我是开车的时候听的,到家时节目还没听完,我会在车上继续听完才下车。”
其次是商业分析的深度。
如果仅仅有英雄史诗,那会变成纯粹的娱乐消遣。人们爱看娱乐消遣,但是如果长时间投入娱乐消遣,会产生负罪感。而有了商业分析,一切就不同了——我看节目是因为能学到东西。
一旦有了实用价值,听节目的行为就从“消费”变成了“投资”,这对看重时间价值的创投圈人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Acquired讲故事的时候,会重点介绍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那些伟大公司的创始人是怎么决策的,当时的背景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决策,决策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些其实就是商学院学的商业案例,但是Acquired比商学院所讲解的更为深入、细致,也更为生动、有趣。
戴维和本自己就是风险投资人和创业者,他们对每个案例的分析同时拥有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双重视角,这种视角对听众是很有价值的。
但更重要的还不是戴维和本的分析,而是节目把那些伟大公司和创始人的决策依据和决策逻辑展示出来,听众听到的是乔布斯怎么想的、马斯克怎么做的、巴菲特怎么投资的、黄仁勋怎么度过难关的,这些对于听众来说,才是真正的宝藏。
用戴维和本的话来说,他们尊重听众的智商(respect their audience’s intelligence)。基于这个定位,他们才敢于做长时间的节目、深度的研究和专业化的表达。这就和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浅显的、娱乐化的播客区别开来。
最后是信息的全面、内幕和准确。
硅谷和华尔街最有钱、最聪明的那些人,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而Acquired的节目那么长,为什么他们还要追着看呢?
其实是因为,节目看似长,但信息密度高,从信息获取的角度来看,反而是帮他们大量节省时间的。
关于某家公司、某个行业、某个人物,网络上有大量的信息,任何人想要获取,都可以通过自己去搜索或者在AI的帮助下找到。但这些信息是零散的、枯燥的,而且很多是低质的、重复的,甚至虚假和错乱的。
如果有人能够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去除掉虚假的、错乱的、低质的、重复的内容,只保留精华部分,并且使之结构化、系统化,以有趣而条理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对需要这些信息的人而言,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听Acquired的节目来获取这些“提纯过的、高度浓缩的、美味的”信息,肯定比自己去搜索要高效得多,也有趣得多。
更别说还有很多非常内幕的信息,是通过简单搜索根本找不到的,只有非常有心的人,通过长时间的深度研究,或者跟公司内部人士或者创业者本人交流,才能获取的。这些内幕消息,比通过简单搜索得到的大路货,要有价值得多。而对听众来说,别的地方都找不到,只有在这里才能听到,自然就具有了巨大的价值。
用英雄史诗吸引人,用深度分析赋予价值,用高密度的信息提高效率,这就是Acquired播客能够吸引全世界最成功、最有钱、最聪明群体的秘诀。
6
以上解释了为什么高质量听众喜欢听Acquired播客,但是没解释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芒格、黄仁勋、扎克伯格、张忠谋等人,都愿意接受Acquired的采访?
难道仅仅是因为Acquired粉丝多、浏览量大吗?
我觉得并不是。比他们粉丝更多,浏览量更大的播客还有很多,但是人家未必能请到这么高质量的嘉宾。
芒格等超级大佬之所以愿意上Acquired的节目,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两个:其一,节目的传播对公司业务有帮助;其二,大佬们也想通过这个平台,传播自己的智慧和理念。
第一个原因很好理解,我不过多解释。第二个原因可以展开说一说。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超级大佬,其实是很希望能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智慧和理念的。每一个超级大佬,人生追求都早就超越了纯粹的物质层次,而进入到精神维度。
这里不是说他们已经不再关注钱和事业,而是说,钱和事业不再是他们关注的全部,在这中间,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追求,那就是精神的追求。
精神追求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自身领略到的智慧,以及自己坚守的价值理念,传递给世界,影响更多的人。
巴菲特和芒格年复一年地开伯克希尔年会,两个九十多岁的老头子,还坐在台上一坐好几个小时,为的是什么?乔布斯跑到斯坦福大学去参加毕业典礼演讲,为的是什么?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人,写了那么多书,又是为了什么?
说白了,都是为了把自己的智慧和理念传给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
所以,他们按照本性来说,都是有强烈的需求,想要通过某种方式,和外界交流的。只不过,对他们来说,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并不容易。如果面对的人不合适,场合不合适,受众不合适,他们情愿保持沉默。这也是大佬们虽然想要和大众交流,但是却并不轻易站出来表达,不轻易接受采访的原因。
而Acquired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合适的方式。
首先是两位主持人适合大佬们的品味。
戴维和本不仅在投资和商业领域长期浸淫,熟悉被采访者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而且他们往往对采访的人和公司有极其深入的了解。他们也许并不是专业的主持人,但一定是对采访对象下功夫最深,掌握信息最多的主持人。
对大佬而言,要找到一个合适对话的主持人,其实是很不容易的。面对不同的主持人,嘉宾的表达欲望、表达内容、表达深度,都会完全不同。有的主持人尽问一些低质量的问题,有的主持人只顾着展现自己多有水平,嘉宾其实会很厌烦。而一旦碰到非常用心、准备充足、提问有水准的主持人,嘉宾会很愿意聊,而且会聊得非常深。
戴维和本,就是商界人士会非常喜欢的那一类主持人,大佬们只要听过以往的节目和访谈,就会很容易判断,“如果我想要找人聊聊,这两个孩子会是合适的对象”。
其次是戴维和本营造的气场,很适合企业家们的表达。
气场这个东西很微妙,似乎难以琢磨,但是每个人只要置身其中,就很容易能感受得到。我们看人物采访视频,也能清晰感觉到《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跟《波士堂》是有很大区别的,哪怕是同一个企业家,在不同的节目上展现出来的感觉,也完全不一样。
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场。有的气场很适合煽情,有的气场很适合聊八卦,有的气场很适合辩论(甚至吵架),有的气场很适合商业分析。
厉害的主持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气场,嘉宾只要进入到这个气场,就会很容易进入某种表达状态,要么情难自抑,要么妙语连珠,要么诙谐幽默,要么充满智慧。
戴维和本所营造的气场,天生就是一个适合商界人士讲解自己的历史,分享公司重大决策逻辑,传达理念与价值观的场合。所以芒格、黄仁勋等人,都愿意和他们聊这么久,这么深。
最后是节目的听众,恰好就是大佬们最试图打动与影响的人。
大佬说话,不是随意说给任何人听的,而是说给他们愿意影响且能够影响的人的,这就需要听众有一定的知识层次、理解能力和事业实力。
说白了,就是能够对大佬的事业有促进作用,或者是对他们的智慧、理念有传承潜力的人,那就是创业者、高管、投资人、研究者,或者是希望成为创业者、高管、投资人、研究者的上进青年。
Acquired的节目内容决定了,其听众天然地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对动辄三四个小时的深度节目,既不会感兴趣,也无法理解。
节目的收听门槛,本身就已经帮大佬们筛选出了天然的最佳受众。别的播客,即便粉丝基数更大,收听量更高,也没有这样的精准度。
大佬有意愿、主持人有水平、气场正合适、受众很精准,Acquired自然就能够吸引很多超级大佬上节目了。
而这又给Acquired的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品牌和流量加持,让其对还未上节目的大佬更具有吸引力,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7
上面的分析,依然还只停留在表层。底下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科技、投资和加密货币领域都很有影响的技术思想家兼投资人Balaji Srinivasan说:如果代码是机器的脚本,那么媒体就是人类的脚本。
而在X网站(原推特)上有一个长期观察商业的大V名叫Signüll,他说了这样一段话:金钱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追逐文化。如果你的普通合伙人(GP,即资金管理人)不懂“互联网+文化”,你会错过未来十年。
这两段话——如果你认同他们理念的话——共同指向了一个逻辑结果:互联网媒体在前所未有地影响人类思想与行为,而金钱则会前所未有地按照互联网媒体塑造的文化方向流动。
这是硅谷与华尔街最成功、最有钱、最聪明的人,都在听Acquired的本质原因,也是他们愿意接受Acquired采访的本质原因。
Acquired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往的企业故事和英雄史诗,而且是在塑造着、代表着全新的互联网商业文化。
如果你相信《荷马史诗》《圣 经》某种程度上塑造了西方的文化,《史记》《三国演义》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小看Acquired将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的作用,因为它同样记录了一个时代最璀璨的英雄故事。
如同现在硅谷和华尔街的那些精英,想要了解这些故事,不会自己从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料里去翻找,而是会找出这样的节目合集来收听一样,未来的人们,也将会把这样的节目当成新时代的《荷马史诗》和《史记》去使用。
Acquired的发展还远没有到顶。它有可能会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也有可能会成为在历史上留下痕迹,许多年之后依然还有人收听的自媒体。
而那些被他们讲述过、采访过的人的故事,也会随着他们的讲述而传遍世界,甚至代代流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何加盐”,作者:何加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