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逆向投资“过气”企业英特尔的真意

日经中文网·2025年08月20日 11:24
软银集团对英特尔的投资与迄今为止的“孙式投资”的逻辑大相径庭。孙正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笔者采访孙正义时,他曾说: “我对赚取眼前2、3年的小钱没有兴趣。在种子阶段就嗅出10年后、20年后会开花的东西的能力、以及为此承担风险的决心,我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孙正义已决定对被认为“过气”的英特尔投资,他究竟从哪方面看到了其再次开花的预兆呢?

软银集团已决定向处境艰难的美国英特尔投资。这被认为是围绕人工智能(AI)的半导体战略的一环,但与软银集团会长兼社长孙正义一直以来的投资手法存在很多矛盾之处。逆向投资的真正意图何在?

如果只观察股价的变化,也许称之为“顺势投资”也说得通。软银集团的买入金额为每股23美元。与超过50美元的2023年底相比,英特尔的股价已跌至一半以下。有报道称,美国政府计划出资10%,成为英特尔最大股东,因此,孙正义可能判断认为现在是“买入时机”。

存在三个疑问

软银的出资额达到20亿美元。很难认为这是仅仅以资产运作为目的的单纯投资。孙正义过去也实施过单纯投资的案例,但用他本人的话来说,规模都是“我出于兴趣而进行的(投资)”程度。或许此次应该视为具有战略意图的投资,但英特尔与以往的“孙式投资”逻辑大相径庭。由此浮现出的是三个主要疑问。

第一,英特尔是制造商这一点。事实上,在孙正义的投资履历中,名符其实的制造商过去只有一家。那就是1996年收购的内存模组制造企业美国金士顿科技(Kingston Technology)。

收购金额超过1600亿日元,对于当时的软银来说属于巨额投资。这对当时的经营造成压力,仅仅3年就被迫出售。后来孙正义也承认这次收购非常失败,此后也一直表示“我对制造不感兴趣”。

签订收购合同的金士顿总裁杜纪川(右)和举行联合记者会的软银社长孙正义(1996年8月)

第二,此次对英特尔投资后的持股比例仅为2%。孙正义经常倡导“群战略”,即通过出资让投资企业之间形成战略联系。因此,将20~40%左右定为最佳击球点(Sweet Spot)、瞄准最大股东这一地位,这成为了孙正义的投资定律。此次能否通过2%的出资让英特尔加入“群”,仍存在疑问。

最后是英特尔未能赶上创新浪潮这一事实。虽然该公司在个人电脑用CPU(中央处理器)领域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但在2000年代后期开始的移动时代,完全被美国高通超越,在AI用半导体领域,也被美国英伟达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改变的游戏规则

笔者以前曾向孙正义提问道“孙先生的才能是什么?”。他的回答是:

“我对赚取眼前2、3年的小钱没有兴趣。在种子阶段就嗅出10年后、20年后会开花的东西的能力、以及为此承担风险的决心,我觉得自己比别人强”。

英特尔已在信息产业中逐渐“过气”。孙正义究竟从哪方面看到了其再次开花的预兆呢?

有可能改变信息产业游戏规则的是孙正义在美国掀起的大手笔。上述三个疑问逐个被推翻的可能性正在出现。

孙正义1月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时表示,将主导投资5000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星际之门(Stargate)”计划。

孙正义从创业之初开始,掌控支撑下一代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这一想法就没有改变。从1981年创立“日本软银”时寻求掌握软件的流通开始,进入2000年代后,开始控制宽带和手机等互联网网络。

为实现目标的“武器”正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宽带时代,免费提供作为连接设备的调制解调器;在移动时代,直接与属于老友的美国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进行谈判,在“iPhone”的独家销售中找到了出路。

与美国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右)握手的软银会长孙正义(2008年)

半导体芯片被认为是AI时代的武器。孙正义的布局其实从9年前就已开始。那就是2016年以3.3万亿日元收购的英国ARM。

ARM专门从事半导体设计,在属于智能手机“大脑”的CPU领域拥有绝对的地位,孙正义在收购该公司之后不久就开始转向AI。一方面表示将把英国国内的技术人员增加一倍,另一方面又以与智能手机剥离的形式设立了数据中心、物联网(IoT)和汽车等3个部门。其意图非常明确。

AI社会的软肋

在AI时代,处在我们身边的“物品”中嵌入了作为大脑的芯片,随时都在采集数据。而能汇集这些数据的就是数据中心。

孙正义希望数据的入口和出口广泛使用ARM的半导体。之所以将汽车与物联网区分开来,是因为与其他物品相比,“会跑的数据处理器”将成为一个明显更加巨大的产业。

在这样思考的时候,英特尔的价值就会发生变化。AI的数据处理大量使用英伟达拥有优势的GPU(图像处理芯片),但也存在弱点。与一般CPU相比,耗电量更大。有分析认为,今后随着AI的普及,全球能源供需将急剧变得紧张。这正是AI社会的软肋。

ARM凭借低耗电的先进技术从英特尔手中夺走了CPU盟主的宝座,而ARM也在推进生产自主半导体的计划。

软银集团旗下的ARM如今已成为孙正义半导体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珍宝”

不过,由于ARM一直专注于设计,自身没有生产设备。另一方面,英特尔虽然开展了代工业务,却慢慢陷入了产能过剩的状态。对ARM来说,应该是个理想的代工方。而对于英特尔来说,ARM也将成为弥补其耗电大这一弱点的合作伙伴。

孙正义声称“不感兴趣”、不断舍弃的“制造”由此产生价值。虽说都是半导体代工业务,但不同产品所要求的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向英特尔出资,可以更容易地要求优先为ARM分配最先进的生产线。

也就是说,以AI为核心产生协同效应的前景将形成。换句话说,英特尔或许将不再“过气”。

与假想敌握手

对于曾被孙正义称为“我10年来的恋人”的ARM来说,英特尔一直是阻挡其前进的假想敌般的存在。ARM的创始成员之一、迈克•穆勒回忆说,1990年创立之初,“在个人电脑领域,英特尔已经是巨人。我们认为无论如何都无法与之竞争”。

在个人电脑时代,“intel inside”的口号风靡一时

为了避开与英特尔的正面对决,ARM早早地将目标锁定为移动设备,推动了其之后的增长。在孙正义收购之后开拓的数据中心市场,原本占据压倒性地位的也是英特尔。

时光流转,AI时代到来。孙正义想要推动的是属于关键设备的半导体领域的新旧王者握手。走投无路的英特尔作为代工企业与ARM联手,可以开辟在AI时代东山再起的道路。

如果这样解读,孙正义对一家“过气”企业进行巨额投资的意图就会显现出来。孙正义的战略显示出信息产业的变幻莫测。不过,这一舞台是美国。日本作为昔日科技大国的存在感已极度淡薄,这一点似乎也被凸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经中文网”(ID:rijingzhongwenwang),作者:杉本贵司,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土地供应规模基本与上月持平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