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松绑?111部积压剧迎来春天——203亿投资全盘点
本周,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其中多项有关电视剧创作的措施都被视为对剧集行业的重大利好,业内认为其“创作松绑,鼓励创新,管理提效,注入活力,把创作交给创作者,把产业交给市场。”
其中文件中特意提到“增加优质广电视听内容供给”,对此不少业内人士也在探讨积压多年的剧集是否有机会乘着这股东风得以播出。受此消息影响,百纳千成、华策影视、芒果超媒、慈文传媒、欢瑞世纪等纷纷涨停。在娱乐资本论的统计中,这些公司都有大量的积压剧存在。
其实今年已经有不少积压剧播出,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积压3年的《无忧渡》在爱奇艺热度最高达到9853,积压2年的《折腰》开播6天站内热度值破30000,积压5年的《人生若如初见》开播预约量达383万,积压5年的《亲爱的你》首播7集冲上腾讯视频飙升榜第一。
实际上,库存剧年年都上线排期,呼吁某些积压剧排播的声音更是每年霸榜一圈。云合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上线71部库存剧,同比减少36部,整体数量虽呈下滑趋势。但今年声量更为高涨,也是头部剧集的亮眼表现放大了积压剧市场的关注度。
娱乐资本论统计了2015年至2022年杀青的剧集,发现仍有111部处于待播的状态,其中可查36部积压剧的成本约为90.71亿,其中包括6亿的《南烟斋笔录》、5.8亿的《巴清传》、5亿的《天下长安》;剩余75部按单部1-1.5亿投入计算,积压剧集的沉没成本预计可达165.71-203.21亿元之间。受到相关利好,这些剧集看样子都有了面世的机会。
这和爱奇艺龚宇、易凯资本王冉的观点不谋而合。龚宇曾表示:“大部分行业是一年资金流转几回,我们行业是一个项目资金几年流转一回。”王冉透露仍有70部积压剧未能通过审查,他感慨地对小娱表示:“沉没了100-150亿的资金,这相当于整个剧集行业全年采购额的20%-25%。”。(专访易凯资本王冉:短剧今天的用户时间占比与商业价值不匹配)
但仍需保持理性,目前来看,积压剧能跑出来的黑马是少数。《爱上海军蓝》《千秋令》《相思令》等多部作品上线后无声无息。不少片方告诉小娱,目前很多积压剧的收购价只有2-5万一集,相比制作成本不到百分之一,甚至被平台逼着走分账剧模式。还有些积压剧则是资本层面的考虑,有片方为了不触发一些回购、对赌合同,主动选择“永不播出”。
积压剧中仍有市场机会的,多为一些有舆情风险艺人的项目。随着技术革新与行业发展,如今不少片方也开始采用AI换脸、卖给二线平台等方式积极盘活积压剧。
此次新政策旨在丰富内容供给,而这111部积压剧或许就会成为丰富供给的重要来源,也让这203亿沉没资金有机会变成行业储备资金,再次流转起来,激活市场。
#本文已采访三位相关人士,他们也是「娱乐资本论」2025年采访的第430-432位采访对象
1
剧集被压,舆情风波占大头
《明媒善娶》爱奇艺收官当日,#明媒善娶暑期唯一小甜剧#才登上热搜,而这部剧集实则已积压 4 年,被压主要原因是主演任豪的不当言论。
据小娱统计,因主演或核心主创陷入舆情风波,导致剧集无法正常播出造成积压的项目足足有28部,占总量的24%。在相关文件出台后,有制片人告诉小娱:“现在明确提出了要出台问题艺人处置机制,这也是行业翘首以盼的事情。”
其中吴秀波的负面影响范围最广,牵连《抱着你是幸福的》《渴望生活》《总有蝴蝶过沧海》《深渊行者》《无名侦探》5部作品,部分剧集已搁置10年;高云翔的性侵风波同样波及5部剧集,官司虽已宣判,但目前仅有《惊天岳雷》在中国台湾地区播放;学术不端的翟天临影响的剧集共有3部:《裸漂》积压十年,与吴秀波合作的《深渊行者》遭到北京卫视退片,另一部《无名侦探》出品方为耀客传媒,至今仍未播出。
这类“一人影响,全剧陪葬”的连锁反应,往往让巨额投资付诸东流。投资5亿的《巴清传》命途多舛,先遇主演高云翔官司缠身,再遭范冰冰税务风波重创,唐德影视在2018年一年内蒸发50亿市值。网传6亿成本的《青簪行》则因吴亦凡丑闻被拖垮;因赵立新出现舆情风险,他参与的头部剧《一曲三笙(南烟斋笔录)》多次调整却迟迟被搁置。
艺人“过气”造成热度塌方,也是积压剧难以突围的原因。张瀚主演的《锦衣夜行》在2016年便已杀青,却由于舆情风险积压9年,之后张瀚热度下滑,该剧在首轮拍卖时因无人出价而流拍。
娱乐资本论统计数据显示,因相关规定调整导致积压的剧集共有 33 部。
前几年网剧审查政策并未和电视剧拉平,很多制作方没有风险意识,结果在“限古令”等相关动向后,撞上了枪口。
2018年广电对古装剧尤其是“历史正剧”的要求更加精细化,要求“虚构情节不得超过30%”。今年5月李现、魏大勋主演的《人生若如初见》就是典型案例,2022年因历史观争议首播6集便紧急叫停。该剧其中主演之一朱亚文的另一部历史剧《广州十三行》则因“鸦片买办”相关舆情,至今已积压3年未上映。
最令人唏嘘的是投资4亿的《风起大漠(霍去病传奇)》,这部被业内称为“积压钉子户”的作品由于魔改史实引发部分历史爱好者抵制,在仓库里“躺平”9年。而5亿投资的历史大剧《天下长安》原计划2018年7月播出却一直被延播。
《天下长安》导演连奕名微博
刑侦和涉案题材的项目也是积压大户,8800万成本的《完美证据》(张若昀主演)因犯罪现场画面过于血腥暴力而需要修改。
2016年,“萨德事件”导致中韩关系紧张,此后一批涉及韩国艺人参演或与韩国团队深度合作的剧集直接面临无限期积压的困局,涉及到这种情况的项目共有6个。《男人帮·朋友》核心阵容中有朴海镇、《翡翠恋人》主演为李钟硕,这两部剧积压已超过5年,从当年的“顶流预定”变成无人问津的库存。
在各类积压剧中,最受观众瞩目的是7部耽改剧。2021年开始,曾经轰轰烈的“耽改101”热潮戛然而止。被视作顶流的种子选手的《皓衣行》、已完成后期制作的《烽火流金》以及承载市场期待的《吉星高照》(《天官赐福》改编剧)等耽改作品陷入无限期搁置,行业相关人士小吴向河豚君表示,“这类剧集的释出目前来说比较困难”。
制作完成后市场口味迭代,或平台排播资源有限,导致剧集因“缺乏竞争力”被搁置的情况也很常见。
2015年是古装剧的“黄金年”,“流量+IP”的套路催生了大量的同质化作品。王祖蓝的《哪吒与杨戬》便是那时的产物,后续则因品质原因无人问津,一压就是十年。类似的还有近期播出的《修仙记之何仙姑传》,早年成本2亿,如今据小娱了解其仅仅回收了百万左右,不到1%的回收率让投资方血本无归。
2017 年甜宠剧风潮兴起后,市场上迅速涌现出一批情节相似的跟风作品。2021年拍摄的《我的女孩》改编自同名韩剧,延续古早言情套路,这部剧早就在2022年鹅厂的大剧片单中“现身”,却迟迟没有释出的消息。
2
产能泡沫破碎,优胜劣汰加速
种种积压现象的背后,是剧集市场经历的结构性变革。
早年影视行业经历过一段疯狂的产能扩张期,无论是否有影视内容操盘经验的公司,都纷纷入局试图分一杯羹。热钱如潮水涌入,直接推动剧集产量暴增。2015年剧集发行总量一度飙至16540集的峰值,但市场消化能力早已触顶,大量项目因此陷入困境。
易凯资本创始人及现任CEO王冉告诉娱乐资本论,“一些头部制作公司最多的时候同时有六七个亿被平台占资”。
如果项目迟迟不上线结款,资金沉淀不流转,新开工项目会大幅减少。2018年新剧数量从2017年的241部骤降到194部,寒冬以后,前几年积累的大量积压剧如同雪球,让一些影视公司的亏损越滚越大,最终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
曾与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等巨头分庭抗礼的DMG印记传媒,2015年公司市值曾超460亿。2016年印记传媒先后投资《翡翠恋人》《不婚》《修仙记之何仙姑传》超过4亿元,因各种问题剧集未能按时上线,大量坏账到期计提,公司从2018年起经营业绩大幅下滑,2019年被深交所终止上市。去年DMG宣告破产之时,银行账户余额,仅剩371.07元。
积压剧多年未播也会成为一些老牌民营公司的“心病”,最后只能靠国资来兜底。
唐德影视投资超 4 亿元的《巴清传》因主演高云翔、范冰冰接连的负面事件未能按时播出;高云翔董璇主演的《阿那亚恋情》,姚笛主演的《蔓蔓青萝》等亿元级项目合同款项回收滞后,最后公司要靠东阳国资办来拯救。
曾发行《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热门电视剧的天意影视,在2022年被破产清算,其手上积压的《墨客行》《一步登天》《摸金符》等剧集始终未播出。2018 年天意净利润未达对赌承诺,拖累母公司鹿港文化亏损 9.66 亿元,最终公司被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收购。
慈文传媒目前共有3部积压剧,其中投资1.6亿元的《烽火流金》迟迟没上线。2019年,国资入股慈文,江西省出版集团成为实际控制人。
AI作图by娱乐资本论
即使是现在的头部影视公司,手上也有不少积压剧未被盘活。
欢瑞世纪有多部剧集处于积压状态,其制作的《天下长安》《封神之天启》《瑶象传奇》《十年一品温如言》《千秋令》等多部作品被搁置。《天下长安》号称投资5亿,但刚上线就被撤档,造成公司亿元坏账,《封神之天启》投资2.4亿,演员并非一线,前景不容乐观,今年仅《千秋令》上线,其余几部至今没有播出信息。
完美世界、新丽传媒、耀客传媒等头部公司都有不同数量的积压剧。
对于中小型的影视公司来说,一部剧的积压,整个公司可能都面临着破产、失联,也会造成后续一系列剧集播出流程上的困难。
小吴告诉娱乐资本论,“有多方投资的积压剧,在积压过程如果某些出品方失联,版权授权无法盖章签字会被平台拒收,即便找到第三方应急公司接手破产清算项目,常因平台打款后无法开发票导致交易链条断裂”,这些积压剧最终永远变成了库存。
3
盘活三途径:AI、分账和二线平台
龚宇曾表示:“大部分行业是一年资金流转几回,我们行业是一个项目资金几年流转一回。”对积压剧而言,压得越久,剧集自身的价值就越低,只要有平台愿意接手,哪怕低价出售,总归是能收回部分成本,减少损失。
小娱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主演的市场号召力直接决定积压剧的“复活概率”。(七年老剧收视登高,各平台流行对积压剧大开盲盒)这类项目的释放往往依靠主演的“命运反转”,要么突然复出,或者凭借新作品爆红,都是积压剧排播的“东风”。
新人演员包上恩靠着《韶华若锦》的热度打开知名度,带动积压剧《攻略冷少主》提上排期。宋祖儿更是“爆款发动机”,《折腰》播出爆火后,她主演的《无忧渡》《淬火年代》趁热打铁先后上线,两部剧都交出了亮眼的播出成绩。
如果涉及到劣迹艺人的积压剧,部分会选择技术手段“换脸”后重新上线。王冉向小娱提及了AI对于盘活当下市场的重要性,就他了解的最新信息,目前还没有太多项目采用AI换脸技术。“因为导致剧集积压有很多种原因,可能因为题材问题或者内容质量本身不行,所以有时候不是演员换脸就能解决的”。
一部电视剧是否使用换脸技术,通常需要提前探询潜在买方的接受度。而部分作品粗糙的AI换脸效果引发观众强烈吐槽,这种争议无形中抬高了AI换脸的行业标准和市场价格,反而加剧了市场对技术应用的顾虑。对于小成本积压剧而言,本来积压就意味着亏本,技术带来的投入与最终回收的收入往往难以匹配。头部项目则更谨慎,《夜旅人》用AI将邓伦换脸为付辛博后开启预约,《青簪行》、《镖人》则选择补拍,核心都在权衡二次投入与最终收益的平衡。
积压太久都无法在国内播出,出海成为一条可选择的路。张瀚、朴敏英《锦衣夜行》积压9年后在韩国复播,今年3月,由优酷、新湃传媒联合出品的《光渊》就上线了日本某付费电视台。
相比因外部因素积压的剧集,因项目本身质量或定位问题导致的积压剧,出路往往更显窘迫。
小吴告诉娱乐资本论,“积压剧像《折腰》这样靠版权模式盈利的是少数,多数积压剧集的收购价在5万以内,只能被迫选择分账”。李沁、张一山的《亲爱的你》就是分账剧,幸好凭借不错的品质收回了一部分成本。
相比之下,小成本剧在分账模式中更易生存。《了不起的曹萱萱》分账800万,《攻略冷少主》也靠分账完成播出闭环,实现“部分回血”。但这些项目都在疫情后拍摄,成本已经下降了非常多。
当被头部平台抛弃时,二线平台成了积压剧的“收容所”。这些平台对积压剧的报价多为每集几万一集,但胜在标准相对宽松。许多发行许可证超过5年的积压剧,无需重审可以直接上线二线平台。
搜狐视频自2022年起频繁购入积压剧,姚笛的《爱你不是三两天》便通过该平台播出。2025年上半年乐视视频、搜狐视频、西瓜视频三平台7成以上均为库存剧。对这些平台而言,低价积压剧既是留住观众的“性价比之选”,也是差异化竞争的无奈之举。
如今平台更倾向与制作公司直接合作,挤压版权中间商生存空间。“中间商做积压剧也不赚钱,只为保业务”。有从业者直言,“积压剧注定是全亏生意,卖的亏,买的也亏。”
小成本项目还有更灵活的自救方式,“部分剧集会切成短剧切片或者干脆直接切成短剧售卖”,通过碎片化传播回笼资金。
许多还愿意折腾自救的项目,更多都不是基于财务而是自己曾经付出劳动的感情,有相关积压剧的片方就坦然告诉小娱:“现在这些项目连投资人都说不要管了,但我就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
而乘着这次政策东风,或许更多质量尚好的积压剧会与大家见面,至少,能播出就是胜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作者:阿楚,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