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思格新能源的爆款公式:是苹果方法论的胜利,还是渠道的催熟术?
成立短短3年,收入却翻了超100倍的“暴力收款机”——思格新能源,正在港股冲刺的关键时刻。
2025年2月21日,思格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中信证券和法国巴黎银行担任联席保荐人。也就是本周内,公司需完成上市聆讯。
成立于2022年,思格最为著名的产品莫过于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 SigenStor。产品于23年正式发布,而24年前三季度思格收入就直逼7亿,SigenStor更是贡献了高达90%的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爆款”产品。
从产品和收入来看,思格的产品战略很类似于苹果:
打造核心爆款、产品颜值出众、非常重视系统的优化
但有趣的是,创始人许映童自1999年至2022年许映童一直奋斗在华为,曾带领华为光伏逆变器业务在2015年实现全球出货量第一的好成绩。
除了许映童,思格团队也汇集了多位华为系高管。“含华量”极高的初创团队在成立之初就获得上亿资金支持,甚至那时产品还未面世,足以体现资本市场对“华为系” 背景的信任。
短短19个月完成6轮融资,其中获得包括高瓴创投、华登国际等顶级机构的加持。
虽然招股说明书中未明确说明其估值,但此前B轮融资投后估值已达43亿人民币,这样的成绩对于成立仅2年的初创公司来说,堪称惊人。
华为系团队涌现出过非常多知名的公司,共同打法往往延续华为的针对细分市场“力出一孔”的集中突破,以及军团一般执行力的团队风格。
而细看思格的发家史,它在自身产品上似乎在有意无意的推行一整套“苹果方法论”,搭配着它激进的渠道策略,创造出了一个业内增长神话。
01 打造户储爆款
思格成立的2022年,被称为储能元年,在俄乌战争带来的能源成本变化和政府补贴推动之下,欧洲的户用储能市场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因此公司一开始瞄准的是去欧洲市场分蛋糕。
但仅仅过了一年,国内的户储产品就堆满了整个欧洲仓库,在这个背景下,虽然在欧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思格选择了从澳洲打开突破口。
当时思格注意到,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也在迅速升温。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澳大利亚近年来深受极端天气影响,气候灾害频发令电力基础设施故障率频升,电力供应紧张也不断造成停电和电价飙升,因此大量家庭试图通过安装户用储能保障应急用电以及节省电费。
澳洲家用储能普及率基础较好,近年增长尤为夸张。2024年前三季度澳大利亚配套电池储能的屋顶光伏新增项目数量高达18900个,同比增长15%。
25年联邦政府推出23亿澳元的CHB(Cheap Home Batteries)补贴计划又给火热的户用储能市场添了一把火。
补贴政策于2025年7月1日正式实施后,仅当月就安装了19,592套电池系统,总容量达344.1兆瓦时,相当于2024年全年电池安装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敏锐捕捉到了这一风口,思格于23年推出了第一款户用储能产品——SigenStor。
这款产品充分的体现了思格的产品基因:
第一:专注做爆款
这款分布式储能装置将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储能电池、直流充电模块、能源管理系统集成为一体,在当时市面上属于独一无二的存在,也是为思格贡献90%以上营收的主力产品。
相比传统方案需分别安装逆变器、充电桩和电池组件,SigenStor极大简化了系统结构,安装过程无需专业电工,普通用户按App指引即可完成整套系统部署。
SigenStor内置支持V2X双向直流充电功能,可直接缩短电动汽车充电时间,并在停电等紧急情况下让电动车反向为家庭供电。
这意味着SigenStor既是光伏储能系统,也兼具直流快充桩和备用电源功能,满足用户光伏发电、自我储能和电动车充电等综合需求。
这样极致的便利性和功能性直击用户痛点,在竞品还需要组装多套设备搞得客户手忙脚乱的时候,SigenStor用“交钥匙式”解决方案减少设计安装环节的麻烦,也降低了多设备兼容的不确定性。
正是由于抓住了用户的核心需求,并最大程度用一款产品覆盖,思格才实现一款产品卖出9成收入的神话。
第二:重视软件
传统的户用储能产品不但傻大黑粗,并且系统配对非常复杂,往往联上电网和配对电池都要用上一天时间调试,内置的系统更是非常陈旧。
思格的移动app内置行业首创GPT-4 AI助手,为客户提供7×24小时智能技术支持,实时解答安装配置、故障排查等问题,力求带给客户“保姆级“服务体验。
在2024年的用户调查中,约90%的终端用户和安装商对SigenStor系统给出好评,足以证明其可靠性。
此外,思格的操作页面在业内也堪称“消费电子级”。
思格App操作页面
第三:重视产品颜值
思格的产品大面积的使用一体化磨具和灯带,将外表的的简洁和科技感拉满。这点仅仅是在展会上做个对比能显著感知。
在这三板斧的加持下,数据显示,2025年3月至5月短短两个月间,思格在澳洲家用储能系统市场份额从17%激增到31%,超越锦浪、固德威、特斯拉等对手登顶第一,而从24年10月份拿到澳大利亚市场准入的CEC列名到拿下第一,更是仅花费了6个月时间。
而在欧洲,2024年前三季度欧洲收入占比进一步提高到65.1%。据公司招股书数据,2023年思格在欧洲销售约18MWh储能系统,而2024年前9个月在欧洲的销量已超过140MWh,实现了倍数级的增长。
02 转战工商储
而由于24年欧洲能源供应日渐稳定、电价回落、同时户储渗透率在德国等欧洲核心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欧洲户储市场在2024年增速放缓,思格也适时转战工商储赛道。
思格于2024年发布了第一代工商储产品SigenStack。这款产品也遵循“极简“的产品特性,相比同功率段传统方案减重19%、体积缩小36%,可在40尺集装箱内装入165台,大幅降低运输和施工难度。
仔细研究这款产品,无疑又是“爆款、软件、颜值”的三管齐下。
产品定义,快速瞄准核心需求,做爆款的设计:
产品采用直流耦合架构,无需外接光伏逆变器、交流汇流箱或独立的数据采集器。堆叠式模块化电池和即插即用接口也使安装更加便捷,单套SigenStack系统1小时内即可完成硬件安装,15分钟完成调试。这种快速部署能力非常契合欧洲商业用户“短工期、少停机”的要求,深受欧洲客户的喜爱。
此外,在出现局部故障时,SigenStack可将问题范围精准控制在单个模块内,无需专业维修人员,现场仅需更换故障模块即可,整个过程不超过 2 小时,大幅缩短运维周期、提升系统可用性。
在人力成本高昂的欧洲,显著降低的人力与运维成本也是客户选择思格的关键因素之一。
软件侧,构建智能管控体系:
思格推出的云平台集成瑞典、荷兰等国主流虚拟电厂运营商接口,自动同步欧洲20多个国家60余家电力公司的实时动态电价,并通过智能算法自动调整充放电策略。不管大国小国,思格力争为所有客户省心省钱。
凭借SigenStack,思格拿下了多地工商储订单。
外观,不做集装箱设计,重新定义外观:
工商储长期以来的行业标品就是200MWh的集成柜,而SigenStack则是第一个把户用储能的外观演进成工商储能。再次作出了一次储能的美学创新。
SigenStack的外观
套公式做题就是快,目前SigenStack已经有复制户储爆款的趋势:
2024 年,思格与保加利亚Debar Solar合作了20MWh储能项目。基于产品的优秀性能,保加利亚方又在25年与思格签署新一轮20MWh储能项目合作协议。
思格工商业项目
2025年2月于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Solar & Storage Live展会上,思格与赞比亚Elite Energy Power公司达成合作,计划在赞比亚部署20MWh工商业储能系统,进一步拓展非洲市场。
3月法国里昂的BePositive能源展上,思格现场签署了100MW规模的项目集采协议。
而在5月德国慕尼黑Intersolar Europe展会上,思格新能源累计签约储能规模更是超过了1.2GWh。
其中,思格与保加利亚Global Solar Bulgaria签署200MWh 储能合作协议。此外,思格还向荷兰的GWS Energy和IBS提供总计60MWh的工商业储能系统。
03 何以盈利
当各行各业竞相内卷之际,体现在价格上的厮杀则格外惨烈,分布式储能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在此背景下,思格却实现了毛利率的逆势上扬,这样的“反常”表现更让思格成为焦点。
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2023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31.3%,而2024年前三季度毛利率提升至44.2%,提高了近13%。
这个毛利率,已经比苹果卖iPhone都高了。
而同期行业内却呈现毛利率普遍下滑的情况。例如固德威2024Q2毛利率约 20.1%,2024Q4约 19.56%,2024年整体毛利为20.95%,相比2023年30.76%大幅下降。
毛利不降反升的首要原因当然是产品卖得好,2024年前三季度,思格海外收入占比超过91%,其中欧洲占总收入65.1%。
欧洲市场出货量的激增有效拉动了整体盈利性,规模化运营大大摊薄了成本,叠加欧洲市场高溢价的特性,思格的毛利率自然有所增长。
除了产品竞争力直接推高毛利外,思格进入市场的时机恰好踩中原材料价格下行周期,从成本端也得以进一步扩大盈利空间。
2022年下半年起,锂电池上游原料如碳酸锂价格大幅回落,使电池组件成本在2023-2024年显著降低。
彼时,传统厂商因2022年囤积的高价库存被迫在2023年降价去化,利润空间遭双向挤压;而思格作为新玩家,尚未累积库存得以轻装上阵,原料价格下行的红利便得以即时转化为毛利优势。
从财务结果上来看,思格确实也有几分苹果的神韵:大规模的爆品放量后拉高了自己的毛利率,高毛利又支持自己投入下一款爆品的研发 。
但故事的另一个角度,却没有那么完美:
即使产品毛利率丰厚,思格新能源“烧钱”的速度也很快。其招股说明书显示, 2022 年( 5 月至 12 月)、 2023 年及 2024 年前 9 月,公司期内亏损分别为 7618.7 万元、 3.73 亿元及 5335.4 万元,累计亏损额超 5 亿元。
同一个时间段,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分别为3610万元、3.70亿元和2.00亿元,累计净流出6.06亿元,也验证了公司经营上的入不敷出。
钱都去哪了?
一方面是打造爆款的押注性研发投入不低,三年超过5亿,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销售费用: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销售及分销开支从68.5万元增至1.0469亿元,主要源于全球分销网络扩张及市场推广活动。
也就是说,在2024年,其销售费用已经占到毛利率的30%,收入的14%,而同期的竞争对手如首航新能源,只占到7%,德业股份更是只占到3.6%。
不可否认,由于是后来者,思格铺设渠道的战略是“闪电战”。
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其全球分销商数量从0家暴增至99家,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2025年6月,思格又在北非、越南、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签约新经销商,并加速布局中东等新兴市场。
但如此高比例的销售费用,以及对于安装商设立的一系列安装奖励,依然会让人质疑:
成功究竟源自于爆品的设计,还是源自于迅猛的渠道推广?
04 结尾
可以预见如果港股上市成功,那么思格则当之无愧为分布式储能的又一股新势力。
但在储能领域,这种“苹果公式”是否能够做到消费电子一般的一招鲜,吃遍天,依然有待考察,尤其是卷到飞起的储能产品能否维持比苹果还高的毛利率(44%),显然是极具挑战的一件事。
此外,在工商储领域,SigenStack虽然接连拿下订单,但是否能复制SigenStor的成功,下判断似乎还为时尚早。
此外,在欧美高价值户用储能市场逐步饱和,第三世界增量逐渐成为新增中坚力量的情况下,思格是继续做“iphone Pro”,还是也要推出“iphone SE”让渡毛利率,也需要观察。
此外,如果渠道费用依旧维持在远高于同行的比例,对其未来的盈利依旧是不晓得挑战。
在这个产能过剩的时代,风口稍纵即逝,如何在技术迭代中持续保持创新壁垒、在价格竞争中守住利润空间,将是思格以及所有储能玩家必须长期作答的命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能源产业家”,作者:陈帅、江乐文,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