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追觅造车:造“宾利”融资,贴牌赚现金流
2021 年,小米宣布造车,被视为新能源竞赛最后一个关门的人。四年后,汽车行业竞争走到泥泞中段,利润空间极致压缩,经营效率关乎车企生死,竞争压力从主机厂蔓延到供应链上。而在疲倦赛场的门外,仍然有野蛮者正欲杀入。
2024 年,以扫地机器人为主营业务的 “追觅科技” 被曝启动造车项目,首款车型为增程式 SUV,预计 2027 年量产上市;今年 1 月,造车主体 “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责任有限公司”(下称 “星空”)注册成立;工厂规划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紧邻特斯拉、宁德时代的生产基地。
汽车行业还能再容下一家造车新势力吗?现实泼下一盆冷水。《云见 Insight》获悉,星空计划的第一款量产车目前仍在造型评审阶段,原定 2027 年 2 月量产的计划内部已不再提及。未来几个月,这家公司计划先推出一批样车,用来展示和寻求融资。
与此同时,星空计划的销售团队正忙于取得其他车型的授权,试图通过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模式贴牌后卖到海外,以赚取现金流。“就是找一款车改制,看有没有经销商感兴趣,想买这款车。” 一位员工称。
这就是星空计划正在贯彻的 “左手、右手模型” 。在不久前的一次月度会议上,追觅创始人俞浩第一次提出这一战略。“左手” 表示代工(ODM)业务,“右手” 代表自研的造车项目,他希望用“左手”业务把“右手”业务养起来。
追觅的扫地机业务正是从为小米代工开始,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品牌。现在造车业务也在依循同样的轨迹。
右手模型的造车业务,目前还卡在造型评审阶段。接近追觅的人士称,俞浩的造型思路是 “学小米”,“要找一个国外的超豪华汽车,做到 ‘形似神不似’。一眼看上去有那种气质和精神,但细节又有自己的想法,显得不那么抄袭。”
按照这个要求,星空找供应商改造出一批样车,基于已有车型平台重新设计造型、开发功能。第一批样车是用理想 L9 改造的 “宾利” 和 “库里南”,后面还有小米 SU7 改造的 “布加迪” 和 “法拉利” 等。
大部分样车不会走向量产。根据知情人士,在内部大小会议上,公司高层并不讳谈,这批样车对于 “拉投资” 的意义。宣布造车以来,星空计划未单独披露过融资。
除了用样车融资,另一条资金通道是 “左手模型”。根据知情人士,目前星空正在和汽车设计公司 “龙创” 谈合作,计划将一款 SUV 车型改造后出口到海外。他表示,公司打算物色总共 5 个 ODM 车型供经销商挑选,近期正在洽谈北汽的 BJ40 车型,“俞浩很支持这个事情。”
虽然量产车还遥遥无期,但星空已经招了几十名海外销售人员,并计划继续扩充到上百名。
一位内部员工称,他现在每天的工作都是在混乱中忙碌,分不清造样车拉融资更紧急,还是搞 ODM 贴牌赚钱更紧急。
但有一件事他很清楚,就是原定于 2027 年 2 月量产的自研项目,现在是一点都不着急了。
以为来造车,实际在搞左右手模型
星空的大部分员工来自传统汽车行业。一位员工说,他来之前想的是用新势力的体系效率去做一款创新的产品,干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实我们在搞左右手模型。”
他认为搞左右手模型 “纯属浪费时间”,因为既不可持续,也不能为未来的业务复用。
另一位员工质疑:现在做样车就是为了拉投资。内部讨论样车,说的最多的就是投资,而不是样车能为量产带来什么、要去验证什么。他希望自己做的样车能走到量产,“而不是把这个东西做出来,然后拿给投资人看而已。”
星空计划对外是一家独立的公司,在内部相当于追觅的一级部门,内部有多个 BU(Business Unit)。一个 BU 对应一条产品线,全公司上下有几十个 BU。
除了有星空 BU 负责增程 SUV,这家公司还成立了“小米 BU ”,负责运动型轿跑,此外还有“零跑 BU”和“越野车 BU ”等。
有的 BU 只招了几个人,目标也不明确,内部员工猜测可能只是试水。如果进展不顺利,“可能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
最有机会走到量产的车型,还是正处于造型阶段的增程式 SUV。根据知情人士,这款车参考了问界 M9、理想 L9 和极氪 9X 等车型的定位,要求做到 “更豪华”、“更贵气”。目前这款车没有确定价格区间,“可能分不同配置,20 万-60 万都有可能。”
造车计划停滞不前,代工模式也举步维艰。一位接近追觅的人士表示,追觅要求星空计划独立运营,自负盈亏。代工业务承担着 “养家” 重担,要在单季度实现千万元的营收目标。
这些代工的产品资源来自国内,计划在中国贴牌生产后,销往海外市场。有人说欧美是首站,也是海外建设的重点。也有人说,从目前能够拿到授权的 ODM 车型来看,东南亚和中东才是主力市场。
创收的目标落在产品和销售的 1 号位头上。他们每天需要在群里发日报,汇报当天的收入、利润、成本,以及 “谁招你进来的”。
这些车在国内卖不出去,到了海外,真的有人买单吗?他们没有参与论证过这个根本问题。
但如果不能找到适合代工的车型,再为这些车找到买家,他们需要对结果负责。
用扫地机的逻辑造车
追觅造车的模式与其扫地机业务有很多相似性。
创始人俞浩早年的履历光鲜。这位 1987 年生人的创业者曾被认为是 “天才少年”。18 岁凭借物理奥数竞赛成绩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攻读航空航天专业。大四那年在学校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创客空间——“天空工场”,主攻飞行器研发,还拿到了波音公司的赞助。
俞浩早期的创业目标是做一家戴森那样的科技公司。2015 年起,他和团队集中研发高速马达技术,用两年时间做到每分钟 10 万转,超越当时行业 1 万-2 万转的普遍水平。后来,俞浩凭借这项核心技术创立了追觅,加入小米生态链,在吹风机、扫地机、洗地机等清洁产品中取得突破。
2018 年,追觅首款产品——无线吸尘器 V9 通过小米众筹首发,6 天售罄,成交 1.9 万台,销售额突破 1500 万。2020 年,追觅科技将市场重心从海外转向国内。一年后,追觅转向自有品牌的开发,并在短短几年快速占领市场。
IDG 数据显示,2024 年,追觅全在全球扫地机器人的市场份额约为 8%,排名第五。排在前面的四家企业中,有三家是中国企业。分别为:石头科技(约 16%)、科沃斯(13.5%)、小米(9.7%)。
追觅的业务也从清洁产品向四面八方延伸。俞浩认为,以高速马达、视觉算法为研发核心,追觅可以在上层研发的细分市场中推出创新型产品。
按照这个逻辑,完成扫地机器人、洗地机、无线吸尘器、吹风机四大品类的布局后,追觅陆续进入机器人、智能家居、大家电等领域。
今年 3 月,追觅宣布成为一家无边界的 “生态企业”。在家居生态之外,追觅的业务包罗万象,早已超出家用场景或技术复用的范畴。
据经济观察报统计,追觅系已成形的 BU/ 产品线包括但不限于:扫地机、洗地机、吸尘器、吹风机、空气净化器、净水器、洗碗机、冰箱、空调、智能电视、路由器、泳池机器人(浪涌未来)、具身大模型(千诀科技)、割草机器人、擦窗机器人、园林工具(劳尼克斯)、潮玩(Dreame Mart)、咖啡(追觅咖啡)、茶饮(山也觅茶)、火锅(沸点计划)等。伴随着业务扩张,整个追觅系用工规模从 8000 人增长到 1.2 万人。
追觅投融资员工告诉经济观察报,追觅旗下有 1 号—10 号孵化器,每个孵化器对应一条赛道,分工明确。孵化器的职责是给大基金募资,并投资到内部孵化项目,同时给孵化项目做对外融资。
俞浩渴望冒险,挑战一切。他在采访中曾说,“追觅不赌 1% 赛道的小概率,只会用 N+1 的方式做世界经济的 99%。很多人因为担心风险投入不碰大业务,结果是大多数人挤入只占了全球经济的 1% 小业务赛道,而此外还有 99% 空白。"
奉行 “要么不做,要么世界第一” 的创业理念,俞浩正在用一种更疯狂的尝试占领 99% 的行业。这些新业务遵循追觅起家的打法:聚焦高端市场,对标头部公司,要么获取高利润率,要么快速止损。
造车也是追觅孵化的重要项目之一。2021 年,小米宣布造车的同一年,追觅在内部秘密立项造车项目,组建超过 200 人的汽车专项团队。今年 1 月,造车主体星空计划注册成立,注册资本 10 亿元。股权结构显示,俞浩通过太空翱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天空无限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持股 80%,砥砺前行企业管理持股 20%。
一位接近星空计划的人士表示,团队现有规模超过 800 人,来自吉利、华为、小米、比亚迪、理想等车企。随着业务重心阶段性地转向代工,团队扩张也将以海外销售人员为主。
据上述知情人士,追觅此前也有建工厂、建门店的计划,但现在固定资产的投入一减再减,后续可能会效仿华为的轻资产模式,寻求与其他车企合作代工生产。但究竟能否走到量产的那一天,现在谁都不知道。
造车是一项长周期、重投入和慢回报的行业。早期如果没有资本的支持,造车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发动的事情。
即使背靠资本,也需要对市场和用户需求有准确判断,持续的研发投入,完善的质量管理流程以及有效的营销和销售能力。
过去 8 年,中国曾涌现出数十家造车新势力,但只有寥寥几家拿到下半场的入场券。
就像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说的,造车是 “在血海里面游泳”。大部分的玩家,都在半程淹死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云见 Insight”,作者:倪萍,编辑:王海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