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亿,今年AI医药领域最大一笔生意成交了

融资中国·2025年08月18日 10:10
三位校友的科技创业

最近,一笔 430亿元的订单把“AI制药”概念从“PPT”变成了“印钞机”。

近日,晶泰控股宣布与DoveTree达成AI制药方面合作,公司已获得5100万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望获得进一步付款4900万美元以及58.9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这次合作创下了人工智能(AI)+机器人新药研发领域订单规模的新纪录,也宣告“算法+机器人”正式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现金流。

从MIT三位博士在深圳的一间小办公室,到港交所18C第一股,晶泰用九年时间把量子物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自动化熔进药物发现每一道工序陆续纳入版图。

如今,DoveTree的合作,既是对晶泰平台成熟度的终极背书,也为整个AI制药行业点亮“商业化临界点”的指示灯——当AI设计的分子开始兑现销售红利,资本、监管、患者与投资者将共同见证新药研发范式的历史性跃迁。

签下430亿大单

AI+制药概念下最大的一笔生意成交了。

近日,晶泰控股宣布与DoveTree达成AI制药方面合作,公司已获得5100万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望获得进一步付款4900万美元以及58.9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据悉,晶泰控股已经获得5100万美元的首付款,有权获得4900万美元的进一步付款,并有资格获得58.9亿美元的潜在监管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产品年度净销售额的潜在个位数百分比的特许权使用费。算下来,这笔交易的总金额高达59.9亿美元,约合430亿元人民币。这次合作也创下了人工智能(AI)+机器人新药研发领域订单规模的新纪录。

晶泰控股的故事始于2015年,MIT三位物理学博士后温书豪、马健、赖力鹏把量子物理第一性原理计算、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自动化熔于一炉,在深圳创立晶泰科技,立志重塑药物与新材料研发范式。

次年,他们携自研晶体结构预测平台参加辉瑞全球盲测夺冠,凭原子级精度预测赢得十年战略协议,随后六周内锁定Paxlovid最佳晶型,把全球首个口服新冠药的上市时间整整提前半年。

2015到2021年间,公司节奏紧密地完成多轮融资,腾讯、红杉、谷歌等顶级机构悉数在册,七年累计吸金逾7亿美元。

2024年6月,晶泰控股以港交所18C第一股的身份登陆主板,发行价5.28港元,募资9.89亿港元,半年后,公司两度闪电配售,先以4.28港元配售2.64亿股,再以6.10港元配售3.42亿股,再揽32亿港元,充裕弹药悉数投向算法升级、机器人实验室扩建及新材料平台延伸。

凭借“AI+CRO”模式,晶泰已为全球前20大药企中的16家提供药物发现与智能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辉瑞、罗氏、默克、诺华、赛诺菲等巨头把早期分子设计、晶型筛选、固态研究乃至整条先导化合物优化管线托管给晶泰的云端算法与深圳、上海、波士顿三地的机器人实验矩阵;2024年,钙钛矿光伏龙头保利协鑫也把数千万美元钙钛矿材料订单交到晶泰手中,标志着公司从医药边界跨入新能源材料蓝海。上市未满一年,晶泰控股已把最初三位博士的黑客式创想,锻造成横跨制药、能源、农业、化妆品的AI for Science基础设施,用机器人臂的每一次精准移液把算法写进真实世界,也把“让计算产生的分子真正可制造”的愿景写进新一代研发的工业标准。

2015年以来,人工智能新一轮的迅猛发展为化学研究带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当AIphaFold以万倍速破解蛋白质折叠密码,当AIGC不断完成更准确的实现分子性质预测,传统“试错法”被彻底颠覆。在晶泰的实验室,经典的“设计-制造-测试-分析”四维研究范式已经插上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翅膀:AI生成分子结构图谱,机械臂精准合成化合物,高通量检测设备实时反馈数据,深度学习模型持续优化设计策略。这种范式突破不仅将单日实验量提升千倍,更让人类首次突破生理极限探索化学空间“无人区”。

在药物研发领域,晶泰科技正在用AI正重构行业规则。晶泰科技打造的人工智能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可将药物发现周期缩短至传统1/3,其小分子药物解决方案深度融合量子化学计算、自动化合成与专家经验,通过虚拟筛选减少90%湿实验消耗。大分子领域,晶泰Ailux平台运用蛋白质语言模型生成优质抗体,结合机器人实验实现“数字抗体→实体药物”的精准映射。提升候选分子多样性,提速抗体发现周期。

在晶泰科技的万平智慧实验室内,机械集群昼夜不息地执行化学反应,高质量的百万级化合物数据库持续喂养AI模型,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实验室的智能闭环,让自主优化合成路径的“化学GPT”能不断为人类探索化学世界的新边疆。晶泰的智慧实验室通过一体化实验室解决方案正在广泛赋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化学化工等行业。以技术驱动行业科研的下一代变革。

双强联手

作为这次合作的另一个主角, DoveTree的来头也不容小觑。

根据晶泰科技官网介绍,DoveTree是一家创新生物制药公司,基于新一代生物学机理,针对自身免疫、癌症、神经疾病等重病、慢病领域中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开发高价值的首创新药(first-in-class)管线。DoveTree以中国云南特有的古珍稀植物——珙桐(别名鸽子树)命名,希望整合美国蓬勃的研发生态与完善的医药市场,以及中国正在崛起的前沿研发平台与创新管线资产,像美丽而繁茂的“鸽子树”,为人类健康带来新的曙光。

对于这次合作,DoveTree Medicine创始人兼CEO Gregory Verdine表示,“晶泰科技的技术平台和其展现的药物发现能力令我深感振奋。这种能够规模化实现药物创新突破的技术体系,正将新药研发过程中固有的不确定性,逐步转变为可预测、可量化、可解决的工程学问题。这使得晶泰科技成为极其难得的战略合作伙伴,并将有机会深刻变革药物发现的合作模式。我们此次合作的规模是开创性的,它预示着一个由智能技术深度赋能的新药发现时代已经到来。DoveTree将借助晶泰科技强大的平台优势,结合我们深厚的生物学积淀以及美国成熟的药物研发市场与生态资源,致力于开发一系列具有高度创新性的药物管线,早日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加优质高效的治疗选择。”

晶泰科技董事局主席温书豪则表示,“我们始终相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彻底改变药物研发的效率与成功率挑战、带来关键的范式升级。Gregory Verdine教授及DoveTree拥有丰富的药物研发成功经验与精准的市场眼光,与晶泰科技的平台能力高度互补。此次合作不仅印证了平台的技术成熟度,更标志着一种研发模式上的创新探索。我们相信双方优势的协同将加速具有挑战性的创新靶点的研发突破,期待共同推进AI驱动药物研发的未来边界。晶泰科技将持续夯实世界领先的底层技术平台,与全球创新伙伴携手,从源头催生更多丰富而独具潜力的创新管线,为行业创造价值。”

作为业内少数同时具备小分子、大分子、抗体偶联药物(ADC)和分子胶的“干湿”研发能力的公司,晶泰科技的AI药物研发平台能有效拓展成药空间,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晶泰科技融合量子物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自动化实验验证,自主构建了一整套端到端的药物从头发现解决方案,覆盖靶点验证、分子生成、亲和力预测、ADMET性质预测及合成路线设计等关键研发环节。通过与创新药企广泛建立合作,其AI+机器人驱动的研发体系已在丰富的真实研发项目中获得验证,并积累了海量的标准化实验数据与高精度算法数据,持续驱动模型的训练与迭代升级。

在靶点可开发性验证方面,晶泰科技整合了前沿的AI模型、高效采样算法,以及专有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硬件,可提速10倍以上,在一个星期内完成现行通用方法需要三个月以上完成的靶点蛋白构象动力学模拟,从而大大提升研究效率;同时,通过算法+冷冻电镜实验相结合,晶泰科技可以揭示靶点的动态变化以及与候选化合物的作用机理,从而发现新的结合位点及构象调控事件,为差异化药物研发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在药物活性筛选上,晶泰科技拥有与全球顶尖药企共研、并经过100多个靶点有效验证的高精度亲和力预测模型,可单日完成数万个化合物的亲和力预测,并显著降低计算成本,从而实现“算力即数据”的转换,驱动AI模型更高效地探索全新的类药分子优势化学空间。

签约后,晶泰科技计划在分子胶研发领域与Verdine博士深入合作。目前,借助AI、分子砌块库、自动化合成与高通量筛选技术,晶泰科技已经建立了适用于多靶点、多场景的分子胶研发平台,能预测潜在分子胶靶点,并探索更广阔多样的分子空间,使用手性分子砌块,获得成药性更好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对分子胶自动化合成反应收集数据并建立AI模型,晶泰科技能够在分子胶发现过程中,实现化合物库设计合成的多轮快速迭代,加速分子胶化合物的发现。

AI制药的未来

AI制药正从“可选项”变成“必答题”。

过去十年,全球新药平均研发成本突破26亿美元、周期长达12–15年、成功率不足5%,传统试错模式逼近效率极限,而以机器学习、大模型和机器人为核心的AI技术恰好切中靶点发现、分子设计、临床优化三大痛点,带来拐点级变量。

综合多家权威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AI制药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2030年将跃升至8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远超传统制药行业5%左右的增速;中国市场更将以61%的复合增速在2029年达到近百亿元人民币规模。

资本也在用真金白银投票——过去18个月,全球AI制药融资总额近百亿美元,头部公司单笔融资从数千万美元级跃升至3–5亿美元级,且大药企通过联合管线、战略入股深度锁定平台能力。

技术层面,AlphaFold3、BioGPT等生成式生物大模型把蛋白质结构预测、靶点—配体相互作用建模的精度推进到原子级,预计2026–2027年将出现首个完全由AI设计并通过关键III期临床的新药上市,成为行业里程碑。

商业模式正在收敛为三条高壁垒赛道:一是AI-Biotech,以自研管线为核心,享受高估值但面临临床风险;二是AI-CRO,按里程碑收费,现金流稳健,易与Big Pharma形成长期粘性;三是AI-SaaS,通过订阅或按算力付费实现规模化扩张,毛利率可达70%以上。

未来五年,AI将贯穿从早期发现到上市后真实世界证据的完整价值链:在临床前,AI可把先导化合物优化周期从24个月压缩到6个月,成本下降50%;在临床试验,AI驱动的患者招募和适应性设计可把II期入组速度提升40%,失败率下降20%;在生产端,AI结合连续制造与PAT,可将批次放行时间从数周缩短至数小时,并实现个性化剂型在线打印。

不过,不容忽视的是,行业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商业闭环,目前多数AI公司仍处亏损,需要更多管线进入商业化阶段才能证明平台价值;二是监管与伦理,AI模型的可解释性、数据隐私及算法偏见将成为全球监管焦点,决定技术能否大规模落地。整体来看,AI制药正站在从“效率工具”向“基础设施”跃迁的临界点,一旦首个AI原生药物成功上市并形成销售放量,行业将迎来第二波指数级资本与人才涌入,重塑全球医药产业格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吕敬之,36氪经授权发布。

+1
2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AI冲击下,应届生正在失去进入职场的「第一段阶梯」。

8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