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是要卷土重来了吗?

未来城不落·2025年08月13日 10:16
而今资本跟融创没关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关于而今资本、而今管理,网上已经炒作了很久,都觉得这个名取得真好。集中讨论的焦点都是孙宏斌又搞了一摊子,用而今资本破局,瞄准不良资产这个赛道,准备发力了。

“孙宏斌的确是个狠人,先迫使债主上贼船,再拉着股东同归于尽,而今资本随时金蝉脱壳”。

这是网上看到的一种说法,说孙宏斌是把融创的钱套出来另起炉灶了,金蝉脱壳,由顺驰,到融创,经历了两轮的变动,大家认为现在是到了第三轮,现在是写到了而今的这一章,这个帽子扣得有点重。

这是百度百科给出的而今资本的介绍,默认为它是属于融创的。

股权层面上,而今资本跟融创没有关系,融创与而今资本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而今不代表融创。

各种关于而今资本与融创的关系,外界的很多猜想都是因为,它的负责人来自融创,是融创的前执行总裁兼东南区域总裁王鹏,被认为是孙宏斌的代言人。还认为这个代理人选的好,曾经东南区域的负责人管的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活跃的地方,有更丰富的资源积累和优势。

融创与老孙一直也都是在舆论的中心,自带流量,特别是2025年6月30日,消失很久的孙宏斌出现在股东大会现场时,舆论的焦点又再一次聚焦了。

“融创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老孙说的。

这句话可能已经在脑海里预演了几千遍,几万遍,终于有了说出口的一刻。

2021年7月行情急变,像推到了多米诺骨牌,企业一家接着一家倒下。闽系家族倒下许多(主要是民企),世茂、阳光城、融信、旭辉、正荣……5月旭辉的老板林中回归了,发了道歉信,想要活下去,站起来,也给企业找了一个方向,用轻资产—代建给大家找个活干。

华南五虎(富力、恒大、合生创展、碧桂园和雅居乐),只剩下合生一家,每年100多亿的销售额,能坚持下来已经很不容易。规模房企里倒下最晚的雅居乐(2024年5月),到现在也已经有一年多时间,8月初也是公布了最新的债务重组时间表,预计2025年三季度提交初步的重组方案,争取2025年底前与境外多数主要债权人达成一致,但最终进展如何可能还是有不确定性。大环境不好,企业自救的难度很大。

粤港澳四小龙(奥园、佳兆业、龙光、合景泰富)已经全军覆没,这里面,龙光被骂的也不少“一家毫无责任心的企业,任由债务违约,直接躺平,毫无作为”……

还有头部的“万碧恒融”,万、恒、碧轮番做过行业老大,但每家的锅底都有灰,没一个过的轻松。2021年违约最早的恒大已经没有什么翻身的希望;2023年10月碧桂园也没撑住,直到现在也是没什么动静。还没正式宣告违约的万科卖身国资,开启卖卖卖、砍砍砍、借借借的游戏,最好的资产万物云也被抵押出去了,也没怎么拿地了,一堆麻烦事缠身,负面舆情不断,管理层大洗牌。

自救最有成效的就是融创了,违约后用18个月时间完成第一次的债务重组,现在在进行第二次重组 ,已经有了比较积极的进展,但离上岸还有距离,也还需要时间。

2022年5月,融创公开承认无法按期支付四笔美元债的利息,这是正式宣告实质性违约了,后面的18个月里,融创四处奔走,终于完成第一次的境外债重组,是积极自救,最快完成债务重组的企业之一,用努力换来了缓冲期,终于能喘口气。现在在进行的是第二次的重组,虽然还没完成,但进展还算顺利,也算是有好消息。

最新的债务重组进展是,一个月后,也就是9月15日或召开境外债重组召集聆讯,如果重组方案落地,融创95.5亿美元的境外债(约650亿元)将全额由债权转为股权,债务基本上清零,争取到时间去搞好经营。7月4日,融创发布公告表示,将以8.05港元/股的价格发行新股,抵偿约56亿的境内债务。

“总的层面平安落地,项目层面逐个攻坚化冰”。

有一些企业遇到问题时,还是舍不得自己的好资产,也舍不得自己的控制权,不愿意割舍。融创这一点做的要好很多,卖资产上面很果断,为了回血,能卖的好的项目卖了不少,基本都是卖给了资本,重庆湾引入了长城资本,北京融创壹号院得到了中信资本的支持,上海融创壹号院引同样引入中信来纾困,上海壹号院已经四开四罄,2025年累计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70亿,是2025年至今的单盘销冠,新一批次已经过会,推出66套房源,单价已经上升到19.8万/㎡。

暴雷的开发商,或者说违约的开发商,都挨了不少骂。

因为经营压力重,不管是违约的企业还是没违约的企业,都在做架构调整,央企民企都一样,不调不行,头部的企业基本上一个不落,保利发展、华润置地、招商蛇口、龙湖集团、象屿地产、金地集团、建发房产、中海地产……

这几天炒的最热的就是象屿地产,4月刚经历过一轮区域公司调整,合并城市公司,全国只剩下3家区域公司,天津/唐山公司均合并到沪浙区域,重庆公司并入江苏区域。5月,原沪浙区域总经理鲍轶群转岗到集团,担任公司运营副总经理(这件事当时还闹了个乌龙,大家都认为他离职了)。8月集团营销总孙群存也离职了,他在这个岗位上才干了不到两年,可见在当前的环境下,卖房有多难,营销有多难干。想来象屿地产也有压力,2025年到现在拿的地也不多,在第一深耕重镇上海拿了两块,3月底拿了一宗,7月更国贸合作拿了一块“小地”,南京拿了一块,从现在开始可能得再加把力了。

开发商有压力,没能力再开源,只能把刀往内砍,调整架构,搞优化,员工首当其冲。为什么要调?没有这么多活要干,就不需要有那么多人。在企业眼里,员工是成本,不是资本,做优化见效最快。但作用其实也就那么一时半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员工骂的激烈,被优化的早的,还能拿到赔偿金,被优化的晚的,不仅赔偿金拿不到,可能连工资都还是被拖欠着,有跟投的企业,员工跟投的钱也是迟迟不见踪影(有些开发商搞“自愿”跟投,很多人的本金拿不回来),华侨城因为跟投已经被炒了一段时间了。

供应商骂。供应商欠款、垫款还不上,供应商苦不堪言,不少开发商已经凭借一己之力干倒了不少供应商。

投资人也骂,投进去的钱回不来,股价跌跌不休……

骂的最狠的还是买房人,几个钱包投进去后,没见声响,能拿到房子,即使质量差也认了,不少人还在期待烂尾楼能一朝开工,顺利交房,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相信开发商也在努力,只不过在这样形势之下,开发商能做的不多,怎么做,作用都是有限的,想要成功上岸还是有很大困难。

希望开发商能看到一些曙光和希望,只有这样,背后一系列的关联方也才能看到希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翰智库”,作者:亿翰君,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商业的价值,不在于被多少人看见,而在于被谁记住、被如何记住。

2025-08-1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