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SaaS洗牌提前开始
昨天参加活动,遇到一个老朋友,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人力侧知识库。专门给 HR、新人入职培训、师徒带教用的系统。
朋友说:在他们眼里,人力知识库像一个电子档案柜:
新人流程、制度文件全塞进去,需要时搜一下,用完就走。但 AI 进来了,这个“柜子”该怎么变?怎么让它不止存东西,还能帮人学会、记住、用起来?
这正是数字化人才培训与管理企业的难题:如何把人力 SaaS,从工具箱变成能思考的知识中枢。
人力侧的知识库,已经存在很久了。
最早是纸质文件夹,新人入职,HR递你一摞比水杯还高的资料:员工手册、入职须知、制度汇编,厚得能当枕头,后来进了 SaaS 时代,搬进系统,变成统一文档库,搜索就能找到。
听起来很高效,对吧?但它还是个被动的文件柜。我做过一个小调研,和不少HR聊过,他们痛点几乎都绕不开这三条:
更新慢,薪酬制度刚改完,人力知识库里还是旧版本,新旧信息很难同步。二,知识分散,新制度躺在群文件里,流程说明藏在OA公告里,培训课件在云盘里……每次有人问,整个部门都像在玩“找不同”;
其三,门槛问题。静态知识库很挑人,得知道关键词才能搜到。新人往往根本不会用,等有问题时才想起来翻找规定。
AI 进来后,这问题反而更尖锐:人人都能问,但知识库没更新,它就会错得很自信。
比如:
新入职的 HR 小王问 AI:绩效奖金发放标准是什么?AI秒回:绩效A档奖金是3000元,B档是2000元,C档是1000元。小王信了,直接把要求写进offer。
结果一周后,新员工发现业务口径完全不同,问题出在哪?最新版的奖金标准,其实一直躺在群文件里,从没人同步进知识库。
在人力部门,这种坑很常见。
说到底,传统知识库只解决了存和找,没解决“长大”。而在今天,人力知识每天都在变:薪酬、考核、合规……如果进不了库,AI 再聪明,也只能翻出“昨天的地图”。
所以,智远认为,下一代人力知识库,必须是动态、有血有肉、会自己长大的;它能在日常工作流中自动吸收新知识,让下一个人用的时候,永远是最新的。
话都会说,关键是,怎么变?我觉得得先回头看看,传统的人力知识库是怎么搭起来的。
最早的阶段,很多公司直接买一套 SaaS 软件。
这些系统看着都差不多,功能一长串,在线课程、考试、问答社区、岗前认证、积分商城、培训申报、学习地图,甚至“师傅带徒弟”的带教机制都有。
它的本质,是一个功能工具包,企业缺什么,就往里配什么。
这种模式“好看”也“安全”,但依然停留在静态阶段。艾瑞咨询 2024 年的数据是:国内企业级 SaaS 市场规模约 1201 亿元,但大多数平台依旧是功能大拼盘,知识库的更新还得靠人工搬运,信息流动缓慢。
AI来了以后,组合开始变味了。
一些功能自然被弱化:调查问卷可以直接让 AI 提问、即时收集反馈;在线考试交给 AI 来出题、批改、讲解;知识检索也不必记关键词了,一句自然语言聊天就能找到。
听起来「更活」了,但问题依旧没解决。
微软×LinkedIn《2024 Work Trend Index》显示,75% 的知识型员工已经在用 AI,企业在 L&D(学习与发展)上的投入也在持续增长。
可麦肯锡在《生成式AI的经济潜力》里提醒:AI 确实能大幅压缩「找信息」和「理解内容」的时间,但如果底层知识没更新,它只会更快、更自信地把错的东西交到你手上。
换句话说,AI 可以很聪明,也可以“错得很有底气”。
而真正能带来质变的,是让知识库变成“智能中枢”,它不再是一个孤零零的仓库,像中枢神经一样,打通 IM、OA、CRM、ERP、文件盘等所有业务系统。
比如:
HR 想查下个月的薪酬制度,不用翻系统,只要在 IM 问一句 AI;如果业务 Leader 上周刚发过更新文件,它会自动吸收、替换掉旧版本,确保给出的答案永远是最新的。
这不是想象。智远特意查了下,《Workplace Learning Report 2024》显示,47% 的 L&D 团队计划部署“微学习”,让学习在工作流里实时发生。
麦肯锡也指出,对话式检索的前提,是底层知识得持续更新,并且和权限、合规打通,否则信息再快也不准。
如果你问我,“值不值得打通中枢?”——麦肯锡的另一项测算同样给了答案:生成式 AI 一旦和流程协同,每年可为全球经济释放 4.4 万亿美元的生产力。
所以,这就是我说的“盘活知识”:让知识在日常对话、文档流转、文件更新中自动沉淀,AI 回答时能即时调动最新内容,形成一个循环增强的机制。
问题是,怎么让它盘活?在我看来,企业里的知识想真正流动,得跑成一个“四边形”。
第一条边,是提问。员工基于知识库提问,这是激活老知识的触发点。
第二条边,文档流转;这一步很关键,没有新文档流入,知识库里就只有旧版本,年轻知识“从来没醒来过”;第三条边,是自动吸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次“在线传输”。
比如:我作为 HR,把最新版薪酬制度发给老板,这份文件在聊天工具里来回传了几轮,AI 在被调用搜索时,会自动识别并入库,让它不再只是文件,而是带有时间戳、可追溯的无形资产。
最后一条边,是智能回答。当下一个人问同样的问题时,AI 会把旧知识和刚吸收的新信息拼在一起,生成一个最新的、上下文贴合的答案。
四条边打通,知识才能在企业里“流、沉、更新、再生”,形成一个持续增强的循环。
逻辑听起来很美,现实却不乐观。
KMWorld 的调研显示,36% 的企业同时在用三种以上知识管理工具,31% 的员工甚至不清楚公司到底有几个工具,入口碎片化,知识被困在不同的孤岛里。
更糟的是,Mordor Intelligence 的数据表明,2024 年约 39% 的市场依旧停留在传统文档管理阶段;真正能对话的智能 AI 虽然以 22.4% 的年均增速在狂奔,却还没把底层的知识流动机制打通。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既有工具入口、又有文档入口、还有自动吸收机制,并且能保持知识实时更新的产品。
钉钉、飞书这样的成熟平台,内部搜索确实强,但在金融、制造、军工等无法上云的行业,企业只能选择本地化部署,再自己拼出一套 AI + SaaS 系统。
所以,不管工具有多少、AI 有多聪明,只要缺一环,知识就只能在企业里原地打转,跑不起来。
那么,如果知识随时流动,做数字化人才培训与管理的企业会变成什么样?
培训节奏会被彻底改写。
过去,新人入职的第一步,是上一周的集训课——背规章制度、看流程 PPT。等真用到的时候,早就忘光了。
而在实时更新的知识环境里,新人第一天上班就能边干边学,遇到问题直接问 AI,它立刻调取与岗位、当前任务精准匹配的最新答案。
学习方式从“集中授课”变成了“随时学习”。每一次提问、每一次解答,都会沉淀到知识库,确保下一个人用到的永远是最新版。
Engageli 在 2025 年的《微学习趋势报告》里提到,微学习环境下,知识点的吸收效率比传统集中培训高 17%,而且遗忘率更低,这就是流动带来的价值。
然后,管理方式也会被重塑。
企业不再只记录谁参加过培训、谁完成了考试,而是能追踪谁在产出新知识、谁在补充流程、谁在优化内容。
LinkedIn《2024 全球职场学习报告》显示,82% 的学习与发展负责人认为,“知识分享”将在未来三年成为核心的人才评估维度——知识贡献度将直接进入绩效和晋升考量。
细分SaaS的行业格局也会被洗牌。
过去,培训 SaaS 只要好用、内容多就能生存;但当企业意识到真正的竞争力是“让知识流动”,传统培训工具箱的护城河会迅速被侵蚀。
相反,那些能把 AI、文档流转、自动吸收机制打通,让知识像水一样流动的厂商,将成为数字化人才管理的中枢。
市面上的玩家,比如伯索云学堂、知学云、UMU,蘑竹科技都将经历这样的转变。
行业头部的北森,在收购酷学院后推出了新一代 AI Learning 平台,内含 AI 做课助手、AI 学习助手、AI 陪练、AI 领导力教练、AI 考试助手等多个 AI Agent,这是它向“泛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一步。
但在我看来,这些多角色的 AI 助理,更像是一个过渡形态。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其实都不想面对十几个不同的助理,大家更需要一个统一的、能搞定一切的超级助理。我问它一个问题,它能调动所有资源,直接给出结果,并且全程融入我的工作流。
所以,未来的竞争,可能是比谁能把底层打通,让这个超级助理无缝接入培训、管理、考核、知识流转的每一个环节,成为企业数字化人才管理的“大脑”。
一旦有人做到,它的地位会像 ERP 之于企业运营那样,成为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
这个赛道我还在持续观察。也许明年,我们讨论的,就已经不再是“知识库”,而是「企业的第二大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