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的浪潮下,银行消费贷现状如何?
在银行贷款业务中,个人贷款业务是最重要的利润来源。近年来,随着银行竞争日益激烈,各大银行都开始卷起了零售业务。
因此,消费贷市场硝烟弥漫,国有大行放下身段,股份行全力出击,城商行异军突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金融系统内上演。特别是在今年春节过后,各家银行的消费贷纷纷抛出卖血价。
国有行冲锋消费贷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从投资驱动向消费主导转型,提振内需成为宏观政策的重要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国家多个部门也在今年出台了一系列提振消费的政策举措,而金融支持被视为关键抓手之一。
图:六大行个人消费贷及信用卡贷款余额
在此背景下,六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邮储)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大幅增加个人消费贷款投放。这也是在净息差持续收窄,房贷规模大幅缩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背景下,六大行自身战略调整的需要。
数据显示,2024年六大行个人消费贷(含信用卡透支)余额增量突破万亿大关,算上2023年增加的8000亿,合计超过1.8万亿。其中,交行个人消费贷余额连续两年同比增长85%以上,工农建消费贷款余额均突破万亿规模。
在个人信用卡方面,截至2024年末,农业银行贷款余额约为8588.11亿元,同比增长22.68%,较2023年增加14个百分点以上;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也在加快增长。
相反,邮储银行紧急刹车,信用卡透支及其他类余额增速由2023年的20.31%降到2024年的8.64%,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增速也略有下滑。在个人消费贷当期投放量上,财报显示,2024年农业银行投放个人消费贷款5616亿元,同比多投876亿元。
进入2025年,在国家大力提振消费的背景下,大行个人消费贷狂飙的趋势仍在进行。据新华社报道,截至3月17日,农业银行包括信用卡在内的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1.3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70亿元。
图:六大行个人消费贷及信用卡不良率
另据工商银行披露,截至2月末,累计投放个人消费贷款超1.7万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超100亿元。
当然,国有大型银行凭借自身强大的资金实力、广泛的客户基础和品牌影响力,在消费贷款领域发力,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挤压了部分原本属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的市场份额。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潜在的风险挑战,消费贷的未来发展路径逐渐清晰。
场景化服务成为关键突破口。金融机构通过与零售商、电商平台合作,构建场景化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消费信贷产品迭代升级。工商银行与银联合作在山姆超市、京东到家、叮咚买菜等平台开展消费促销活动,将金融服务嵌入日常消费场景。
城农商行深耕区域优势
城商行方面,在总体业绩数据上领先的江苏银行,在个贷业务规模上依旧保持绝对优势地位,2024年,个贷余额为6748.04亿元,为5家银行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其次为宁波银行,该行的个贷占总贷款比重为几家中最高,为37.79%。
图:城商行贷款平均收益率
南京银行个贷占比为几家银行中最低,为25.49%,杭州银行个贷业务规模最小,2024年末为3058.4亿元。
在零售战略布局上,南京银行聚焦八大重点客群,依据客户全视角资产负债表与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构建全景客户画像,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完善分层、分类、分段、分群的客户服务经营模式,推动客户全旅程体验优化和权益一体化整合。同时运用远程、线上等集中化运营手段提升长尾客户价值。
头部城商行中,北京银行个人消费贷增速由50%左右降至2.74%,但信用卡规模却高歌猛进,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40%左右;宁波银行个人消费贷同比增长11.39%,较上一年降低20多个百分点。
上海银行在消费贷业务方面较为谨慎,个人消费贷及信用卡规模连续两年负增长;南京银行个人消费连续两年维持16%-17%的增速,信用卡规模则在2023年大降35%以上,但2024年却强势反弹,猛增近60%。
其他城商行中,郑州银行2023—2024年个人消费贷增速分别达到75%和39%左右;重庆银行增速由负转正,超过50%以上;西安银行、成都银行增速也较高,分别超过30%和20%。另外,齐鲁银行信用卡透支余额大增32%以上。
农商行中,青农商行和瑞丰银行个人消费贷规模在加速增长,前者连续两年增幅超过37%,后者2024年增幅也接近30%;张家港行则由2023年增长35%转为2024年大降42%以上。信用卡透支方面,农商行规模普遍较小,但除了苏农银行和无锡银行,多呈大幅减少趋势。
图:上市城商行贷款结构情况
在额度方面,城商行和农商行中推出大额消费贷产品的也不在少数。据了解,哈尔滨银行(6138.HK)推出了一款面向个人发放的以房产抵押为担保,用于个人及家庭综合消费的“房抵消费贷”产品。该款产品最高额度为5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7年。客户申请需要提交收入证明、产权证明、资金用途证明等资料。
湖南银行推出的“湘银房抵贷”,也是一款以房产抵押的消费类和经营性贷款产品。消费贷款可用于个人及其家庭购车、装修、旅游、教育(不含商业助学)、医疗、婚庆、购买大额耐用消费品等合法消费用途。
经营性贷款可用于包括借款人及其企业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租赁商铺、装潢经营场所以及购置、安装或修理小型设备等其他合理的资金需求。贷款最高额度为500万元,消费类贷款期限最长10年,经营类贷款期限最长为5年。
此外,四川泸州农商银行、大连农商银行等银行也推出了房抵类大额消费贷款,最高贷款金额在300万元至500万元。
除了额度,还能拼什么?
在银行业务转型的大背景下,后房产时代靠房贷拉动规模增长的路子受限,各大银行都需要新的业务增长点,消费贷成为必争之地。
在经过“卷利率”之后,“拼额度”成为时下银行抢占消费贷市场的一个重要方式。
从去年开始,国家对金融行业的具体要求归纳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其中普惠金融里就包含了消费贷,小微贷,小企业贷和惠农贷等具体的金融品种。
图:城商行零售AUM与零售存款情况
但在政策导向背后,银行业自身的转型需求是推动消费贷爆发的更根本动力。
消费贷的业务特性也使其成为银行眼中的香饽饽。与传统贷款相比,消费贷审批快、抵押门槛低(纯信用为主),能快速冲规模。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消费贷适用于最高不超过75%的风险权重,低于一般公司贷款100%的风险权重,资本占用更低。
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银行也越来越关注资产质量和风险问题。消费贷款的不良率情况影响银行的业务决策。当不良率上升时,银行会更加谨慎地开展业务,加强风控,收缩贷款规模。
部分银行在看到风险上升趋势后,主动调整业务策略,像平安银行、光大银行、上海银行等主动压缩存量,个贷投放呈现负增长;宁波银行在零售客户连续两年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个人贷款发放增速显著放缓,更为审慎。
图:某银行个人信用贷广告
而对于一些风险控制较好、资产质量稳定的银行,则有机会在市场中争取更多份额,如招商银行在个人消费贷业务上保持较好的风险控制,增速连续两年超过30%。中小行中的郑州银行、青农商行消费贷款增速也连续两年超过35%。
此外,整体规模压降的同时,一些银行在局部消费贷产品上也看到了机会,精准加码。比如,2024年平安银行个人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同比增长73.3%,较上年增加25.5个百分点;渝农商行的“渝快贷”余额两年同比增长分别高达60.2%和35.7%,郑州银行的“郑e贷(消费)”规模同比增长56.7%等。
结束语
这场万亿级的消费金融盛宴,本质上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微观映射,银行业必须清醒认识到:消费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风险定价能力的提升和资产结构的动态优化。
未来,如何在规模扩张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考验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命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楼卓昊Fintech”,作者:楼卓昊,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