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们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车市竞争越来越激烈,车企越来越不赚钱。
去年,国内18家主要上市车企的净利润总和不到800亿元,仅相当于丰田的三分之一,让业界迎来反思潮,认为当前我国汽车产业规模与效益存在失衡问题。然而,看一看传统跨国车企的上半年财报后,发现赚钱能力下滑的远不止是中国车企。
从几家主流跨国车企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来看,尽管多数车企营业收入数据未出现明显波动,但净利润却遭遇一场集体“雪崩”,跌幅全线突破两位数。
其中,通用汽车净利润跌去20.9%;保时捷、Stellantis、福特、雷诺等无一幸免,净利润拦腰斩断;奥迪虽营收微增,利润却暴跌近四成;马自达更是从盈利498亿日元陡然坠入421亿日元的亏损深渊。
传统巨头们在赚钱能力上的集体溃败,如同惊雷炸响般让人咋舌。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跨国巨头一直以来都凭借品牌光环与技术壁垒,坐拥丰厚溢价,利润居高不下。然而,巨变后的车市,正猛烈冲刷着老炮儿们的利润,后者躺着赚钱的时代正在无声无息中落幕。
跨国巨头的困局
分品牌来看,各家降幅不同。
其中,通用汽车营收微增0.8%,净利润下滑20.9%;保时捷营收下滑,净利润暴跌66.6%,仅余7.18亿欧元;奥迪营收虽保持增长,利润却跌近四成至13.46亿欧元;马自达第二季度经营业绩全面下滑,归母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盈利498亿日元转为亏损421亿日元。
在严峻的财务数据下,车企纷纷宣布下调年度指标。丰田汽车8月7日宣布下调全年经营利润预期,从3.80万亿日元大幅调低至3.20万亿日元;奥迪同样下调了全年财务预期,将营业利润率预期从之前的7%至9%下调至5%至7%。
与此同时,巨头们纷纷将利润下滑的矛头直指关税。
作为净利润下滑最明显的车企之一,福特汽车表示,关税调整所带来的冲击高于预期。今年4月,由美方挑起的“关税战”对全球汽车产业带来强烈冲击,影响延续至今。另外,包括马自达、丰田、奥迪等同样表示美国关税是核心拖累因素。
今年年4月,由美国率先挑起的关税战,犹如一柄悬在全球汽车产业链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压垮跨国车企利润的直接重负。
关税的重压之下,导致终端产品价格被迫普涨,消费者购车意愿受到抑制。与此同时,整车企业的供应链成本急剧攀升。核心零部件若需跨越关税壁垒进入市场,成本增幅明显。
而为规避高额关税,车企不得不仓促启动全球供应链的深度重构。
保时捷正考虑将某些生产步骤从德国转移至美国;宝马近年来加速将部分MINI生产线从英国迁往中国;Stellantis亦在调整其欧洲工厂布局......然而,生产转移绝非易事。
新工厂的选址、建设、设备调试、工人招募与培训、供应链本地化重塑,每一步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即使初步完成迁移,初期产能爬坡效率低下、良品率不稳定等问题,仍将持续侵蚀利润空间。
这种仓促应对下的供应链重构,本身就是一个昂贵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痛苦过程。
除却关税这一外显的“明枪”,跨国车企更深层次的利润“暗箭”来自其自身转型所背负的沉重历史包袱与高昂的投入成本。
一方面,传统燃油车业务曾是利润奶牛,但随着全球电动化浪潮不可逆转地推进,其市场空间被不断压缩,销量与利润贡献率持续下滑。
然而,围绕燃油车建立起来的庞大产能、冗员、固定运营成本却难以瞬间削减。部分品牌在财报中反复提及的重组成本,正是这一结构性调整的代价。而关闭冗余工厂、遣散员工、处理闲置设备,每一笔都是动辄数亿欧元的现金流出。这些成本直接冲击当期利润。
另一方面,面向未来的巨额投入刻不容缓。
大众集团计划到2027年在中国市场推出超过20款电动化车型,至2030年提供约30款纯电动车型。奔驰、宝马、丰田等无不将巨资砸向电动化平台研发、电池技术攻关、智能化软件定义汽车能力建设以及充电网络布局。这些投入在短期内无法转化为可观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却如黑洞般持续消耗现金流,诠释了转型期企业的利润困境。
在较量中求变
传统跨国车企的利润寒冬并非偶然,而是汽车工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体现。表面看是利润下滑,背后实则是产业格局的重构--核心问题不再是谁赚得少,而是旧秩序正在崩塌。
因此,谁能在这场马拉松中坚持到转型完成、规模效应显现、新商业模式成熟,谁才能最终迎来利润的春天。至于那些无法适应的企业,或将面临被淘汰或整合的风险。
而当传统盈利模式在多重冲击下显得摇摇欲坠之时,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从未如此重要。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销量达1565万辆,同比增长11%,增速远超全球平均的5%。更为关键的是,今年6月中国占全球汽车市场份额已强势回升至36%,上半年累计占比也高达33.8%。中国作为全球车市重要引擎的地位正在进一步凸显出来。
考虑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诸多跨国巨头的战略布局正在加速。
例如,大众集团押注中国电动化未来,规划密集投放新能源车型;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明确表态“对中国汽车市场长期发展保持乐观”;保时捷即便上半年在华交付量同比锐减近三成,仍在下半年投入运营全新升级的上海嘉定研发中心,彰显深耕中国的决心。
这种战略重心东移,不仅是市场体量的吸引,更是对产业环境、供应链效率、消费者接受度和政策引导力的综合考量。因为大家都知道,谁能更把握中国市场的脉搏,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谁就更有可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并找到新的利润支撑点。
在此期间,我们看到了巨头之间一轮又一轮的较量。
丰田、比亚迪等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技术突破将决定下一阶段话语权。同时,随着欧盟有潜在跟进关税政策的趋势,车企需在区域化生产(如宝马扩建墨西哥厂)与成本转嫁间平衡。这种以“技术普惠”重塑价格体系,并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贸易风险,正是其中的应对之策。
至于有没有“疗效”,“疗效”有多好,还都是未知数,但可以知道的事,当保时捷们的利润从云端跌落,当丰田因关税一夜蒸发万亿日元利润,这些旧时代秩序的崩塌正在宣告:那个依靠品牌光环便能躺赢全球市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李思佳,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