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爱上保洁”和“1.5亿美金短剧神话”:社会信任资本正在被谁透支?

着陆TouchBase·2025年08月08日 10:15
解构权威的娱乐狂欢,一定无法建构可持续的文明。

“假得不能再假了,根本没有这部短剧。”7月29日晚,演员邵逸凡在微博上发布视频,直接戳破了近期广为流传的短剧神话:“特朗普爱上白宫保洁”。

这则曾经刷屏的消息声称,一部名为《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当保洁的我》的短剧在海外爆火,美国观众边骂边付费,三个月狂收1.5亿美元。然而,当记者和业内人士开始查证时,却陷入了一个怪圈:所有主流影视平台、数据库和权威媒体均无此剧踪迹

一则荒诞的新闻,一群被忽悠的媒体,一场信息时代的“皇帝的新装”,既得利益者在暗处狂欢,真相成了被随意丢弃的附属品。

荒诞的闹剧背后:AI造假、媒体失察、政治严肃性被消解

搜索ReelShort、YouTube、Netflix、IMDb……所有平台都显示同一个结果:查无此剧。流传的所谓“剧照”也被演员邵逸凡揭穿——一张是来自美国综艺《周六夜现场》的片段截图,另一张则是AI生成的图片。

网传剧照  图源网络

这场闹剧的源头,据多方溯源,最早可以追溯到7月1日,由一个名为“留学生日报”(原名“北美留学生观察”)的自媒体账号发布的一篇题为《总统爱上在白宫做保洁的我?中国爽剧北美赚1.5亿美元,好莱坞演员日薪飙7倍!》的10万+文章,内文说的是有这个剧本,没说有这个剧,但标题极具误导性,容易让人真以为有这部剧。另外,这篇文章标题提到“中国爽剧北美赚1.5亿美元”,说的是中国短剧总体情况,但由于标题里“总统爱上保洁”与“1.5亿美元”离得很近,可以说为后面的话题发挥埋下了伏笔。

7月2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的《新明日报》发布了一篇题为《中国霸总短剧风吹到美国》的文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特朗普为亚裔单亲保洁员放弃名模妻子梅拉尼娅”“三个月狂收1.5亿美元”“中老年女性观众边骂边追更”等离奇情节。

马来西亚华人媒体“Astro本地圈”紧随其后,以主持人轮番口播的形式,演绎了几乎相同的故事,同样“有鼻子有眼”。

马来西亚新闻报道  图源 | Youtube

随之而来的是海外社交平台上火速扩散的二创短视频和图文报道。这部凭空捏造的“假短剧”,就这样披着“真新闻”的外衣,被全世界一本正经地讨论、分析,甚至引发关于“中美审美差异”的吐槽。闹剧的荒诞,就充斥在每一个被讨论却不存在的细节里。

近年来,假新闻事件频发。但这起事件集齐了AI、短剧、特朗普等所有吸睛元素,其背后指向的媒体事实核查机制的失效、AI造假产业链的兴起、政治严肃性被娱乐化消解等深层问题错综复杂,一些时代的课题避无可避。

首先,当部分主流媒体成为假新闻的传播渠道时,一个严峻的问题浮出水面:媒体的审核防线为何如此脆弱?虽然多数媒体保持了克制,但部分机构在事实核查上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其危害不容小觑。闹乌龙的虽是少数,但对媒体整体社会公信力的侵蚀是难以估量的。

当前正值短剧出海潮,霸道总裁内核的土味短剧在中文媒体圈长期流行,受众对这类题材存在刻板印象。当“特朗普+保洁”的猎奇组合出现时,恰好契合了人们对“文化输出”的想象,以至于放弃了基本的核实程序。

媒体的事实核查(Fact-Checking)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对抗新闻报道中的随意性,《时代》周刊的创始人Henry Luce组建全女性事实核查团队,通过交叉验证采访记录、档案资料,确保每处细节准确。后来,其竞争对手《纽约客》也专门设立事实核查部门。

20世纪40年代,战后德国对真相的渴求更是催生了全球最严苛的审核体系:80名全职核查员(占采编团队1/3)多为法学、史学博士,专攻复杂调查报道。他们不仅核对事实,更构建跨学科知识图谱——如用气象数据验证战地照片拍摄时间,通过建筑图纸分析政治人物房产丑闻。德国《明镜》周刊自此成立“博士核查团”, “学术化审核” 使其成为欧洲调查报道标杆。

国外媒体事实核查  图源 | BBC

国内媒体的审核机制可以溯源到纸媒主导期的“三审三校制度”——由《人民日报》等机构实行分层审核:记者→部门主任→总编室三级审稿,校对组专攻数据、人名、引文。而这些年平台型媒体兴起后,目前的审核主要是算法层和人工层,算法系统主要是由AI学习违规案例特征来判别,人工层审核一边是外包审核团队完成,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的合作伙伴淘丁集团,据称其数据标注团队日常处理项目量级均为百万级以上。“日均处理百万级内容”,意味着单条决策时间以秒为单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明镜》周刊的“博士核查团”深度核验是奢侈品级别的,也难以普及。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将准确性视为媒体公信力的生命线。当社交媒体摧毁了传统媒体审核的时间窗口,审核机制面临新的挑战。互联网世界里,热点传播速度以秒计算,平台算法优先推送高互动内容,过去的先审后发在算法机制下彻底失效。因此,这一事件暴露的不只是媒体在内容审核机制上的社会责任感缺失,还有面对AI技术生成内容时的脆弱性,以及技术机制所带来的新时代课题挑战。

细想,当AI做一张图、构造一个剧情只需3分钟,造假成本极为之低时,AI造假所带来的“投入产出比”是否显得颇有诱惑性?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所问:“我们常讨论‘AI for good’,但是‘For who's good’?”

当我们大谈AI技术“降本增效”,如果降的是造假成本,增的是致幻效率,利益链条的异化几乎成为必然。

异化的利益链:谁在收割这场幻觉?

虚假新闻的泛滥绝非自发,大部分谣言事件背后常有人为操纵的痕迹。营销分析公司Jumpshot曾搜集2016年9-11月的网站流量数据,数据显示,假新闻网站从Facebook平均获得了超过70%的流量,而纽约时报等媒体从Facebook仅能获得30%的流量。可见,假新闻往往能获得比严肃媒体更高的社交流量,带来可观的广告收益(如每千次浏览收益可达13-14美元)。这种“流量即利润”的诱惑,催生了成熟的假新闻生产和传播链条。

那么,一则虚构的海外短剧“神话”在中文媒体圈盛行,镰刀挥向了谁?谁又赚得盆满钵满?

邵逸凡在打假视频中特别警示:一些机构打着“做海外短剧分销能赚大钱”的旗号,专门忽悠宝妈或找兼职的人,让他们缴纳“入门费”和“培训费”。

“这就是一个微商击鼓传花的游戏。”邵逸凡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场游戏中,流量成为唯一真实存在的货币,真相成了被丢弃的附属品。当流量成为印钞机,假新闻制造者的目的变得纯粹:用离奇剧情+吸睛标题收割流量,再通过广告分成、付费阅读变现。自媒体、平台和数据公司共同构成了这条灰色产业链的受益方。

首先,自媒体账号运营者通过炮制“特朗普+保洁+1.5亿美元”等猎奇组合,通过标题党吸引点击,就能从平台广告分成(如微信流量主、头条号创作收益)及付费专栏中直接获利。

除了流量变现,通过矩阵引流来做“知识付费”变现——如虚构“短剧分销代理”等概念,以“缴纳培训费可参与海外短剧暴利”为噱头,瞄准宝妈、兼职群体实施诈骗。今年4月央视曝光的“短剧推广授权副业骗局”正是此类。

图源 | 央视新闻

在黑猫投诉平台以“短剧推广”为关键词搜索,查询到近千条投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指“培训课程虚假宣传”“视频没有流量”“没有赚到钱”。

由于短剧“出海”的火热,这些机构宣扬起“短剧海外推广”,涉及各种“硬件门槛”,“割韭菜”的名目就更多了。据短剧从业者揭露,他们刻意隐藏和淡化这个行业的壁垒,实际上在海外的社交媒体平台,数万次的播放,平均只能转化1~2单的有效订单;海外的短剧推广也不是拥有一台手机就能够做好,不仅要去搭建专业的账号矩阵,养号、起号、涨粉,去模拟一些真实的活跃度,还需要在关键的一些时间节点来完美实现变现。

短剧平台也是间接获益者。Reelshort等出海平台虽未直接参与造假,却长期被绑定为“暴利案例”的载体。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假新闻多次指向Reelshort,其数据真实性屡遭质疑。而其母公司中文在线,曾因“出海神话”刺激股价短期波动。虚假的“1.5亿美元营收”是否也是吸引投资、推高股价的手段?

在繁华的赚钱神话背后,资本炒作的需求和行业泡沫的维护隐约可见,侧面印证了短剧行业可能面临的真实困境——成本高、多数项目亏损。那些夸大其词的“成功故事”,成了掩盖行业风险、维持市场热度的麻醉剂。虚假繁荣的泡沫越膨胀,短剧出海的本土化难题、文化折扣、合规风险等真实议题的空间就越被压缩,困境被掩盖,发展被阻滞,最终吞噬社会资源、透支行业未来,何尝不是一种沉重的社会代价,或是无法回避的社会成本?

数据公司与营销机构则是更直接的获利者。刷量黑灰产是最常见的一种,通过机器账号制造“爆款假象”,配合热搜榜单操纵,按条收费牟利。营销机构也可以将这类假新闻包装成案例,将伪造的播放量、付费率等数据包装成“行业白皮书”,用于招商圈钱,吸引更多资本入场。

除了直接利益方,我们还需要警惕: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推手?将“特朗普爱上保洁”这类荒诞剧情与中国短剧出海强行绑定,是否有暗指“低俗内容侵蚀西方”之意,是否在精准煽动部分受众对“文化逆差”的焦虑?是否借此以娱乐化方式包装特朗普形象,弱化其实际政治影响力,进一步消解政治严肃性?

我们不知如何定义这种娱乐,但解构权威的娱乐狂欢,一定无法建构可持续的文明。

沉重的账单:谁为这场幻觉买单?

虚假产业链的运转,让金钱源源不断流入造假者、推波助澜者的口袋。数据公司、自媒体账号运营者,甚至无意识的转发者,都无意中成为了链条上的一环,共同推动了这场恶劣的资本游戏。而它带来的恶果及沉重代价——媒体公信力的瓦解、公共讨论中政治严肃性的消解、真实议题空间被挤压,却是由整个社会来共同承担的。

普通人在茶余饭后,笑着调侃“特朗普收割美国中年女性韭菜”时,或许未曾想象,自己贡献的一次点击、一次转发,可能也在无形中滋养着这条黑灰产业链。而判别信息能力较弱的群体,如深夜刷手机的宝妈、信息获取受限的中年人,更易沦为产业链的燃料,在“暴富神话”的幻影中被精准收割。

社会责任(S)的缺失,透支的是维系着文明的社会信任资本,二者关系是文明世界最基础的契约。如果对真相的敬畏消散,对弱者的保护漠然,人与人之间只剩下猜忌与利益算计,我们不仅无法构建可持续的未来,连守护既有文明成果都将成为奢望。

一条假新闻的传播,本质上是人性弱点、技术机制、社会结构缺陷共同作用的系统性危机。在UGC(用户生成内容)和AIGC(AI生成内容)造假领域,只要“流量即利润”的底层逻辑不变,逐利的链条总会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当AI技术能为谎言披上“逻辑严谨、情感中立”的华丽外衣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真相不廉价?

破局之道,不仅需要乱象治理、技术迭代,还需要构建一种“真相溢价”的社会机制。唯有当传播真实可靠信息的价值与收益,远超过炮制和传播虚假信息的成本时,真相才不会在狂欢中成为最廉价、最容易被丢弃的牺牲品,我们的文明才能在算法的狂潮中守住理性基石。

参考资料:

《中国记者》杂志:西方媒体事实核查新闻的特点与趋势。

上观新闻:“短剧特朗普爱上白宫保洁热播”被证伪,不可一笑了之。

全球传媒学刊:“后真相”时代的事实核查新闻:发展与局限。

全民较真-腾讯新闻:短剧《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当保洁的我》在美国爆火?深挖这则假新闻的传播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着陆TouchBase”,作者:Canamy,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惠州距离万亿城市,还有多远?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