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4个很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Lachel·2025年08月08日 07:35
轻松好读不烧脑

上周的推送里,我分享了两个我认为很好用的思维技巧。先简单回顾一下:

分享一个简单但很有用的思维习惯:

时不时用一种第三人的角度「俯瞰」自己,把自己作为观察的客体,用第三人称来思考和分析。这可以帮助自己摆脱大脑的惯性,重新审视自己,帮自己校准方向。

一个很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能力:

为什么一旦习惯被中断,就很难恢复之前的状态?最核心的原因是:当我们无法从一件事情里面得到反馈时,我们就会把「坚持做这件事」本身当作一种反馈。所以,想摆脱这种现象,就需要从行为里面想办法获得反馈,而不是把坚持它作为反馈。

如果有对我的文章比较熟悉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它们跟我之前写过的几个概念,比如自我沉浸、自我抽离、自我监测……好像有点相似。那么,究竟如何理解这几个不同但又相似的概念呢?

今天的文章,我想向你好好地梳理清楚这个问题,帮助你更好地运用它们。

01 开宗明义,首先定义一下这几个相似的概念

自我感受:投入到一件事情里面,不是只盯着结果,而是充分体验你在做这件事过程中的感受。比如,锻炼之后,感受自己的体质是不是变得好了一点,精力是不是旺盛了一点,睡眠是不是正常了一点……

自我抽离:用一种旁观者的第三人视角去看待自己,把自己作为观察和分析的对象。比如:是不是已经工作很久了,该起来活动一下?这个决策的过程是不是太急躁、太冲动了,是否需要停下来再思考一下?

自我沉浸:它跟自我抽离是一对相关的概念。指的是:在回顾自己的行为和思考的时候,不是采取抽离的视角,而是重新代入当时的自己,用第一人称「重现」一遍心路历程,让自己再一次经历当时的情境。

自我监测:给自己设定一个过高的标准,然后时刻监测自己的言行举止,看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个标准、是否违反了对应的准则。

一言以蔽之:这几个概念的共同点,都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以「自我」作为处理对象。但它们其实有比较大的区别。

那么,它们分别是好是坏呢?简单来说:

自我感受:大多数时候是好的,可以着重养成这个习惯。

自我沉浸自我抽离:需要按照场景而定。

自我监测:大多数时候是不好的,需要尽量避免。

以下详述。

02 自我感受

当我们难以从一件事情里面找到反馈时,为了提供动力,大脑会产生一种「替代效应」,也就是把「坚持这件事」本身作为一种反馈。

这就会导致,一旦这种坚持被打破了,计数器清零,我们也就会失去动力。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培养这种能力:想办法从做一件事的过程中获得反馈,让它成为推动我们继续去做的动力,而不是坚持这件事本身。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上周的推送写得很简略,在这里分享一些更多样的方法:

感受身体内部的信息

比如像前面说的:如果你把「我又坚持了一天」作为锻炼身体的动力,那一定很容易失败。更好的方式,是去感受身体内部发出的信号:锻炼身体之后,自己的体质是不是变得好了一点,精力是不是旺盛了一点,睡眠是不是正常了一点……

再比如,我每周写文章,如果只是把阅读量作为反馈,那同样是不够的。更好的反馈是什么呢?是:

这篇文章把我零散的知识串联了起来,让我感到一种「点连成面」的愉悦感;

这篇文章把我的观点讲得清楚明白,让我有一种酣畅淋漓的舒服和畅快感。

诸如此类。

不论做什么事情,这个方法都是适用的。试着去体会你在做这件事过程中内心涌起的情绪和感受,体会它是否让你有一种「能力得到发挥」的舒畅感,体会做完这件事之后、自己是否产生了什么变化、得到了什么提升……

设计一个更有乐趣的方式

比如,不少朋友都吐槽过:做了很多笔记,但却从来没有翻看,记下来的当下就失去了兴趣,只顾着不断埋头记录新的内容。这其实也是缺乏自我感受的结果。因为新信息能够带来即时反馈,而旧笔记不能。

所以,我的做法是,让翻阅旧笔记这件事,变得更好玩。

比如,我会用「测试」来代替复习。也就是打开自己做的笔记,不是直接阅读,而是看标题让自己回忆记下的内容,或者用自己的话把笔记重新讲一遍,又或者让自己找一个实例来解释和补充说明……

又或者,我可能会把一系列笔记向上总结、归纳,提炼出一个主题,把它安排到近一段时间的学习计划里面,让自己去查阅资料来填充这个主题,把它变成一个「集卡游戏」。

用经验心态给自己激励

这是我很常用的一个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这件事情能够增长我在哪方面的经验值?它能如何让我变得更强大?

比如:我要去做某件很长期又很繁琐的事情,就可以这样说服自己:这件事情虽然很麻烦,但它可以增长我的见闻和阅历,让我知道它是什么流程、是怎么做成的,丰富我的人生体验,以后也许在什么地方能用上呢。

又或者:我不得不去做一件我没有把握的事情,对结果十分忧虑,就这样说服自己:好吧,它很困难,我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挑战,看看我能想出多少办法去攻克它,试一试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反正最坏的结果也不会比「我不去做」差多少,又有什么损失呢?

想象一个未来的美好愿景

如果短期内无法获得反馈,那么想象这件事在长期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也是很有用的。

要注意的是:不要只停留在泛泛之谈上,而是必须尽量具体、深入地去想象。把自己代入进去,在面前划分出两条分支:一条是不做这件事的自己,另一条是做这件事的自己。最好描绘出未来的画面,越鲜明、生动越好。

举个例子,还是说锻炼。许多读者告诉我,驱动他们坚持锻炼的最主要动力是什么呢?是他们不想自己年纪大了之后,变得大腹便便、体态臃肿、精神萎靡,而希望保持更好的身体状态,能够去旅行、游玩,不会受到病痛的折磨,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

培养好这个习惯,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从未来借取力量。

03 自我沉浸和自我抽离

这是一对固有的概念,因此放在一起来讲。

当我们回顾自己过往的经历时,我们往往会采取两种视角。

其一,是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过去,保持清醒和审视。你思考的是客观的事实——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采取了什么样的决定?行动的结果是什么?——你的动力源于一种好奇心,体验到的情绪是中性的,身体感受是放松的、自如的。

其二,是把自己代入进当时的情景里面,重新经历一遍当时的做法。比如,当你回顾自己犯错的经历时,你会产生跟当时同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我本该选择另一个选项的……

在心理学上,前者叫做自我抽离,后者叫做自我沉浸。

大脑有一个特性,就是会倾向于回忆起更多的负面事件。如果你习惯性地采取自我沉浸视角,就很容易产生思维反刍。它会让我们沉浸在负面情绪之中,破坏我们的心情,打破我们的工作状态,让我们心烦意乱,难以集中精力。

这就会导致,当我们遭遇了一次失败之后,就不太愿意去面对类似的场景,因为我们担心它会唤起负面感受。从而,把我们牢牢地困在一个小圈子里,难以寸进。

而反过来,采取积极的自我抽离视角,可以带来许多正面的作用。比如:积极地回顾负面事件,可以有效降低负面事件对我们唤起的负面情绪反应,让它变得没那么难过。

同时,养成时不时自我抽离的习惯,还能打破自己许多不好的习惯,重新校准方向,让理性重新主导大脑。

所以,我上周分享的方法,其实可以视为自我抽离的一种应用:不仅仅是用在回顾过往经历上,而是用在对自我现在状态的一种观察和思考。

比如:工作的时候,可以时不时「抽离」出来,想象自己在观察着这个人,然后问一问:他是不是已经坐了很久?姿势是否不健康?是否需要起来活动一下?

再比如:当别人向你提出一个很为难的请求,但你又不好意思拒绝时,试着这样做:想象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俯瞰」自己,然后问一问:他如果接受了对方的请求,将来会不会后悔?我是不是该帮他一把,让他能够勇敢地拒绝……

它可以帮助你打破大脑的思维惯性,让大脑重新回归理性。于是,许多之前萦绕在脑海中的杂念和情绪,都会暂时被压制下来,变得能够冷静思考了。

当然,自我沉浸并非全然一无是处。当我们回忆美好的事物时,就不妨沉浸进去,充分打开自己的感官,回忆当时这件美好的事物带给你的感受: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自己内心产生的情绪和反应。这会非常有效地为你提供正面情感。

比如:一次被表扬和肯定的经历;一次发挥才能、取得好成绩的经历;一次跟朋友或伴侣玩得非常开心的经历;一次看到了极其瑰丽的景色、物我两忘的经历……

但除此之外,当我们需要进行回顾和复盘时,有意识地采取自我抽离的视角,就会更加有用。

04 自我监测

最后,聊聊自我监测。

1997 年,心理学家 Higgins提出了一个理论:当我们想要达成一个目标时,大脑会有两种思维模式。第一种,是去追求「做正确的事」;第二种,是追求「不做错误的事」,也就是不犯错。

在后者这种模式下,大脑就会全天候开启「监控」,监控自己的一言一行,看看有没有哪里不得体、哪里犯错误、哪里做得不好……

这就是自我监测,它是大脑避错能力的体现。它的初衷是好的,但在生活中,经常会造成我们的困扰。

打个比方,这就像你在吃饭的时候,脑子里想着「我要怎么去用这双筷子」一样。你不想,可以用得很自然;你一想,反而就发现动作变得很奇怪、很不灵活了。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社恐。为什么会有社恐(社交障碍)呢?因为社恐者往往会对自己的形象有一个较高的标准,同时他们又不够自信,于是,当他们跟别人交往时,大脑就会非常活跃地监测自己的一言一行,力求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乃至于交际结束了,大脑还会在后台不断反刍:我刚才的话有没有说错?我刚才的行为有没有哪里做得不对?……

所以,一个习惯自我监测的人,往往也很容易产生焦虑。因为他们会要求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处理好 —— 但这是很难的。因此,他们在生活中会频繁使用大脑的「威胁识别」功能,提前思考可能的风险,试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但这,就会造成他们长时间生活在焦虑、烦恼和压力之中,如履薄冰。

如何缓解这种效应呢?我比较推荐的一个方式,是尽量让自己放松,好好地投入到生活当中去,放弃对结果的过高期待,也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而是体验自己在当下环境里的感受,体验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反馈,好好地活在当下。

你看,这其实跟自我感受也是相通的。本质上,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从虚无缥缈的可能性,转移到当下,从外部转移到内部,从结果转移到过程,让注意力被柔软地填满,无暇他顾。

可能有人会问:那么,自我抽离会不会变成自我监测呢?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区别在于:自我抽离采取的是积极的、主动的视角,也就是「我可以做些什么」;而自我监测采取的是消极的、被动的视角,也就是「我有没有犯错」。

所以,当你在运用自我抽离时,注意尽量把目光放在自己可以采取的行动上面,而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去做无意义的后悔、嗟叹和惋惜,否则就可能变成自我监测了。

同样,当你意识到自己可能在自我监测时,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到「我可以做些什么」上面,也会有所帮助和改善。

05 简单总结一下这4个概念彼此间的异同:

自我感受 跟 自我沉浸

自我感受:把注意力投入到当下在做的事情上面,体会这件事给你的反馈。

自我沉浸:回顾过往经历时,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代入,重新经历一遍。回顾正面经历可以用,回顾负面经历慎用。

自我抽离 跟 自我监测

自我抽离:采取主动的视角,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可以有什么改变。

自我监测:采取被动的视角,努力从自己的言行中找到错误来指责自己,需要尽量避免。

应对自我监测,既可以用自我感受来加强对注意力的控制,也可以用自我抽离来将视角从被动转换为主动。

希望今天的推送,能够更好地帮你理解它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36氪经授权发布。

+1
1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互联网经理人,高效管理达人。公众号:L先生说

下一篇

强如《原神》,也逃不过游戏周期律。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