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IP?
立人设、讲情怀,已经是当下每个企业家打造IP的必经之路。
这套方法在曹德旺、董明珠身上都有应验,二十年前,有不少马云的信徒、李彦宏的颜粉,最近两年,更多企业家在公众视野中塑造出鲜明的个人IP。
典型的例子,刘强东“东哥”的形象深入人心,京东入局外卖以来,凭借给骑手交社保、补贴员工子女上学等举措收获不少好评;素以亲民形象、创业故事以及对产品的执着追求,在公众心中树立起极具亲和力与号召力IP的雷军,也成了短视频、直播间里的常客。
企业家IP的构建与发展成为了当下社会备受瞩目的焦点。
但自古以来,高处不胜寒,IP一旦翻车,也意味着负面影响力变得愈发尖锐。从安徽SU7事故,到产品宣传与实际不符的质疑,小米的公众形象受损,曾经振臂一呼便能引发粉丝狂热追捧的雷军,也随之陷入沉默。
就连宗庆后这样的老一辈实业家,在身后也未能逃脱IP人设崩塌的命运。去年宗庆后去世时,“布鞋首富”“慈祥老父亲”“民族品牌保卫者”等光环加身,外界对宗庆后赞誉不绝于耳。但近期关于娃哈哈遗产争夺的曝光,使得这位曾经的商业传奇人物形象受损,也给娃哈哈品牌带来冲击。
企业家的IP形象在时代的浪潮中经历着起伏变化,而社会媒介的迭代始终是背后的隐形推手,重塑着企业家与公众对话的方式。
这些现象不禁让我们深思:企业家IP究竟该如何构建与维护?而大众又究竟需要怎样的企业家?
01
实业为基,事成人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企业家的IP还带着浓厚的泥土气。
那时的媒介是报纸的铅字、纪录片的镜头,传播慢、范围窄,但能被记住的,多是与时代使命绑定的名字。
储时健是典型。早年执掌玉溪卷烟厂时,他的名字与“亚洲第一烟厂”的业绩绑定;晚年种橙再创业,媒体用“橙王”定义他,公众记住的是“跌倒后再站起”的坚韧。
他可能从没想过“塑造IP”,但实业成就与人格韧性,通过有限的媒介报道,自然成了一代人心中的“企业家精神图腾”。
还有海尔的张瑞敏,用一把大锤砸出了中国制造业的质量觉醒,1985年,他当着全厂工人的面,亲手砸毁不合格冰箱,这件事被报纸传遍全国。
就此塑造出的形象始终带着车间主任的务实,“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理念从生产线上生长出来,《经济日报》曾以“砸出来的名牌”为题追踪报道,字里行间都是他与中国制造的共同成长。
联想的柳传志也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最早在电子一条街的简易平房里埋下了民族IT产业的种子。
80年代末,他带着团队蹬着三轮车送货,媒体描述他时离不开“攒电脑”“跑销路”这些词汇,寒冬里裹着军大衣在路边吃盒饭的照片,成了早期科技创业者的经典影像。
老一辈标杆企业家的IP构建更多依托于时代背景与个人特质的自然融合。许多创始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带领企业成长为国际巨头,凭借“企业家精神”、“管理智慧”等标签成为行业先驱。
和当下科技新贵的炫目光环相比,那时的技术人才与“技工贸”“贸工技”的探索紧密相连,企业家与企业的发展深度绑定,个人形象更像企业的“附属品”,公众的认知大多锚定在其对应的商业成就上,较少涉及个人生活与情感层面的内容。
早先的IP逻辑是“事成人立”,先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实业成就,才有被记住的资格。
人们看到的是那个在政策与市场缝隙中寻找出路、把企业带向世界的领航人,而他们的故事里传递中国高科技企业从无到有的艰辛,经过媒介的过滤筛选,只让最厚重的流传。
02
人立事成
IP成了商业的“前置变量”
互联网的到来,彻底改写了游戏规则。
当媒介从报纸、电视变成微博、短视频、直播,传播速度从“按天算”变成“按秒算”,新一代企业家的IP构建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文字、图像、声音的融合,让企业家形象不再单一,通过可互动、可拆解、可参与的动态叙事,IP的构建途径也因此有了更多元的途径。
某种程度上来说,马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他没刻意塑造IP,却赶上了互联网启蒙的浪潮——淘宝改变零售业、支付宝改变支付方式,他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成了时代里的一句口号。
早期互联网论坛里,网友自发剪辑他的演讲片段,“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等金句在博客、贴吧疯传,甚至被印在励志日历上。公众在记住阿里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个会讲故事的商业领袖。他的IP是“时代红利+媒介放大”的产物,自带互联网的开放基因。
雷军则把“主动设计”玩到了极致。从小米发布会的“AreyouOK”,到社交媒体上与用户“称兄道弟”,他的IP带着强烈的“表演型”特质:既像创业者在分享方法论,又像推销员吆喝产品。
公众对他的好感,很大程度来自各种接地气的互动——用户每一次点赞、转发,都在为他的人设投票,媒介算法不断推送他的动态,普通人觉得“他和我们一样”。
换句话说,雷军“网红企业家”的IP形象塑造,本质上是互联网造神的一个缩影,用户是IP的共创者,粉丝不仅买手机,更会在论坛里帮雷军“圆人设”,这种互动让IP有了远超商业价值的情感黏性,也很容易被打造成爆款营销案例。
但这种“人立事成”的逻辑也藏着风险,媒介能快速造神,也能瞬间祛魅。
周鸿祎的转型最具代表性。早年他以“红衣教主”的叛逆形象破圈,靠“免费杀毒”颠覆行业时,微博上怼天怼地的风格自带流量;近两年,一众企业家退居二线,这个有些过气的明星创始人,却开始热衷做客直播间、拍短剧,拉近公众距离且迅速积攒人气。
今年年中,据媒体报道,周鸿祎在其个人自媒体账号发文称,“我准备干掉360整个市场部,这样一年可以给公司省下几千万。”表示从当天起,要一个人完成一场完整的新产品发布会。(如果这句话也是一次“流量实验”,那的确带来了一定的争议效果。)
网红老板是否能取代整个市场部门?这个问题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以一场发布会为例,如果说目的是通过精简人员提升效率,市场部的核心工作,从前期的用户调研、竞品分析,到中期的渠道铺设、传播节奏设计,再到效果追踪、用户反馈处理,大概率会被其他部门承接,只是把职能转移而非消失。
如果是为了节流,那更站不住脚,个人流量的维系同样需要成本,无论是内容团队的支撑、平台资源的置换,还是长期人设的打磨,都藏着看不见的投入。
这也是当下打造个人IP时最常见的误区:高估了个人流量光环对品牌长期价值的影响力。
一场发布会的热度可以靠老板的网红属性点燃,但品牌认知的沉淀、用户信任的积累、商业目标的持续达成,从来不是单一IP能独立完成的系统工程。更重要的是,以流量为主导的IP思路下,本就是无根之木。
就像有网友评论,“光有话题,但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流量,这样的造神是不可持续的。”
网红企业家的重点,依然是“企业家”而非“网红”。
更极端的例子是某些企业家把IP彻底异化为“流量生意”。比如曾有科技公司创始人,在朋友圈明码标价,美其名曰“资源对接”,实则把个人信誉当成了可交易的商品。
这种操作看似精明,但当过度曝光让IP失去了神秘感,公众发现每一次“人设表演”与业务需求的绑定,“真诚分享”渐渐变成“软广套路”,曾经的行业大佬,距离翻车或许只差一次负面。
03
IP的内核该是什么?
对比两代人,媒介的角色变化其实很值得玩味。
老一辈时,媒介是单向输出的喇叭,报纸登一篇企业家专访,电视台播一段工厂纪录片,信息从媒介到公众,没有反馈回路。企业家的IP是被外界定义的——公众只能通过有限内容刻画形象,比如提到储时健,想到的就是“实干”;提到更早期的实业家,就是“救国”。
等到了新一代,短视频评论区的吐槽、微博热搜的讨论、直播间的弹幕,虽然公众对一个企业家的认知也是由铺天盖地的营销内容拼凑搭建,但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者。
雷军的“性价比”人设,既是他主动塑造的,也是网友在无数次薅羊毛、晒单中强化的;刘强东从“争议人物”到“东哥”的形象回升,同样也是公众在时间沉淀中重新解读的结果。
这种变化,让当下的企业家IP更鲜活,但也更脆弱。
媒介速度快了,容错率就低了,一句话说错可能上热搜,一次决策失误可能被放大。这也是为什么比较下来,老一辈企业家IP更抗打,而新一代的IP,始终在公众的放大镜下,实时、主动地更新。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IP,底色一定是价值创造的,而不是仅仅用媒介去探索“IP的边界能有多宽”。无论玩法如何变,有个逻辑始终成立:
能穿越周期的IP,终究要回到“人”本身,不过这不是表演出来的人设,而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 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我的企业能解决什么?如何把实业做扎实、如何用互联网改变生活,如何让普通人用上好产品?
所以你会发现,在当下媒介环境复杂、舆论风浪说来就来的时代,那些真正沉下心锚定价值创造的企业家,反而极少陷入“翻车”的漩涡。
比如DeepSeek的梁文锋,在通用人工智能赛道群雄逐鹿时,他没有选择频繁出现在峰会论坛刷脸,也没有用“颠覆人类”的噱头博眼球。公开资料里,他极少接受采访,更多出现在实验室的技术评审会,甚至在公司内部邮件里反复强调“大模型的价值不在参数规模,而在解决具体行业的真实痛点”。
这样的IP形象也自然与“技术扎实、拒绝浮夸”绑定,人们会倾向认为,他的低调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价值创造的自然外显——当一个人把精力全放在领域深耕上,哪有时间表演“AI布道者”的人设?
媒介只是工具,能让好故事传得更远,却不能把空故事变成真传奇。
从制造业的车间到直播间的聚光灯,中国企业家IP的演变,其实是一部人与时代对话的简史。媒介在变,玩法在变,但公众对“真实价值”的期待,从未改变。这或许是所有想做IP的企业家,最该读懂的时代密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眸”(ID:xinmouls),作者:鹿尧,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