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建股份:从智能运维到 AI 生态构建的进阶之路
上周,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首部人工智能+行动的政策文件,强调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文件内容进一步为当前AI产业发展趋势定调,既要“大力推进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更需“构建开源开放生态体系”。润建股份基于真实系统嵌套发展 AI 应用能力,正在用100+个行业智能体,推进“AI”落地真实场景,构筑生态护城河。
依托运维基因,从场景中生长 AI 能力
WAIC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润建股份正式发布曲尺AI平台生态战略,首次系统披露其“AI中台”定位及生态布局。不同于强调模型参数规模的技术平台,曲尺更像一个为产业场景服务的“能力中台”——它不试图复刻大模型路径,而是通过标准化工具、组件化智能体与协同协议,构建出一套可迁移、可共建、可落地的行业 AI 系统。
在生成式 AI 成为行业焦点的当下,润建股份选择了一条更具场景连续性的路径:以通信、能源及政企等复杂系统为基础,推动智能能力嵌入真实业务流程,在原有架构中自然生长,而非空中搭建一套“通用技术栈”。这一“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的模式,使平台更贴近行业实际,也更具工程可行性。
从2003 年起,润建股份就专注数字化(AIOps)智能运维服务,深耕网络建设与运维,直到2016 年其业务开始拓展至信息系统开发与数据处理,逐步形成从数据采集、流程分析到调度管理的底层框架。2023 年,润建发布“曲尺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聚合“算力、数据、算法”三大要素,构建面向行业客户和开发者的能力平台。算力层,公司投资建设五象云谷智算中心,一期可部署2 万卡 GPU 集群;润建在数据层基于多年通信与能源项目形成了流程级数据沉淀;算法层则通过曲尺平台提供统一调度接口,连接模型、数据与场景之间的应用链路。
润建股份人工智能事业部总经理丁永表示,相较通用模型方案,行业 AI 的成功关键在于如何让智能能力服务现有系统的结构,而不是要求系统为算法做结构性妥协。曲尺平台通过统一接口层、标准化组件与调度协议,打通模型能力从开发到应用的路径,在效率与稳定性之间取得平衡。
目前,平台已服务超 2000 家B端客户,落地 300+ 行业智能体,广泛应用于政务、电力、制造等关键场景,以“平台+生态”的方式打通算力、数据、算法与行业流程之间的壁垒。未来三年,将以构建“100 个行业智能体 + 1000 个智能组件”的目标,打通“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关键节点。
模块化定位+开发者生态,打造竞争优势
丁永在发布会上表示,曲尺平台的设计核心在于工程可控性和生态可持续性。润建股份没有试图构建一个大而全的通用平台,而是从产业需求出发,以“智能体”为基本单元,建立一套可配置、可协作、可复用的模块化工作流,支撑不同行业的智能系统快速开发与交付。曲尺兼容主流开源模型,支持灵活配置推理精度与资源消耗,并通过可视化方式管理项目全生命周期。
在落地实践中,“曲尺”不仅是润建股份内部工程团队的统一入口,也是外部生态开发者的标准工作台。截止目前,平台已累计上传智能体超过 300 个,开发者构成以B端客户、垂类创业团队与超级个体为主。
从具体交互过程来看,开发者可将自研的识别组件、OCR 工具、流程调度器等模块提交至平台,实现组件共享与收益分成;平台也开放智能体商城与调用权限,支持将已封装的模型产品化并提供在线服务。润建股份还在平台内建立“多智能体协作协议”体系,推动智能体从单点能力向系统能力演化,通过标准接口和任务调度逻辑,不同功能的智能体可以完成跨模块联动,适配复杂流程场景下的协作需求。
这一套围绕“智能体组件”与“开发工具链”的生态开放机制,使得曲尺平台不是为单一项目搭建的私有工具,也不是一站式模型超市,而是一个汇聚工具、模型、能力和协议的行业智能体操作系统,形成一套支持持续构建、部署、交易与更新的工业级智能能力网络,为企业持续打造竞争优势。
锚定分层落地路径,场景覆盖从国内到出海
润建股份强调,产业 AI 的部署方式不应千篇一律,而应根据用户技术基础与系统复杂度进行分层匹配。曲尺平台因此被设计为一个“松耦合”的智能体中台,支持自定义集成与标准化组件并行,形成既可自主开发、又可开箱即用的双轨交付机制。
对于具备开发能力的技术团队,如运营商科技子公司或能源企业信息部门,平台提供了完整的数据调用、模型训练、任务调度与算力配置接口。企业可以基于内部数据自建模型或调整平台能力,完成私有化智能体的构建与部署。某通信运营商即基于曲尺平台完成了从初步测试、定制开发到联合发布的全流程合作,所形成的模块化组件也被沉淀为平台可复用资产。
对于传统园区、政务单位等缺乏研发能力的客户,润建股份则提供轻量级本地部署方案与模板化工具集,支持“无代码”配置业务智能体。例如在广西某数字产业园,平台提供园区级本地运行环境,实现不转移数据前提下的智能体搭建与迭代,所产出模型能力还可在曲尺平台上共享给其他园区,实现低成本横向迁移。
在场景选择上,润建股份坚持从运维、监控、流程处理等具备结构化流程的数据密集型场景切入,强调“从业务中提炼智能结构”的工程方法。目前平台已广泛应用于以下典型场景:
- 巡检智能助手: 结合 CV 模块与图像标签工具,提升现场工程图纸识别准确率,并实现设备巡检结果结构化输出。
- 政务数字专家: 在政务大厅部署智能咨询机器人,实现“咨询—触发—办理”闭环流程,部分地区试点自然语言触发自动办事系统。
- 电力解析专家: 利用预训练语言模型与行业规则引擎,完成标准规程文件的自动抽取与多维比对。
为支持这些落地能力,平台搭配“行业智能体广场”与“组件工具集”,开发者可选择已有组件直接集成,也可提交自研模块纳入平台流通体系。目前广场已上线数百个覆盖政法、教育、电力、制造等领域的智能体,初步构建出面向行业的能力原子库。
从典型行业场景的应用,到AI出海实践,润建股份还将“曲尺”平台定位为面向全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 AI 能力中枢,构建“北上广研发 — 广西集成 — 东盟落地”的出海通路,在基础设施、开发者生态、产业伙伴与区域服务体系层面同步推进,逐步搭建起完整的能力输出链条。
当前,AI 出海相关业务已初具规模:润建股份在东盟地区员工超过 200 人,项目年度营收突破2亿元,累计商机规模达 3.5 亿元。落地项目覆盖数据中心、政务服务、能源监测、教育系统等多个垂直场景,智能体部署访问量近千万次。同时,润建股份还与 20 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建立战略、资本、研发等多维合作,包括与云之声、灵宇宙、智平方等联合产品开发与股权合作,共建面向东盟市场的语言模型与机器人中心等,持续推进AI在海外市场的落地应用。
对AI出海的机遇与挑战,丁永表示,关键不在于推销技术,而是能否叠加到已有的信息化体系中,构成真正的生产力闭环。润建股份希望通过平台化机制,把东盟七亿人口与多样产业结构转化为生态伙伴的可持续市场增量,同时构建一个涵盖工具、标准、用户、收益网络的多边共建场。
提供全链保障,构建可持续性生态体系
可以看到润建股份的生态野心,正是推动“曲尺平台”从能力调度工具,进化为支撑产业智能重构的基础设施。未来三年,打造“100 个行业智能体 + 1000 个通用组件”的目标,不仅明确了平台的生态构建方向,也为行业 AI 的规模化落地提供了组织框架。
与传统 AI 平台强调“模型能力”不同,润建股份将重点放在“结构性迁移能力”上。每一个智能体背后,连接的是行业流程、设备接口、任务规则与交付节点,平台通过标准化组件封装与接口协议治理,使得这些能力具备跨行业复用与快速调整的基础结构。在此框架下,智能体从“单场景定制工具”转化为“可插拔的能力组件”,真正具备产业操作系统特征。
最终愿景层面,润建股份将曲尺平台的生态理念概括为三点:“开放、共生、进化”。开放,是能力标准向生态释放;共生,是资源机制向伙伴倾斜;进化,是平台自身具备结构优化与技术成长能力。通过这一体系,平台不仅要支撑企业的智能化转型,也希望成为整个区域 AI 能力的生成引擎与扩散节点。
丁永强调,润建股份的角色并非算法开发者或闭环系统拥有者,而是作为“中立平台的组织者”,推动行业智能构建能力向生态释放。标准化模块、工程化工具与迁移性能力三者的耦合,是平台价值可持续的技术底盘,也是未来 AI 生态演化中最关键的结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