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酒店品牌亚太首店,为何热衷开在中国?
上海世博桐森酒店即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开门迎客。这是该国际酒店品牌在亚太地区的首次亮相,更是凯悦集团在亚太“生活方式”领域投下的一枚“深水炸弹”——未来五年,凯悦计划于亚太地区新增近90家新酒店,重点布局奢华及生活方式品牌。
像凯悦一样深耕中国市场的国际酒店集团并非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酒店品牌选择将亚太首店甚至全球旗舰项目放在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吸引着更多新潮的酒店品牌入驻。
从西安沣东新城的芮峭奢选温德姆,到上海的桐森,再到杭州西湖的铂翎汇臻选——国际酒店集团正以“首店”为矛,在中国市场掀起新一轮卡位战。这场“首店”竞赛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国际酒店品牌“首店”,首选中国
这两年,国内的酒店市场迎来“首店”爆发期。希尔顿、雅高、温德姆等多个酒店集团频频引入新品牌,意图拓宽国内市场版图。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约有10个国际新品牌进入国内市场,或在国内开出首店。
凯悦酒店集团
今年第四季度即将启幕的上海世博桐森酒店是桐森品牌(Thompson Shanghai Expo)在亚太地区的首秀,也是凯悦集团“生活方式”战略的重要落子。
此前,凯悦还宣布旗下凯悦悠选品牌(Destination by Hyatt)首次进驻亚太地区,并于中国四川省青城山风景区和辽宁省大连市推出两家品牌酒店。只是,这两个项目暂未上线凯悦官网。
希尔顿酒店集团
青岛栈桥希尔顿摩庭酒店,计划于2026年6月开业,是希尔顿摩登庭酒店(Motto by Hilton),在中国内地的首次签约。
而在香港地区的苏豪希尔顿摩庭酒店,是该品牌在亚太地区首店,目前已登录官网,但开业时间暂未公布。
雅高酒店集团
软品牌铂翎汇臻选,在杭州的门店预计于2025年第四季度开业。这家门店大概率要成为国内首店。
其实,该品牌早在2021年就引入国内市场。彼时,贵州宏立城集团与雅高集团就签订合作意向,计划在贵阳花果园艺术中心打造全球首家铂翎汇臻选EMBLEMS Collection奢华酒店。原计划2022年末开业,只是后续迟迟未能开业。
根据《酒管财经》梳理,除了上述亚太首店放在中国的品牌之外,还有其他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的酒店品牌。比如:
万豪酒店集团
上海书香心泊酒店,DESIGN HOTELS品牌在中国大陆的首店,计划今年10月开业。
严格来说,上海书香心泊酒店是DESIGN HOTELS现存的大陆首店,并非首次入驻中国大陆。
早在2010年,上海水舍酒店就被冠以DESIGN HOTELS大陆首店的头衔。当时上海水舍酒店“修旧如旧”的先锋设计理念,饱受争议,再加上后遭遇疫情,最终选择歇业。
温德姆酒店集团
西安芮峭奢选酒店——芮峭奢选品牌(Registry Collection HotelsSM)进入中国市场的首店,计划于2025年12月开业。
朗廷酒店集团
今年3月,毅风(Ying’nFlo)宣布正式进入内地市场。7月12日,中国内地首店杭州钱江新城毅风酒店已正式开业。
凯宾斯基酒店集团
中国首家毕思图饭店,预计2025年开业,由扬州经开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与凯宾斯基饭店股份有限公司携手打造。
4月,有用户在小红书爆料,该酒店标识LOGO已安装上线,开业进程已加载99%。
图源:小红书
除此之外,希尔顿集团还引入LXR品牌,在西安打造LXR酒店及度假村,计划于2027年开业。
酒店业的"黄金矿场"
中国酒店市场已经极度内卷,国际酒店集团为何还在加码中国市场?
《酒管财经》认为,任何一个大的酒店集团都不会放弃拥有超14亿人口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市场。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如此巨大的市场,足以支撑更多的酒店品牌同场竞技。
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58%的中国家庭有望跻身“大众富裕”或以上阶层,中国消费增长可能高达约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和西欧的总和。
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做支撑,我国酒店结构也会同步上移,该变化带来的蛋糕重新分配,给予行业足够多的想象空间。
这也是希尔顿集团没有放缓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步伐的重要原因之一。该集团计划在未来数年内持续扩大规模,于2025年之前将中国市场的酒店数量增至1000家。
图源:希尔顿公号
其次,国内旅游业基本盘依然稳固。14亿人的出行和旅游诉求,以及不断迭代的消费理念,也会让酒店市场存在很多腾挪空间。
2024年,国内居民出游56.2亿人次,比2023年增加7.24亿人次,增长14.8%。同时,入境游也在回暖。2024年,外国游客入境2694万人次,同比增长95.5%。国际酒店品牌在服务该类人群具有天然品牌认知优势。
最后,中国酒店市场虽进入存量市场,但调结构阶段仍有很大挖掘空间。
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东部沿海城市与西部边陲地区的酒店供给,存在很大的需求差异。目前,很多国际品牌选择深耕下沉市场。
譬如,万豪2024年新开酒店中,60%是精选服务品牌,80%扎堆高铁沿线的二三线城市。
其实,下沉市场同样有强劲的消费能力。
据媒体报道,截至2024年,中国共有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晋江市、慈溪市、长沙县、义乌市7个“超强县”,经济总量均超2000亿元。
同时,伴随着高铁、机场等基础设计的完善,二、三线城市的酒店需求只会更旺盛。
在中国如何"淘金" ?
《酒管财经》认为,国际品牌若想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必须想出法子去应对愈发“挑剔”的中国消费者。
第一是下沉市场。
这在前文已有呈现,不再赘述。
第二是国际酒店品牌的本土化和在地化。
愈发挑剔的消费者对于文化、个性化的需求逐渐提升。国际酒店品牌在融入本地文化之后,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团队构成、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本地化,同样可以提升国际品牌竞争力。
上海外滩W酒店与南翔馒头殿合作图源:上海外滩W酒店
第三是存量市场的争夺与卡位。
我国酒店已经进入存量市场,连锁品牌之间的翻牌早就成为常态。对于国际酒店集团集团来说,可通过软品牌等丰富的品牌,来切分存量市场的蛋糕。
高端或奢华软品牌,既能保证国际酒店集团的客源结构和竞争力,又可在改造投资、管理等方面更具包容性。其有望成为存量高端市场的新鲶鱼。
第四是数字化转型。
酒店行业对于数字化的接受和使用程度,一直都存在倒挂。越是高端酒店,越谨慎使用数字化的产品来代替相关服务。
不过,国际酒店品牌应该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更加开放,对于渠道运营、客房及公区的常态化体验等拥抱数字化。
第五是融合。
不管是酒店与目的地的融合,还是文旅融合,以及酒店对于其他业态的融合,只有将酒店与整个生态融为一体形成体验闭环,国际酒店品牌才能做出溢价。
从桐森到金普顿,国际品牌的"中国首秀"只会越来越多。要想真正扎根,光靠品牌光环远远不够,只有摸透中国消费者、会玩本土化、敢下沉的玩家,才能将“首店”升级为“长青店”。
要知道,首店只是起点而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酒管财经”,作者:林筑,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