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预测:2030年东部和南部电网侧新型储能将超过1400万千瓦和2300万千瓦
“为支持未来十年区域内电力系统满足惯量、调频、日内调峰及备用等灵活性需求,东部区域2030和2035年电网侧新型储能最优规划装机需分别达到1459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南部区域2030和2035年电网侧新型储能最优规划装机需分别达到2368万千瓦和3983万千瓦,重点发展方向为集中式新能源配储、分布式光伏配储和工商业储能。”7月24日,在“源网荷储智多场景用户侧储能应用沙龙暨负荷中心低碳保供与灵活性资源潜力研究成果发布”活动现场,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和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在当日发布的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合作的四份研究报告中做出上述预测。
据悉,上述活动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主办、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活动当日共发布了四份研究报告,分别是《负荷中心低碳保供与灵活性资源潜力研究——东部区域》主报告和储能子报告,以及《负荷中心低碳保供与灵活性资源潜力研究——南部区域》主报告和储能子报告。
长期以来,我国东部区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和上海等东部五省市)和南部区域(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南部五省)一直是全国主要的负荷中心。
据前述机构当日发布的报告估算,综合考虑电力保供、社会成本最优以及碳排放约束等目标,未来五年,通过发展新型储能、需求侧资源和省间互济等低碳灵活性资源来发挥保供与调节作用,东部区域有望在2026~2027年间实现发电侧排放达峰,相应地2030年电网侧新型储能需达到1459万千瓦,需求侧调节能力达到3330万千瓦,跨区输电容量达到12417万千瓦,三类资源保供潜力预计能达到东部区域最大用电负荷的30%左右。
对于东部区域,报告还认为,2030年前新建新型储能容量较扩大跨区输电容量的保供效果更好、成本更低;2030年后扩大跨区输电容量的性价比更高。
另外,东部区域需求侧可调节资源保供潜力较大,未来五年,可按8%或更高比例来构建资源库,重点省市可进一步提高建设目标至10%,并扩大可参与省间互济的需求侧资源池。配套机制方面,报告建议建立以市场化交易为主要配置手段的灵活性资源省间协调互济交易与利益共享机制,适时扩大价格上限,以充分反映灵活性资源的真实价值。
而对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在内的南部区域,报告则估算,通过扩大储能、用户侧资源和省间互济能力,该区域有望在2027年实现发电侧排放达峰,2030年电网侧新型储能规模需达到2368万千瓦,需求侧资源调节能力达到3288万千瓦,省间互济规模需达到7800万千瓦以上,三类资源保供潜力预计接近南部区域最大用电负荷的30%。
但南部区域不同省份差异较大,其中广东作为用能体量最大、对化石能源依赖最多的省份,其达峰时间将晚于其余四省。
上述机构研究认为,2027年达峰前,南部区域应当重点提升储能充放电效率并控制成本,促进储能技术的应用和市场推广,并结合自身产业特点优先发展具备较大响应潜力的需求侧资源,同时推动单向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向多元互济输电通道转变,提高区域互济能力。
2027年后,南部区域应重点探索长时储能技术,推动用户侧资源广泛参与系统调度和辅助服务,包括对大工业负荷资源进行更为精准的建模与调控,对电动汽车V2G能力和蓄冷空调等分散负荷资源深入挖潜。
配套机制方面,南部区域应建立储能的容量补偿机制、丰富交易品种;降低用户侧资源参与市场交易的门槛,允许用户自主选择参与调控的时段,对部分响应速度快的负荷开放调频等辅助服务;优化跨区交易机制和输电价格机制,推动储能和用户侧资源实现跨省共享与优化配置。
对于东部区域和南部区域电网侧新型储能的发展,上述两份储能子报告估算,为支持未来十年区域内电力系统满足惯量、调频、日内调峰及备用等灵活性需求,东部区域2030和2035年电网侧新型储能最优规划装机需分别达到1459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南部区域2030和2035年电网侧新型储能最优规划装机需分别达到2368万千瓦和3983万千瓦,重点发展方向为集中式新能源配储、分布式光伏配储和工商业储能。
不过,报告也分析认为,从近期看,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的取消将导致储能收益和需求双承压,分时电价频繁调整和浮动部分受限也影响了工商业储能收益的稳定性,电网侧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同时面临机制性障碍,需要优化规划布局、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储能在负荷中心地区更好地发挥保供和调节作用。
从技术层面来看,近期以锂电池为主的1-2小时储能可以替代常规电源发挥灵活调节作用,但其替代效应存在客观上限。在“十五五”后期,东部、南部区域均需重点发展应用长时储能技术。市场机制将是引导储能投资运营的关键因素。在省级层面,需加快建立和完善储能参与现货市场及辅助服务市场,探索建立储能容量成本回收机制。在区域层面,应建立储能需求跨省联合评估机制,统筹跨省储能资源布局,加强区域现货市场与区域调频、跨省备用辅助服务市场的衔接,优化储能调频容量申报上下限和储能中标调频容量占比,出台储能参与区域现货市场具体实施细则,完善储能参与跨省备用市场规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杨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