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信号出现,大学学费“集体涨价”

晓芳说职场·2025年07月28日 08:10
“我的学历在贬值,但大学学费却在集体涨价”。

这届孩子,真的太难了!

正如孩子们所说:“我的学历在贬值,但大学学费却在集体涨价”。

而且涨的幅度还不小。

据统计,2025年,超几十所大学学费上涨,涨幅在500-20000元/年不等。

比如,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艺术类本科专业是35000元/年,到了2025年,该专业涨了8000元一年学费涨至43000元

当然了,民办的大学,学费涨幅会高些。

而一些公办大学,相对来说,涨幅会小一点。

比如,云南师范大学,哲学、文学等专业一年涨了800元,经济学、法学等专业一年涨了500元

其实,大学学费上涨,并不是今年才开始,2023年的时候,已经有不少学校涨过一轮了。

比如上海当地的华东理工,曾公告将部分理科、工程和体育专业新生的学费提高54%,将文科专业学费提高30%

上海电力大学理工科类学费上涨40%,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学专业学费同比上涨30%

吉林省发布了《关于吉林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学费结构性调整的通知》,明确提出部属高校学费上浮不超过15%,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的学费可上浮不超过10%

四川多所高校也提高了不同专业的学费,部分专业涨幅高达41%

这学费涨的,让不少网友惊呼:

“大学,真的要读不起了。”

这不仅仅是一句感叹,而是事实。有数据显示,学费每涨1000元,农村入学率就会降1.2个百分点。

从收入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镇居民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49,302元,乡镇居民为19,605元。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的大学学费,能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全年收入给掏空了。

看到这儿,相信不少朋友已经有很多疑问了,比如:

为什么大学学费要涨?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应该怎么应对?

未来的就业市场上,什么最重要?

下面我们一起聊一聊!

为什么大学学费开始上涨?

在2006年的时候,国家发布了大学学费限涨令。当时舆论认为,大学收费过高,学生家庭负担太重。

然而限涨令的作用,始终很有限。

从2014年开始,全国大学学费标准全面提高,学校给出的理由是成本不断增加,需要想办法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通常来说,中国高校办学经费有三大来源:

1.财政拨款

2.学费收入

3.社会捐赠

如果一所高校,在本地没有强力龙头企业支持,或者知名校友和企业家不多,那么财政拨款与学费,就会占据办学收入的大头。

而我国公立高校,有超六成的经费,是来自政府的,并且学费20年来几乎没涨,远低于实际培养成本。

但随着大学生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以及政府的资金短缺,这种情况下,高校找钱,也只能看向学费了。

如何应对大学学费涨价?

部分高校没有了财政补贴,且面对人口出生率持续创新低的趋势下,为了吸引生源,学校会对环境投入大,硬件也更优化,所以未来涨学费也难以避免。

这对于优渥的家庭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那么,普通家庭该如何应对大学学费涨价呢?

1、主动申请政府助学政策

善用国家助学贷款:2025年国家助学贷款额度提升至1.6万元/年,覆盖学费及生活费,家庭可通过银行申请,毕业后分期还款。

争取奖助学金支持: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平均标准为3300元/年,公办高校困难生覆盖率超20%,民办院校则须自筹设立奖助学金。

2、科学选择院校及专业

优先选择公办高校:公办高校学费涨幅相对平缓(如上海电力大学理工科学费涨至7000元/年),985/211高校部分热门专业涨幅控制在10%以内。

规避高学费类别:民办院校艺术类、及中外合办专业(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班学费5万元/年)需谨慎选择。

3、理性看待教育投入与回报

评估专业就业前景:可优先选择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就业率高、薪酬增长快的专业,避免盲目追求高学费艺术类、中外合作方向。

长期职业规划补偿成本: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升学深造或实践技能培训提升竞争力,缩短教育成本回收周期。

未来的就业市场上,什么最重要?

最近人人皆知的“大学生就业难”、“学历贬值”等现象,即使不愿意,我们也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上大学,可能已经不能改变命运了。

以前,大学生还是劳动力市场的“奢侈品”。

因为在1972年出生的年轻人,只有2%的人上大学,堪称“百里挑一”,读研究生的人更少,仅占0.11%。

可现在呢?2020年的时候,18岁年轻人上大学的比例就达到了59%,而研究生比例则达到了6.72%

换句话说,3个年轻人里就差不多有2个是大学生,而15个年轻人里就有1个是研究生。

随着高等教育人数占劳动力比例的逐步上升,人力资本的溢价则在持续下降。

根据数据测算,2022年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溢价达到最低,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劳动拿到的溢价,大体上只比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者高出30%左右,而这个数字在1982年是150%

做过投资的都知道,年化收益30%和年化收益150%,所相差的并不是5倍,在时间的维度下,这个差距大概是五十倍到五百倍。

从这点来看,鸡娃对中产来说,已经变成一门赔本生意。

毕竟,中产对孩子的投入,不止那点学费。

可以说,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的确是国家的幸运,却未必是个人的幸运。

所以,未来的就业市场上,没有大学生,只有劳动力。虽然残忍,但事实如此,不接受事实只会更加痛苦。

那么对于劳动力的就业来说,什么最重要呢?技能!

在用工单位的眼里,就是能否创造价值,能否解决问题——

干媒体的,有没有创造爆款的能力?写作、选题、拍摄、剪辑、编导、甚至取标题……

干营销的,有没有卖出东西的能力,创意、社交、文案……

体制内的,有没有协调能力、接待能力、写文件能力、识别眼色能力……

所以,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努力培养一项在数字化时代有用的技能,才是你未来的底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晓芳说职场”(ID:XF-SZC),作者:王晓芳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一位连续创业的职场女性,壹创新商学创始人,职场人的管理教练。

下一篇

Optimus入华,竞争可能比Model 3国产还要激烈!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