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独角兽超过 5 年都没有新融资了,竟然还在榜上?
据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2日,国内在榜独角兽企业共有428家。
这些估值超过10 亿美元的创业公司,依靠高估值而保持着独角兽身份。
独角兽公司的高估值常依赖融资支撑——获得新融资时,投资方认可的估值会推高或者维持企业整体估值,而持续融资能力也向外界传递“企业被资本看好、发展潜力大”的信号,强化市场对其高估值的认可。
但是,IT 桔子发现,现有的独角兽中,有一些公司已经在最近5 年都没有过新的融资进展。
按照独角兽们最近一笔公开融资距今的时间来统计,可以看到目前国内独角兽的融资现状。
IT桔子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内融过资(上一笔公开融资时间发生在2022年7月后)的独角兽有247家,占比最多,达到58%。这其中包括大量当年的新晋独角兽(占比过半),也有部分成立较久的独角兽企业。
此数据能侧面说明,在当下国内VC、产业巨头等资本对独角兽的投入仍处于相对较积极的态度。
最近3-5年有过融资(上一笔公开融资时间发生在2020.7-2022.6之间)的独角兽有140家,占比约33%。这部分独角兽未来仍有可能出现新的融资。
对于超过5年未融资(上一笔公开融资时间发生在2020年6月及之前)的独角兽,这是我们重点的关注对象——对于这类企业而言,再次融资的可能较小。
一方面,一些独角兽企业在经历了资本的扶持之后,进入了自我造血的节奏,不再需要外部融资,而停止了资本运作。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独角兽公司估值过高而业务不再有突破性进展,随着资本市场的冷淡,无法再获得新的融资。
IT桔子每年年末会对所有独角兽公司进行调研判断,那些多年未有新融资,且业务状态发展显著落后、实际公司价值已经大打折扣的公司,会被暂时调整、离开独角兽俱乐部。因此,当下“最新融资已超过5 年,仍然在榜的”独角兽,在总体中占比较少。
目前,仍在榜、且超5年未融资的独角兽公司数量有41家,在总体中仅占比9%。
这41 家企业久未融资,但其独角兽地位却不能轻易撼动的公司都是谁?
我们发现,从背景上来看,它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大企业孵化/分拆而来的独立业务;另一类则是创业公司。
由大厂孵化的独角兽企业,可谓自带“靠山”,含着“金钥匙”出生。据 IT 桔子统计,当前还在榜的此类独角兽有 12 家。
这里包括我们所熟悉的阿里(菜鸟、淘票票)、京东(京东科技)、百度(度小满)这些互联网大厂此前通过将发展好的业务线以子公司的形式拆分推出,并独立融资。这些公司成为独角兽是已经被大厂筛选、不断加持后的结果。
另外,一些传统大企业也有孵化/推出新的业务品牌,并发展成为独角兽级别。
比如,2015年,宝钢集团(现中国宝武)整合原有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优质资源,搭建了钢铁及大宗商品供应链互联网平台“欧冶云商”,经历了几轮数十亿元的融资后,成为独角兽。
好享家则是五星控股旗下的新业务公司,主要提供智慧建筑、智能家居解决方案。
这类企业某种程度上需要依托母公司的资源来实现持续发展的路径。
除此之外还有29家5 年未有新融资的“创业公司派系”独角兽,虽然没有大厂大集团的“庇护”,也不再有外部融资,但公司业务比较稳定,在持续经营中,甚至活得很好。它们的代表有:米哈游、大疆创新、比特大陆、便利蜂、APUS等等。
比如米哈游,它仅仅在创立初期拿过一笔几百万元的天使融资,至今未融资过,但旗下《原神》等游戏保持较高热度,公司营收情况良好。米哈游曾经在2017年尝试上市,但排队三年未果,最终撤回上市申请。
同样撤回上市申请的独角兽还有旷视。2024年11月29日,人工智能独角兽旷视科技主动要求撤回科创板注册申请文件,A股IPO进程戛然而止。公司表示是基于对技术趋势、行业环境和自身战略选择的全面考量而做出的决定。
更多独角兽公司情况参见下表:
当然,从投资方角度来说,独角兽企业能获得新一轮融资或者上市去二级市场融资,是更被期待的。投资方可以通过这些交易来收获资本回报。
不过在当下整个风险投资链条承压——募资降低、退出卡顿、回报惨淡的市场形势下,市场鲜有投资机构能够继续接手和承受这些高估值企业。
独角兽公司们在这个阶段里,更多只能期待内生力量破局,寻求增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桔子”(ID:itjuzi521),作者:吴梅梅,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