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术机器人:展开一场县城竞速赛
就在最近,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赛道同一天官宣了三家企业融资,将时间拉长,上半年,超过100亿资金涌入这一赛道。
不同于仍然处在早期萌芽阶段的人形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赛道的融资赛似乎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新的消息。
相比于早几年的热闹,如今的手术机器人赛道已经走到了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投资人们看重的是产品和落地能力。更现实的考量下,倒逼国产手术机器人实现了临床上更强的突破。
7月下旬的法国斯特拉斯堡,在全球手术机器人外科领域最负盛名的机器人外科学会(SRS)盛大举行期间,应邀参会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普外科梁霄教授操作国产手术机器人,仅用50分钟,成功为远在浙江杭州的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超远程肝癌左叶切除手术。
公开信息显示,这是全球首例跨洲超远程机器人辅助肝癌切除手术。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近20000名外科专家、临床医师、科研学者、行业先驱以及监管部门管理者共同见证了这一重磅历史时刻。
国产手术机器人从技术、临床、商业化多个维度上,已经从过去的跟随,逐渐走向领跑的途中。
01
技术突破,国产替代正当时
手术机器人可以被视作手术台上的“辅助驾驶系统”,能够根据预设程序辅助医生进行精准且复杂的手术操作。
目前,手术机器人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操作型,如业界知名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控制系统和操作系统连线独立。
另一类是定位型,如骨科手术机器人和经皮穿刺机器人等。
2006年,首台达芬奇被引入中国市场,据悉,当年,首台达芬奇机器人(第二代)以超2000万元人民币的采购价进入中国市场,远高于同期国际市场(折合人民币约1200万元),价差主要源于技术垄断和关税壁垒。到了2014年,达芬奇在中国市场单台售价依然远高于美国市场的约150万美元。
而当时,国内手术机器人项目才刚刚出发,比如,2005年才成立的天智航,才开始探索骨科机器人研发,其核心团队参与国家863计划,直到2016年推出国内首款骨科手术机器人 “天玑”,并于同年获得NMPA认证,成为全球第五家获批的骨科机器人企业。
经过数年的发展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国产手术机器人开始加速。
天智航于2020年科创板上市,成为“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同期,微创机器人、柏惠维康等企业在腔镜、神经外科领域取得突破。微创机器人的“图迈”腔镜机器人于2022年获批,柏惠维康的“睿米”神经外科机器人2020年完成D轮融资,累计融资超5.6亿元。
2021年威高“妙手 S”成为首款获批的国产腔镜机器人,打破达芬奇垄断。2023年微创“鸿鹄”髋膝关节置换机器人获批,成为首个兼容全膝(TKA)和全髋(THA)的国产骨科机器人。2024年康诺思腾的Sentire思腾腔镜机器人上市,标志着国产腔镜技术跻身国际水平。
更让行业振奋的是,政策层面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十四五”医疗装备规划明确攻关智能手术机器人,上海、北京等地将机器人手术纳入医保,患者自付比例降至30%以下。
在技术端、政策端的齐头并进之下,国产手术机器人逐渐实现了国产替代。
但需要直视的是,进口巨头达芬奇仍然拥有着更加稳定的技术和市场,截至今年6月,达芬奇订单稳坐头把交椅,但精锋、微创等国产品牌以价格利刃撕开缺口,开始探索中高端市场。
比如,以最具代表性的腔镜手术机器人。
上半年,这一领域中标台数为25台,总金额约4.3亿元,中标品牌主要为达芬奇、精锋、微创图迈、康诺思腾、术锐。其中,达芬奇独中16台,其余几家分食9台。
随着国产替代进程的加速,我国手术机器人赛道也逐渐走向成熟。
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2014—2020年之间,我国仅有8家企业的10款国产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其中获批的国产产品仅有3家企业的4款产品。而到2024年底,全国已有64家企业的总计115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全面覆盖了腔镜、骨科、神外、穿刺等手术机器人细分领域。其中国产品牌占获批总数的81.7%,达94款,进口品牌共计21款,占比18.3%。
如今,在骨科、腔镜、神经外科等领域不断有企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比如,在骨科领域,天智航“天玑 Ⅱ”实现术中实时体位识别,精度达亚毫米级,累计手术超2万例;腔镜领域,康诺思腾借鉴达芬奇单孔技术,完成亚洲首例纯单孔泌尿外科手术。术锐“对偶连续体机构”实现6+1自由度运动,打破国外专利壁垒;在神经外科领域,柏惠维康“睿米”机器人2024年在哈萨克斯坦完成首台海外手术,累计手术超8000例,市占率52.6%。
更多国产品牌的崛起,正在加速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程。
02
加速下沉,走向二线城市
在国产替代的背景下,手术机器人的价格开始降低。
以国产强劲机器人为例,相较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动辄2000万元上下的价格,国产品牌微创MT-1000,精锋MP1000、MP2000中标价格集中在1300万元左右。据中国政府采购网,2024年11月26日,广东省人民医院以1250万元采购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手术机器人)精锋MP2000。
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正通过价格优势、政策支持等,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国产化率逼近50%。国产厂商还打破了达芬奇“设备+耗材锁定”模式,通过延长耗材寿命和降低维护费提升性价比。
成本优势逐渐放大的背景下,国产手术机器人开始逐渐下沉到二线城市。
一个典型就是图迈单台售价约1200万元,而达芬奇Xi约2500万元,耗材价格低30%~50%,更适合中国二三级以下医院采购。
医装数胜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采购仍以三级医院为主,占比达到93.55%。但不可忽视的是,县级医院采购手术机器人的意愿越发强烈。
政策端同样给力。
根据“十四五”规划,全国新增559台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即腔镜手术机器人)配置证,覆盖各省份三级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发放配置证超130张,剩余未释放量400余张,预计2025年将继续加快审批节奏。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卫健委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扩大配置证覆盖范围(如县级医院),推动设备下沉。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新增的腔镜手术机器人配置证重点向中西部及基层医疗机构倾斜。2023年,《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将手术机器人列为医疗装备更新重点,31个省份已出台配套实施方案。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3年开始,重庆大足、陕西宝鸡、湖北黄冈、江西赣州等全国二十多个地级市医院宣布引入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安徽、四川等地级市医院通过集采引入国产设备,单台采购成本下降30%~50%。国产厂商如精锋医疗、微创医疗通过差异化竞争,已占据下沉市场80%份额。
县级医院成为腔镜手术机器人主要增量市场。
众成数科数据显示,从各省市2021—2024年腔镜手术机器人累计装机量来看,腔镜手术机器人装机使用仍集中于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较发达、医疗能力较强的省市,中标产品以进口直观医疗"达芬奇"腔镜手术机器人IS4000为主。
不过,2025年第一季度的新增装机量分布情况来看,四川、山东、辽宁等省份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接受度逐渐提高,装机量也在迅速增长,以本土制造手术机器人为主。
2025年1-5月,国产手术机器人中标量同比增长82.9%,县级医院新增装机量一季度即等同于2024年全年总和。以腔镜机器人为例,国产品牌在县级市场占据80%份额,微创MT-1000(1172万元)、精锋MP2000(1250万元)等产品通过“分级定价”策略填补基层高端设备空白。部分地级市医院如湖北荆州一医累计开展220例机器人手术,覆盖泌尿外科、普外科等多科室,手术量位居全省市州前列。
此外,政策推动设备下沉,国产机器人在县级医院的渗透率预计从2023年的6.5%提升至2030年的25%。
目前,进口品牌虽然市场份额持续收缩,但仍主导复杂手术领域和高端市场,国产则通过高性价比覆盖更多医院和常规术式。
03
高度内卷,技术与商业化竞争加速
经过数年发展,手术机器人行业逐渐走向成熟。国产手术机器人下沉到二、三线城市的进程正加速推进,2025年呈现出装机量爆发式增长、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临床应用场景拓展的特点,但同时也面临技术适配性、医疗资源不均、商业化模式创新等多重挑战。
第一,基层医疗基础设施薄弱
在硬件适配方面,约40%的县级医院手术室未达到机器人装机标准,比如空间不足、电力负荷不达标,这也使得这些县级医院需额外投入200万-500万元改造,才能安装手术机器人。
此外,手术机器人的操作需要进行医生操作培训。
一般而言,国产机器人操作培训周期需3-6个月,二、三线城市医生年手术量普遍低于50例,难以形成技术熟练度。另外,目前全国仅12家三甲医院获批国家级培训中心,基层医生获取认证需自费1.5万-3万元,财政补贴覆盖率不足30%。
第二,医保支付与患者承受能力矛盾
良医财经了解到,机器人手术开机费普遍1万-4万元,叠加耗材后总费用较传统手术高2万-5万元,患者自费比例超70%。而目前,医保覆盖有限,仅上海、北京等5省市将部分术式纳入医保,且报销比例最高50%,全国性政策尚未出台。
第三,商业化模式创新不足
国产机器人采用开源系统,单台设备利润较进口品牌低60%,企业依赖“设备+服务”模式,但基层医院按次付费意愿不足。
第四,市场竞争激烈
达芬奇通过国产化将价格降至1800万元,且耗材供应链响应时间从15天压缩至48小时,对国产中高端市场形成挤压。而在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竞争上,如今也走到了白热化阶段。截至目前,每个手术机器人细分市场均有大量国内企业参与竞争,如国内约有16款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超50款骨科手术机器人获批,10余款穿刺手术机器人获批……
市场的激烈竞争,也让重复创新问题再次出现。其中,有部分手术机器人仅能用于简单病变,临床价值还未突破。
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了新的问题——价格战。
此前,思哲睿推出的腔镜手术机器人SR1000曾以538万元中标;精锋医疗、微创机器人等企业的腔镜手术机器人中标价为1400万-1700万元。而市占率第一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均价约为2300万元。
2024年,均价超2000万元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国内新增装机量达58台,仍是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销量榜TOP1。
这也意味着,这场内卷并未影响到国际手术机器人巨头,反而在自己家“窝里斗”。
第五,融资金额降低
随着头部手术机器人开始商业化,整个赛道的投融资进程开始降速。过去一年,手术机器人行业完成融资数量不足10笔。投资人们开始关注项目的现金流及商业化落地能力,那些仍然需要依靠融资进行研发的企业想要获得融资,难度不断提高。也由于融资热度的下降,未来或将有更多手术机器人企业销声匿迹。
04
良医财经的思考
想要弯道超车,还需更强的产品力
过去一年,在国产品牌通过价格战争夺市场之余,达芬奇仍然是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销量榜TOP1。这说明,三甲医院关注的仍是稳定的产品性能。低价并不是医疗行业的第一标准。
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想要突破市场,仍然需要在产品性能和质量上下功夫。
如今,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的格局呈现了两极分化——进口品牌凭借成熟的术式与可靠的维护体系,在腔镜领域维持领先,国产品牌凭借性价比、本地售后响应,逐渐下沉走进二线城市。
在"十四五"手术机器人配置证逐步释放、"医疗设备更新"等利好政策带动下,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中标发生量创下历史新高,随着积压的采购需求被集中释放,2025年国内腔镜为首的手术机器人销量将进一步增长。
良医财经看来,国产手术机器人下沉已从“试点探索”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政策红利与技术进步推动渗透率快速提升,但医疗资源不均、支付体系滞后等问题仍需系统性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伴随着政策的逐渐推进,以及医院设备更新周期继续释放,以及地方专项资金陆续到账,国产设备还会迎来新的采购高峰,国产手术机器人也将更精准的手术模式惠及更多患者。
但对于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竞争而言,好产品永远是最深的护城河,价格战,并不适用于医疗赛道的竞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良医财经”,作者:良医编委会,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