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板已“割”到欧美后院

品牌工厂·2025年07月23日 17:27
全球智能割草机器人市场正掀起“浙江风暴”。

6月24日,德国科隆,全球最大的园林贸易展Spoga+Gafa在此拉开帷幕。

聚光灯下,中国品牌Sunseeker一口气甩出多款新品王炸,包括令人瞩目的融合了激光雷达+AI视觉系统的割草机器人L3,以及S系列、V系列新品,瞬间点燃全场热度。

“我们相信创新和智能设计是户外生活的未来”,Sunseeker首席执行官Terry Ma如此说道。

Sunseeker的背后,站着的正是浙江企业白马科技。作为传统园林工具巨头成功杀入割草机器人赛道的典型代表,白马科技迅速成长为行业实力玩家,其智能割草机器人已卖遍全球25个国家,2024年销量一举突破15万台,2025年更是剑指25万台大关。

放眼智能割草机器人这片正被疯狂“跑马圈地”的新蓝海,国内玩家主要分成了三路人马:转型的传统园林工具巨头、跨界的机器人公司,以及入局的智能初创企业。而从地域上看,则形成了浙江、江苏、广东(特别是深圳)的三足鼎立之势。

其中,浙江军团的主力正是以白马科技、大叶股份、中坚科技、三锋实业为代表的“四雄”。这些深植于传统园林工具沃土的巨头,靠着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稳扎稳打的技术积累,正以前所未有的攻势,在全球智能割草机器人市场掀起“浙江风暴”。

01

差异化路线

浙江“四雄”中,白马科技转型最早。在2019年,它就敏锐嗅到割草机器人的未来趋势,果断成立机器人研发中心,一头扎进对智能割草机器人的技术攻关中。

2020年,白马科技推出第一代埋线式割草机器人,适用于小面积草坪。两年后,1.5代产品登场,支持路径规划功能。直到2023年,才正式推出首款无边界割草机器人,采用的是较普遍的RTK+视觉融合方案。

此后白马科技的产品迭代愈发迅速。2024年的旗舰割草机器人Orion X7,已加载了RTK、VSLAM和视觉AI三重技术;2025年2月,带着高端X系列和亲民V3系列强势登陆欧洲;最近更是亮出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硬货”,预计明年就能推向市场。

白马科技的升级路线很清晰,采用的是典型的园林工具升级逻辑,把智能割草机器人看作传统汽油/电动割草机的“自动化升级版”,从解决“自动割草”这个具体痛点出发,再一步步叠加智能化,提升体验和效率。

和白马科技稳扎稳打不同,浙江军团中的另一主力——大叶股份,则是选择了一条“外延并购+技术整合”的突围之路。

2024年9月,大叶股份豪掷2000万欧元(约1.58亿人民币)全资拿下德国老牌园林机械巨头AL-KO,并于今年2月正式完成并购。

AL-KO是欧洲园林机械行业的巨头,拥有95年的历史,产品涵盖割草机、智能割草机器人等,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场‌。其拥有的高精度电机驱动系统、AI路径规划算法等核心技术,正好补足了大叶股份在无边界割草机器人上的技术短板。

借力AL-KO,大叶股份正在研发第三代智能割草机器人,将融合 AI 视觉与窄通道模式,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智能割草机器人也正成为大叶股份的业绩增长新引擎,目前这块收入占比约8%(1.3亿人民币),预计2026年将增至15%以上。

中坚科技走的则是自主研发的路子,但打法却像创业公司一样“激进”,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一步到位把割草机器人打造成能在复杂户外环境里自主感知、决策、行动的“智能体”。

2023年,中坚科技在上海设立子公司“中坚高氪机器人”,专攻无边界、RTK+视觉融合的高端割草机器人。其去年推出的第一代产品就相当能打:自主建图、规划切割、自主转场、AI智能避障等高阶功能一应俱全。目前该产品已量产上市,据悉海内外订单已接近万台。

中坚科技表示:“我们认为园林机械的智能化、锂电化是符合技术迭代、环保要求的产业趋势,公司在智能化及锂电领域加大布局,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有望维持利润的快速扩张。”

“四雄”中,三锋实业的业绩同样抢眼,2024年割草机器人出货量高达30万台。不过据了解,主要是传统的低端围线款,通过欧洲零售巨头Lidl(历德)大量出货,并非无边界产品。

技术上,三锋实业的看家本领是优化电机能效。其产品搭载高性能无刷电机和自适应切割系统,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能根据草坪大小和形状自动调节速度和路径。产品单价主要在500-1500美元区间,靠着“高性价比”这张王牌,占据着相当的市场。

从白马科技一步一脚印的技术爬坡,到大叶股份借船出海的并购整合,再到中坚科技一步到位的颠覆创新,加上三锋实业主攻能效的性价比路线——浙江传统园林工具这“四巨头”,正以截然不同的打法,在全球智能割草机器人的新蓝海里全力冲刺。

02

割草机器人是未来

割草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领”欧美家庭的私人花园。

2024年,赛道玩家们纷纷交出亮眼成绩单:九号公司割草机器人销量一举突破10万台大关,营收超8亿元;库犸动力(松灵机器人旗下)同样斩获8万台销量;科沃斯在欧洲狂卖4万多台,销量同比暴增271.7%。

进入2025年,这场爆发势头并未停止。追觅科技2月就宣布出货量冲破10万台,未来三年剑指30万台;库犸科技开年至5月备货已超30万台,野心勃勃;MOVA更是上演“速度与激情”,3月才推出两款新品,到6月20日就宣布销售10万台,刷新行业纪录。

多位业内人士证实,今年欧洲市场的订单增长幅度很大。有企业春节后遭遇欧洲客户追加30%订单,这是未曾有过的景象;更有企业订单直接翻倍,甚至达到“百分之几百”的惊人增幅。

这场盛宴,才刚刚开场。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全球户外动力设备(OPE)市场超300亿美元,但目前割草机器人规模仅26亿美元,年销量120-130万台,渗透率仅约5%。而到2030年,销量预计将飙升至500-1000万台,潜力巨大。

伴随着销量狂飙,割草机器人也在快速“进化”,正从“有边界”向“无边界”跃迁。2024年全球出货的约130万台割草机器人中,无边界产品已占约30万台。亚马逊数据更显示,无边界机型已拿下线上50%-60%的份额,逐步成为主流。

同时技术军备竞赛也在打响。近几年,智能割草机器人技术方案从早期的UWB,到主流的RTK+视觉,再到如今企业们争相探索的ToF传感器、激光雷达、视觉AI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迭代。

在这场技术升级浪潮中,即便是园林工具巨头,如果跟不上节奏,也会随时被淘汰。

近期,国内老牌割草机器人企业苏珀曼宣告破产,便是残酷现实的写照。这家2007年成立于杭州的“元老”,曾以具备自动避障等功能的埋线式产品领先国内,远销欧美多国,2020年还荣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风光一时。

然而,短短几年便跌落神坛。究其根源,关键败在未能跟上技术浪潮——在精准导航、智能避障等消费者新需求面前,苏珀曼却研发滞后,产品更新迟缓,最终在激烈竞争中黯然离场。

苏珀曼的倒下,给传统园林工具巨头们敲响了警钟——不转型,就淘汰。大叶股份火速收购德国AL-KO,正是这种危机感下的果断之举。

此前,大叶股份的业绩如同坐上“过山车”。2022年营收14.72亿元,到2023年却雪崩式跌至9.28亿元,净利润更是由盈转亏,巨亏1.75亿。主要原因是海外市场通胀、需求疲软,而经销商库存积压,需要较长时间去库存。

2024年又境况反转,营收强势反弹至17.61亿元,净利润也扭亏为盈(1611万元)。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欧美经销商去库存见底,重新下单采购;其二则是公司积极拓展新客户新市场,叠加产能提升,抢下了更多订单。

然而,亮眼营收的背后却暗藏隐忧,大叶股份的利润率甚至不到1%。辛苦忙活一年,收益勉强为正。赚钱多少严重依赖外部行情,这种模式下,寻找新的、更稳定的增长引擎可谓迫在眉睫。

智能割草机器人,正是大叶股份押注的未来。 公司早已明确方向:“园林机械产品智能化、自动化、平台化水平不断提升,锂电类、智能式产品是公司后续发展的重点产品方向。”

如今,大叶股份在割草机器人领域,已规划了低、中、高三类配置的割草机器人。有线系列专攻小草坪,安装便捷,性价比为王;中端系列实现无边界自由切割,通过视觉技术省去埋线麻烦,操作便捷;高端系列融合高精度电机控制、视觉、RTK等多传感器,追求高效切割、无线互联,甚至引入AI技术,让割草机器人也能“学会思考”。

03

渠道是生命线

割草机器人是典型的重体验、重服务、重渠道的消费品类,渠道不仅是竞争的关键,更是生存的生命线。

这一结论源于消费场景的刚性需求。目前,割草机器人销售仍以线下为主导,这是由于欧美消费者的习惯,他们更倾向于前往当地商超、专业园林设备(OPE)经销店进行实地体验和购买。

有调研报告指出,当前割草机器人销售中,线下占比高达80%,线上仅占20%。且线下渠道的退货率远低于线上。这一悬殊比例,直观体现了线下渠道的稳固根基。

依赖线下,更深层原因是消费者对售后服务的需求。割草机器人单价普遍在1000美金以上,中高端机型达到3000-5000美金亦不鲜见。产品价值越高,消费者对专业、及时的售后就越迫切。

从当前来看,割草机器人对线下渠道的依赖远超预期。配送、安装、调试、退换货乃至长期维护,这些环节占据了相当的价值。以致现在有很多第三方出海服务商,专业解决售后服务难题。

因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做割草机器人必先做售后,然后开发渠道,最后才能实现规模销售。想要直接依赖电商直销,极容易被售后问题搞死。

事实上,如今在割草机器人做出一定成绩的品牌,如石头科技、9号公司、科沃斯、追觅科技等,本质上也是依托其原有业务的强大渠道基础进行复刻延伸。

显然,深耕行业多年的传统园林工具巨头在渠道端天然具备优势。如白马科技与乐华梅兰(Leroy Merlin)等全球知名家居建材零售巨头深度合作;三锋实业成功打入家得宝(Home Depot)等卖场;中坚科技也覆盖富世华(Husqvarna)、STIGA、翠丰(Kingfisher)等欧美主流品牌商和大型商超的供应体系。

大叶股份近期收购欧洲品牌AL-KO,战略意图同样直指渠道扩张。AL-KO不仅拥有覆盖专业经销商、大型商超(如Bauhaus, OBI)的21家欧洲子公司及2000+线下网点,还坐拥亚马逊欧洲站园林机械类目Top3的电商资源。此役一举将大叶股份的欧洲收入占比从30%提升至43.5%。

这些巨头构建的并非简单的“销售网点”,而是数十年沉淀、深入市场末梢的“毛细血管”网络与服务体系。 这种深厚的渠道底蕴,为产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根基,绝非新入局者可以一蹴而就。

如今割草机器人变革激烈,许多玩家浮浮沉沉,而像浙江“四雄”这样的老牌园林工具巨头,凭借有意识的技术转型与渠道优势,大概率能留在牌桌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牌工厂BrandsFactory”,作者:陈庭,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对于包括小米、vivo、荣耀在内的国产手机厂商来说,在折叠屏iPhone量产之前抢占窗口期,是关乎未来生态位次的必要之举。

9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