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万亿赛道重构中国产业版图?

东针·2025年07月23日 08:26
与新能源汽车有何不同

最近低空经济领域动作频频,国家层面连续强调安全是“生命线”,明确要求“管得住才能放得开”,避免一窝蜂乱上项目,并推动无人机“一机一码”等安全措施。

政策方向很清晰,先让无人机送货,再考虑载人;先在特定区域飞,再逐步融合。香港也放宽了规则,允许更重的物流无人机上天。

技术突破瞄准“管好天空”。武汉展示了能同时提供网络和监控飞行的新一代“5G-A”基站,已建了1500多个。顶尖专家团队正用北斗卫星攻关高楼精准定位、无人机全程监管等难题,要打造低空“天罗地网”。

各大城市各显神通抢抓机遇,深圳靠严格标准大幅降低事故率,上海研发“空中出租车”成功夜航载重,广州提升补贴效率,武汉开通“空中的士”试飞。更厉害的是区域联手:大湾区开通了全球首条30分钟跨海送药无人机航线,长三角获批多条航线并首飞海岛物流,四省市合作目标“跨省飞行一码通”。

不过,挑战也不少,飞行器拿“上天许可证(适航证)”太慢,卡住了很多产品量产;空域管理像“拼图”,跨区域飞协调麻烦。

据我了解到,深圳、合肥等地正尝试用数字技术和共享机制提升效率和安全预警。

很多人会把低空经济看作“空中的新能源汽车”,但这是个巨大的误解。

当年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任务是“替换”掉路上的燃油车,解决的是环保和能源安全这些“存量”问题。

而低空经济则截然不同,它的野心是在人类活动的版图上,硬生生开辟出一个全新的“第三维度”!

与新能源汽车有何不同

回想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政策的核心发力点非常清晰:就是大力“扶持”这个产业本身。

政府通过真金白银的补贴降低消费者购买门槛(“给钱”),制定“积分”等政策迫使传统车企转型,给予新能源车路权优先,并大力引导技术路线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一切的核心目标,相对聚焦,就是在现有的道路交通体系内,用更环保、更先进的电动汽车,去“替换”掉传统的燃油车。

政策的层级,主要是在产业政策和经济调控的层面,解决的是“车”本身的问题,是在一个已经存在的、规则成熟的“棋盘”上,调整“棋子”,也就是所谓的“存量”问题。

它的成功,实际上是在既有的、庞大的地面交通市场内部,实现了一场能源和技术的“替代升级”,解决的是环保、能源安全等迫切需求。

但低空经济的政策逻辑有根本性的“跃升”。

它最核心、最基础、最具决定性的政策任务,不再是简单的“扶持”某个具体的飞行器制造企业或运营公司,而是重新“定义”我们头顶那片空间的“游戏规则”。

它主要不是去抢地面交通的饭碗(虽然能缓解拥堵),而是要在这片前所未有的低空疆域里,创造出全新的交通方式、物流路径、作业模式和消费体验,解决那些地面无法解决或效率低下的痛点,带来实实在在的“增量”价值。

理解这个“创造增量”的本质,是看清低空经济真正魔力的关键。

一般来说,天空,尤其是城市上方的低空空域(比如几百米的高度),长期以来是一个高度管制、规则复杂、主要服务于国防和民航运输的领域。

现在,我们要开放这片空间,让无人机送货、空中出租车载客、应急救援飞行器穿梭、电力巡检无人机作业……让这些活动安全、高效、大规模地运行起来。

这带来的政策挑战具有颠覆性的。

首先,是空间问题。这涉及到对国家宝贵的空域资源进行战略性的重新规划和释放。

哪些区域、哪些高度可以开放给商业和民用?开放到什么程度?这是需要深刻的军民融合,平衡国防安全、民航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本质上是在重新划分“领空使用权”。

其次,是规则问题。天上飞的规则远比地上跑的复杂精细得多,我们需要制定全新的飞行规则:谁可以飞?什么时候飞?在哪儿飞?怎么飞(航线、高度、速度)?发生意外怎么办?这些规则必须覆盖千差万别的飞行器(从小型物流无人机到大型载人eVTOL)和五花八门的应用场景(送快递、送人、救火、巡查)。

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低空安全标准体系(飞行器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以及与之配套的适航认证、人员资质认证、监管执法体系。

最为重要的是要如何融入城市!

低空飞行不是发生在荒野,而是直接嵌入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

政策制定就必须前瞻性地考虑低空活动如何与现有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筑物、道路、电网、通信塔)相协调。在哪里建设垂直起降场(“空中公交站”)?如何管理飞行噪音对居民的影响?怎样确保密集飞行下的城市公共安全?

这要求政策思维要从传统的二维平面规划,升到三维立体空间去进行治理,其构建难度是指数级增长的。

从这一点去理解,大概就知道低空经济的政策核心,必然是要从新能源汽车时代的“产业扶持”,质变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空域领域的一场深刻实践。

它触及国家空域主权管理的核心,关乎城市未来立体空间治理的蓝图,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高地。

深圳、安徽等地率先探索为低空经济立法,正是这种“规则先行”理念的生动体现——它们不是在简单地撒钱补贴企业,而是在尝试搭建这片“新大陆”最基础的运行框架和法律边界。

这个框架搭得是否科学、是否稳固、是否具有前瞻性,直接决定了未来低空经济这个万亿产业大厦能盖多高、能走多远。可以说,低空经济的“天花板”,在极大程度上,是由这轮政策“定义空间规则”的智慧和魄力直接铸就的。

如何从蓝图走向现实

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与我们熟悉的新能源汽车崛起之路,存在着根本性的逻辑差异,理解这种差异,才能看清低空经济爆发的契机与潜在的漫长征途。

低空经济的逻辑,是充满了“增量”的想象力的。

它最重要的价值,不是简单地让一部分人从地面开车变成空中“打飞的”(虽然这能缓解拥堵),而是在人类活动的版图上,硬生生开辟出一个全新的“第三维度”空间!

各位,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城市上空几百米的高度,广袤的乡村、山区、海洋上方的低空,这些曾经几乎只属于飞鸟和民航客机的领域,现在正被技术赋予全新的经济价值。

低空经济的核心,在于创造前所未有的活动场景和价值增量,这是它最激动人心、也最具挑战的地方。

那么,这片“新大陆”上能长出什么?我认为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速度与效率的极致追求。例如,心脏病人急需跨城移植器官,地面救护车在拥堵中寸步难行,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点对点直达,将几小时的车程压缩到几十分钟,这就是救命的时间!

或者,顶尖商务人士需要在一天内穿梭于多个城市的核心商务区,低空飞行器可以直接连接楼顶起降场,省去机场往返的漫长通勤,效率的飞跃带来的是巨大的商业价值。

第二,是突破物理屏障的物流革命。对于偏远山区、广阔海岛、地形复杂的区域,传统地面物流成本高昂、时效极差。

低空物流无人机可以无视山川河流,直线抵达,将药品、急需物资、甚至网购包裹快速送达,真正实现“天涯若比邻”,这不仅仅是快,更是解决了传统方式“送不到”或“送不起”的痛点,从这一点上,也非常有可能推动县域镇域,乃至村域的经济增长的路子。

第三,是赋能千行百业的效率倍增器。高空电力线巡检不再需要工人爬塔冒险,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轻松完成;广袤农田的病虫害防治,无人机精准喷洒比人工或拖拉机高效数倍;大型基建项目的测绘、油气管道的巡查,低空视角带来的是更安全、更全面、更低成本的数据采集。

这些应用除了可以直接提升传统行业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之外,相信也可以为更多自由职业者、小微型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商业机会。

第四,解锁前所未有的消费体验。空中游览不再是富豪的专属,更安全、更经济的低空飞行器能让普通人以全新视角饱览城市风光或自然奇景;大型体育赛事、演唱会,无人机集群表演将带来震撼的空中视觉盛宴;实时的高空直播视角,将彻底改变新闻、赛事转播的观感。

而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创新型的体验性的消费蓝海?

第五,是智慧城市的空中之眼与应急之手。发生火灾、洪灾等突发事件,低空飞行器能第一时间抵达现场侦察、投送救援力量;实时监测城市空气质量、交通流量、违章建筑,提供传统地面监控无法企及的广域视角和快速响应能力,让城市治理更加智能高效。

不过,这片充满诱惑的“增量新大陆”,其开发路径注定与新能源汽车不同,也更为复杂。

我的观察是,低空经济的爆发力,很大可能是不取决于它概念有多酷的,而在于能否找到并规模化那些真正“非它不可”、能自我造血的高价值应用场景——也就是“杀手级应用”。

初期指望普通大众像买电动车一样蜂拥购买“空中出租车”是不现实的。

更可能的路径是,由特定领域的高价值、高痛点需求率先破冰。

例如急救转运、高端/时效敏感物流、特定区域的刚需服务、高精度专业服务等。

这些场景的需求真实且迫切,用户支付意愿强,低空方案在效率或可达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显著优势。

它们将是低空经济的第一批“灯塔客户”,为整个产业提供宝贵的早期收入、验证技术、积累运营经验和建立安全记录。

因此,低空经济的市场培育周期,可能会比新能源汽车更长。

它需要时间让技术更成熟(安全、噪音控制、续航)、成本持续下降(规模化生产效应)、基础设施(起降场、UTM系统)逐步完善、以及至关重要的——公众接受度的提升(证明其足够安全可靠),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务实推进的过程。

一旦上述要素成熟,特别是在几个核心“杀手级应用”被广泛验证其经济性(即使用低空方案带来的效率提升、成本节约或创造的价值,显著高于其运营成本)和不可替代性(在特定场景下,地面方案无法比拟)之后,增长曲线可能会陡然变得非常陡峭。

新的应用场景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高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产业重塑的力量

在研究低空经济的时候,我确实被震撼到了。

所蕴含的对城市格局和产业版图的重塑力量,其深度和广度完全属于社会化层面的变革。

它带来的不再只是几个新工厂或新公司,而是一场关于我们如何利用空间、如何组织经济活动的“升维”革命,其影响力将远超当年新能源汽车对“汽车城”格局的改写。

新能源汽车确实也带动了产业变化,像宁德这样因电池技术崛起的“电池之都”,像合肥这样通过引入蔚来等车企转型的“新能源车城”,它们挑战了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巨头格局。

但低空经济的重构力,则在于它首次将大规模的经济活动“立体化”、“空间化”,其触角将深刻嵌入城市的骨骼与肌理,并强力搅动区域竞争的格局。

什么意思呢?对单一的城市而言,规划师的目光必须从二维图纸投向三维空间。楼顶不再仅仅是设备间或绿化带,而是宝贵的“空中门户”,其价值将飙升。

如何科学布局这些起降场,如何将它们与现有的地铁、公交枢纽(TOD模式)无缝衔接,打造真正的“空铁/空地联运”,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核心课题。通勤模式也可能被颠覆——点对点的空中快线,将让跨越城市的时间从小时级压缩到分钟级。

拥有便捷垂直起降场接入的楼宇和区域(如核心商务区、交通枢纽、高端住宅区),其地产价值和商业吸引力将获得“空中溢价”。

城市发展的重心可能会因这张“低空节点网络”而发生偏移。

区域经济竞争方面的变化就更大了,先天禀赋+后天魄力会成为先发优势,拥有深厚航空制造基因的地区(如珠三角聚集了大疆、亿航等巨头,长三角有强大的航空配套产业),肯定就会站在制造端的起跑线前。

但仅有制造不够,拥有复杂多样应用场景的地区将大放异彩,像深圳这样高楼林立、交通拥堵的超级都市,是验证“空中出租车”和城市物流的绝佳试验场;多山多丘陵的省份(如湖南、安徽),能充分展现低空物流突破地形的价值;拥有广阔海域或众多岛屿的沿海地区(如浙江、海南),低空交通和物流是连接岸岛的刚需。

而最关键的是地方政府的远见和魄力——谁能像深圳、合肥、长沙那样,敢于在立法、空域开放试点、基础设施建设上率先突破,为低空经济“松绑”和“铺路”,谁就能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抢占制高点。

未来,我们很可能看到“低空经济走廊”(如粤港澳大湾区空域一体化)或特色鲜明的“低空产业集群”在全国涌现,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

其中令人振奋的,还是对产业版图的全方位、深层次的拉动,当时新能源汽车主要带动了电池、电机、材料等围绕“车”的产业链升级。而低空经济,则会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将吸附并强力拉动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跃升,形成一个空前庞大的融合型产业集群。比如:

航空制造升级是核心,但不是全部:eVTOL、先进无人机的研发制造自然是重中之重,代表着高端制造的巅峰。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超级练兵场: 支撑这张“空天互联网”运行,需要极其强大的“神经系统”——超高可靠低延迟通信(5.5G/6G)、覆盖全域的精准导航(北斗深化应用)、处理海量飞行数据的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用于空中交通管理UTM、自主飞行决策)、保障网络安全。这是对信息技术的一次极限挑战和巨大拉动。

新材料与新能源的尖峰需求: 飞行器要轻、要强、要安全,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特种合金等新材料提出苛刻要求。同时,eVTOL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安全性的要求,远超电动汽车,成为推动高能电池甚至氢燃料电池技术突破的强力引擎。

高端装备与地理信息的深度融合: 用于起降场建设、特种作业的智能装备,以及为低空飞行提供高精度三维地图、实时地形气象信息的地理信息技术,都将迎来爆发性需求。

这些,就是新的市场和新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从中挖掘出自己的商业版图。

在这一点上看,低空经济的产业带动效应,其宽度(跨行业数量)和深度(对各产业技术升级的推动力)都远超新能源汽车。它是一个真正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孵化器”。

那些能深刻理解这一点,并以系统思维、创新勇气和务实行动,率先构建起繁荣、高效、安全的“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生态的城市和区域,将在未来的经济版图中占据无可争议的核心枢纽地位,开启一个立体增长的新纪元。

而这场重构的画卷已经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了,其深远影响,可能远超我们今天最激进的想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针”,作者:东叔频道,36氪经授权发布。

+1
2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