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光光 解约背后,MCN和红人“同床异梦”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2025年,达人和MCN分手、解约的故事仍在重复上演。
7月16日,全网粉丝量超过2000万的头部剧情达人@毛光光 在自己的抖音新账号@毛光光(重新出发)中正式官宣了自己和原公司解约、单飞的事宜。
视频中,他表示目前已将原账号全部交还给公司,其中包含粉丝量1000多万的抖音账号。谈到分手原因,他称自己和公司的合作一直非常愉快,不存在闹掰一说,之所以想解约,是因为自己想要一个无拘无束、自由独立的创作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账号中亮相的毛光光仍然是以自己的经典角色“柜姐”吴桂芳的形象亮相,他表示后续自己会在角色和内容上做一些升级和调整,保证带给用户更多新鲜的东西。
@毛光光(重新出发)抖音截图
而在单飞视频发布之后,毛光光又邀请了众多圈内好友如@李蠕蠕、@王七叶、@多余和毛毛姐、@刘大悦er等一众短视频达人为自己在新账号中“加油助威”。一系列操作下,@毛光光(重新出发)的粉丝量仅用6天时间就突破了90W。
@毛光光(重新出发)抖音截图
时间来到 2025 年,行业生态几经迭代,达人与 MCN 解约早已不是新鲜事,但透过这些案例,我们要思索的是:达人与 MCN 的关系是否已悄然生变?双方该如何重新审视彼此的价值?若要合作,该构建怎样的模式才能规避矛盾、实现共赢?而若选择解约,达人又需锻造哪些硬核能力,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打造“柜姐”宇宙,
@毛光光 的崛起之路
据观测,@毛光光 最早于2018年7月就开始在抖音发布作品,初期尝试的是搞笑段子、热点盘点等内容,仅用3个月时间就涨粉100W。然而红利期过后,由于并未建立差异化IP、内容也相对同质化,账号很快就陷入涨粉瓶颈期。
为了突破涨粉限制,@毛光光 开始更新一人分饰多角的校园系列内容《最巴适的我们》。此时账号虽然开始持续涨粉,但粉丝增速并不算快,视频数据在整个赛道中算不上出彩,变现方向也受到一定限制。后续,他又陆续更新了一些一人饰多角的剧情演绎视频,均未引起太大的水花。
2020年2月27日,@毛光光 开始更新“柜姐”系列内容,首个角色 “吴桂芳”化着绿色眼影、玫红色口红、厚重腮红,操着一口接地气的川普和市井气的销售话术华丽亮相,给不少用户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条更新的视频以金牌柜姐与普通柜姐的服务反差为切入点进行了形象而又夸张的演绎,引发了用户的强烈共鸣。视频收获百万点赞之余,其塑造的柜姐形象也成为极具记忆点的风格化符号,带动账号被更多用户所熟知。
原@毛光光 账号抖音截图
至此,一直以反串为内容主线的@毛光光,在经历了多次内容尝试后,最终锁定了“柜姐”方向,开始持续性更新与之相关的系列内容。而在柜姐“吴桂芳”之外,他还陆续塑造出了高情商经理周雅琴、高贵冷艳的阔太太叶芸、大学生兼职柜姐郑梦婷等20多个人物角色,通过精准演绎赋予每个人物灵魂之余,也通过人物间的戏剧性碰撞,从而上演了令人忍俊不禁的专柜小剧场。凭借柜姐系列视频,他曾创下了单月增粉424W的涨粉记录。
原@毛光光 账号抖音截图
柜姐系列内容为@毛光光 带来的不仅是人气、粉丝量的飞速上涨,还有变现层面的深层助力——本就具备贩售属性的专柜场景、主打销售的柜姐人设,无疑为账号后续变现做好了自然而然的铺设,而这也是其当时所属的MCN在规划内容方向时的重要考量之一。
据了解,除了稳定的短视频广告合作外,凭借柜姐内容爆火不久后,@毛光光 便以 “来帮芳姐冲业绩”为口号开启了直播带货,带货方向是与其剧情内容深度贴合的美妆品类。
根据蝉妈妈数据,2020年5月29日,@毛光光 与韩束一叶子合作专场直播直播,预估销售额为1747.8W。2021年618期间,其“银泰美妆首播”专场观看人次超300W,单场GMV为1581W; 2021年7月,他创下单场GMV破亿的纪录,直播间成交件数突破40万,观看人次超1007万,其中科颜氏、兰芝等单品销售超6.6万件。
柜姐人设和美妆品类的契合性验证了账号从内容跨越到直播带货的可行性。在一众短视频从业者纷纷转性直播带货的大环境下,彼时的毛光光绝对是是剧情赛道中由内容创作者转型为专业主播的成功案例。但也正是这种成功,成为了推动他离开的一大诱因。
据毛光光在新账号中所说,“公司为了商业变现考虑,一直让我重复拍柜姐的系列”“但我想做陪伴大家成长的吴桂芳,而不是那个只晓得在柜台接广告的吴桂芳”,MCN需求与个人创作理念形成的冲突,无疑导致了二者最终的分道扬镳。
@毛光光(重新出发)抖音截图
早有“领路人”
在@毛光光(重新出发)的“单飞”视频评论中,不少人都提到了同赛道中的另一个单飞达人@董代表。
@董代表,在2022年10月之前,是短视频生态中出了名的“百变红人”,和@毛光光一样,他极其擅长反串、一人分饰多角,模仿能力和表演能力十分出挑。
该账号于2019年9月开始在抖音更新视频。首条视频中,他以印度新同事的身份亮相,在身份遭到质疑后,他迅速为自己化了一个精致仿妆,并换上了一身沙丽,瞬间变身成为一个地道的印度女人。
以此为开端,在之后的作品中,董代表凭借着多样的妆容和服装搭配,以及在特定情景下展现出的活灵活现的演技,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饱满而又反差极大的角色:时而是目中无人的朴乐仁,时而是稚嫩天真的夏美琪,时而是锦衣玉食的钱玉琴,时而又是浓妆艳抹的杜小燕……十几个角色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职业背景,足迹遍布于火车、飞机、商场、澡堂、快递站、美容店、家中等各个场所,各个角色之间相互碰撞,融汇成了一幅幅真实、接地气的东北女性生活图景。
前@董代表 账号抖音截图
凭借着精湛且毫无违和感的演技和对不同角色性格的精准还原, @董代表 曾在4个月内涨粉500W,并凭借独树一帜的演绎风格迅速在剧情赛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很多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董代表 账号抖音截图
2022年10月16日,“董代表”突然在新账号@董大表 上发布视频,以日常造型出镜,向粉丝们宣布了自己解约的消息,称“其他账号全部摧毁掉,我的灵魂只在这个号”。
@董大表 抖音截图
同年10月18日,账号@董代表 发布了一条文字视频,以其所属MCN月亮之光的名义平静叙述了公司已与前达人董代表合约到期、经沟通后确认不续约的事实。视频中特意强调了双方在合作期间从始至终都是平等合作,不续约“只是合约到期,恰好各有新的规划,没有不欢而散”。而截至发布这条视频,该账号共积累了近800W粉丝。
双方均正式发表解约事宜后,原账号便进入了“休养生息”的状态,而“出走”原账号的董代表则彻底褪去了百变达人的形象,以全新的面貌在新账号@董大表 中活跃起来。
和此前的剧情向内容截然不同,@董大表 的内容主要聚焦于记录自己的碎片化日常,包括运动、好物推荐、旅游、穿搭等,账号整体风格十分随性,主打一个自由自在和做自己。相较原账号,其个人账号的视频数据并不稳定,涨粉速度也相对缓慢。
@董大表 抖音截图
据观测,从2022年10月16日发布第一条开始到现在,@董大表 共发布了229条作品,积累了112.7W粉丝。
和@董大表 彻底更换内容方向的选择不同, @毛光光(重新出发)并未放弃剧情创作。宣布单飞后第二天,账号便发布了一条《网红解约背后,竟然藏着巨大的阴谋》的作品。作品延续了“一人分饰多角”的表演方式,仍以吴桂芳为主人公,但却脱离了专柜场景,而是演绎了一出网红和前公司“斗智斗勇”的假象大戏。截至目前,视频共获赞45.8W。
@毛光光(重新出发)抖音截图
从目前的内容更新速度以及粉丝增速来看,单飞后的@毛光光(重新出发)保持着极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后续发展如何,充满想象。
重塑达人、MCN与行业共生法则
在@毛光光(重新出发)发布的单飞视频最后,面对“是否建议新起号的博主签约MCN”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自律程度和能力”。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戳中了当前MCN与达人关系的核心痛点——信任与能力的双重博弈。频繁上演的“解约风波”与“单飞宣言”,表面是利益分配之争,内核却往往是成长诉求与管理模式的错配。
尽管没有像此前的@浪胃仙、@程十安等达人那样与所属机构闹得不欢而散,但反复强调“合作愉快、分成满意”的毛光光却也在视频中明确阐明了自己想要的 “创作自由权”。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种种迹象表明,达人尤其是头部达人早就从依赖机构孵化的“内容工具人”,进化为拥有独立品牌势能、渴求自我表达的主体。当MCN出于变现考虑要求毛光光不断重复同一内容模式时,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与创作者不可抑制的个性化、创新性表达,便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
但这并不是否定MCN的价值。在达人从0到1的艰难爬坡期,MCN提供的流量扶持、内容模板与商务资源,如同“拐杖”,能带领达人加速起跑。但困局在于,当达人踏上新的台阶之后,对内容的主导欲、商业价值的认知、以及本身的价值构成相应也会发生变化,此时,若MCN仍固守“强管控”的旧范式和 “投入产出比”模型,不能及时调整对这部分核心资产的话语权分配和尊重机制,那么合作双方的裂痕就会由此出现,直至走向最后的诀别。
对于MCN而言,将达人视为“价值共同体”而非“消耗性资产”,形成基于平等话语权的动态博弈、探索更灵活的契约,如达人粉丝达到一定量级后自动触发内容共决权、按粉丝量级或营收阈值自动升级分成比例等,或许更有利于构建长期、稳定、互惠的合作生态,激发内容创新的原生动力,最终实现机构与达人价值的共同跃迁。
于达人而言,是否签约MCN则是基于自身发展阶段与能力短板的动态匹配。要清晰地认知自己当下的“能力坐标”与“成长燃料”,判断MCN能否成为适配下一阶段跃迁的“助推器”。
对于那些选择单飞的达人而言,依靠着之前账号中积累起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初期或许可以迅速积聚一批老粉、迅速完成账号的启动。但在经历了这段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支持期后,达人若想要继续在行业中起飞,无疑要具有全链条内容把控力——毕竟,单飞,是从台前“表演者”到幕后“掌舵人”的彻底蜕变,只有更认真地“卷”内容、探寻用户爱看的内容形式,才能继续稳步在行业中行走。
放眼行业目前所处的阶段,未来的出路既不在于彻底否定MCN的价值,也不在于盲目鼓吹单打独斗,而在于重构双方关系的底层逻辑,即:在个体创造力与机构规模化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动态的平衡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卡思数据”,作者:岳遥,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