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第三次转向
“飞书多维表格比钉钉领先至少12个月。”今年7月,飞书CEO谢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已经很久没有一位掌门人如此点名道姓、简单直白地宣称自家产品领先竞争对手。
他更是暗讽钉钉的AI功能:“如果你的办公工具主要不是在创作,而是在打卡,那一年的沉淀可能是1000万次的打卡数据,那大概率AI能帮你预测的是,明天哪几个员工会迟到。”
谢欣的“呛声”,可见协同办公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这个赛道一直是钉钉、飞书、企业微信三足鼎立的格局。根据第三方机构QuestMobile此前数据,钉钉以约2亿月活用户位居第一;企业微信月活约1亿,位居第二;飞书月活约3000万,排名第三。
但对手近乎挑衅的表态,从侧面反映出钉钉在AI功能的开发速度上确实面临压力。
几乎同一时间,钉钉内部发生了一场人事变动。
7月14日,叶军(花名“不穷”)正式离职的消息得到确认。而在三个月前,陈航(花名“无招”)刚刚回归,重新执掌这个他一手创建的钉钉。
这则人事变动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有技术从业者担心钉钉因换帅失去产品连贯性,有企业用户关心钉钉的AI功能能否因此加速迭代。
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得更远一些,就会发现这次人事变动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创始人回归”,背后更涉及到阿里巴巴集团AI战略调整、中国协同办公软件市场格局演变,以及一个更大的时代命题:在AI重构一切的时代,中国企业级软件该如何定位自己?
这已经是钉钉的第三次重大转向了。从第一阶段(2015-2020年),陈航(钉钉创始人)解决“规模问题”(3亿用户);到第二阶段(2020-2024年),叶军(前钉钉CEO)解决“商业化问题”(半年2亿美元收入);再到现在(2025年以来),陈航带着“AI深度落地”的使命回归。
这一次,钉钉能否抓住机会,实现真正的AI跃迁?十年三变,留给钉钉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前两次转向:从免费策略到商业化突围
要理解钉钉的第三次转向,我们得从前两次说起。每一次转向,都与市场竞争和战略选择密切相关。
2013年,移动互联网正值黄金时代,阿里巴巴斥资10亿元推出“来往”项目,但最终也没能在微信主导的社交市场中分一杯羹。
陈航被委以重任,在“来往”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探索。2014年1月,钉钉正式立项;2015年1月16日,钉钉1.0版本正式上线。这次转向是因为陈航和团队发现了一个被忽略的市场机会:企业通讯。
2014年前后,中国正处于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数量庞大,但大多缺乏有效的内部沟通和协作工具。
图源 / unsplash
钉钉早期的定位在当时很多从业者看来很“颠覆”:以免费策略快速占领市场。
专注SaaS出海投资的合伙人级投资人张梁表示,钉钉早期功能相对简单,核心是抓住了中国企业的管理痛点——从一开始就强调“管理”属性,以DING消息、已读未读、考勤打卡等功能迅速推向中小企业市场。到2020年年中,钉钉已经拥有3亿用户。
钉钉的第二次转向就发生在这一年,原因是阿里巴巴需要其承担更多的商业化责任。
同年6月,阿里巴巴启动“云钉一体”战略。这个决策的背景是华为云、腾讯云等竞争对手正快速追赶,阿里面对竞争压力,将阿里云(提供底层技术能力)和钉钉(提供应用层入口)捆绑,让钉钉带动阿里云的收入增长。
这种“应用带动基础设施”的策略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市场接受度并不高。“钉钉是典型的SaaS产品,采购决策往往不是IT部门,对专注于IaaS和PaaS的云技术的‘捆绑’没有太大兴趣。”张梁称,中国企业更注重成本控制,这种绑定式的方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钉钉的客户拓展。
“客户需求方面的差异,以及过于强调协同带来的独立性和产品创新问题,最终促成了陈航的离开。”接近钉钉的从业者许笑称。
2020年9月,叶军接任陈航成为钉钉CEO。两任掌门人的背景和风格截然不同。许笑总结,陈航的强项是将新技术产品化,擅长做大规模(曾提出“10亿用户”目标);叶军是典型的运营专家,擅长商业化,强项是梳理清楚庞杂的软件架构和流程。
叶军上任后,钉钉开始大刀阔斧的商业化改革,最明显的变化包括集成更多企业级功能、推出付费功能、组建专门的政企服务团队(带队研发健康码等)。
在叶军上任的第四年,钉钉公布2025上半财年(2024年4月1日-2024年9月30日)ARR超过2亿美元。据财新报道,截至2024年11月,钉钉共有1800人。照此计算,钉钉彼时人效(营收/人数)约160万元/年。这一数据在国内企业软件公司中稳居第一梯队。
叶军时代的转型,让钉钉解决了必须要面对的商业化问题,但他的策略也在产品体验方面有所牺牲。
首先是一些用户抱怨钉钉“变味”了,产品“越来越重”。其次是“相比于飞书等竞争对手,产品创新方面显得保守、AI转型方面准备不足”,技术人士王磊称。一些重要客户,如阿里参投的小鹏汽车,因钉钉无法满足需求转投飞书。
回顾“云钉一体”战略的执行过程,王磊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让阿里管理层看到了企业级应用的复杂性,这为钉钉后来的重新定位埋下了伏笔。
第三次转向:陈航回归,AI突围待验证
钉钉的第三次转向正在进行中,相比于第一次的“从无到有”、第二次的“从免费到收费”,这次是从协同工具向AI智能平台的转型。不过,这次转向的成败,目前还很难下定论。
今年3月31日,陈航回归阿里的传闻得到证实:阿里巴巴宣布收购陈航创办的两氢一氧公司,陈航重回阿里,出任钉钉CEO。而两氢一氧是一家专注做AI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公司。
图源 / unsplash
一些人可能好奇,为什么2020年因“理念不同”离开的陈航,在2025年又能与阿里集团高层“达成共识”?答案是阿里巴巴集团战略的转变:2024年以来,阿里转向“AI优先”战略。
与2020年的“云钉一体”战略相比,钉钉现在在集团中的定位有大幅提升。据知情人士透露,陈航和阿里高层就钉钉未来的AI转型达成了共识。
长期跟踪阿里巴巴的二级市场分析师周隆称,钉钉现在被定位为阿里AI To B的入口级产品,与夸克(AI to C的旗舰应用产品)形成互补。
更重要的是,有从业者指出,与此前过度绑定阿里云的商业目标不同,现在集团希望钉钉全面发力Agent平台,为集团的AI战略提供数据反馈和商业验证。有了钉钉(拥有7亿用户、超2500万的企业组织)这个企业级入口,通义模型就会被更多用户和组织使用,并加速迭代,进而带动集团AI收入的增长。
从能力匹配的角度看,陈航的回归也不意外。叶军虽然在商业化方面表现出色,但王磊称,AI转型需要的是对技术趋势的敏锐判断和快速的产品迭代能力。
从阿里内部看,相比前两次,钉钉的第三次转向有一定优势,尤其是集团的资源和技术支持的优先级提高了。但陈航回归后面临的挑战,可能比2015年钉钉早期更大。当时的市场是一片蓝海,现在的市场已经是红海竞争。当时的技术相对简单,现在的AI技术复杂且快速变化。
一方面,钉钉需要证明AI功能的商业价值。
民生证券的研报显示,AI Agent完成超过4小时复杂任务的成功率还不到10%,这意味着在处理复杂企业业务时,AI仍不够可靠。如何让企业客户为这样的AI功能付费,是钉钉面临的一大挑战。
另一方面,钉钉的核心挑战是AI功能的用户接受度。
不同于传统的功能迭代,AI功能需要用户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周隆对「定焦One」分析,钉钉的用户群体庞大且多样化,从小微企业到大型集团,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兴科技公司,如何满足不同客户的AI需求的同时,保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一个巨大挑战。
相比之下,飞书的用户群体相对年轻,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更高;企业微信的用户群体相对保守,对稳定性的要求普遍更高。
不止一位受访者提到,陈航回归后强化了考勤管理,这引起了一些员工的不满,但也体现了“他对效率和执行力的重视”,许笑称,在AI转型的关键时期,这种管理风格可能是必要的。当然,钉钉能否在AI时代保持领先,最终还要看产品的竞争力和用户的接受度。
三强争霸:钉钉的AI胜算多大?
陈航回归后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技术和产品的复杂性,更来自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
当飞书CEO谢欣公开宣称“飞书多维表格比钉钉领先至少12个月”时,这场AI时代的三强争霸已经白热化。不仅是飞书,企业微信也在加速AI功能的部署。腾讯会议的AI助手、企业微信的智能客服等功能,都在快速迭代。
在过去的竞争中,三家公司形成了相对清晰的差异化定位:
依托阿里生态的钉钉,策略是“大小通吃”,既要服务中小企业,也要争夺大型企业客户。这种策略的执行难度也最大。宋泽的经验是,小微企业关注成本和易用性,大型企业关注安全和定制化,如何在一个产品中平衡这些截然不同的需求,考验的是钉钉的产品架构能力。
以产品体验见长飞书,策略是锁定“新经济”企业。根据谢欣此前的数据,国内六家上市茶饮品牌,五家在用飞书;国内市值前十上市美妆品牌,七家在用飞书。这种聚焦策略让飞书在特定市场建立了强势地位,但也限制了其市场空间。
企业微信的策略是依托微信生态。在客户服务和营销场景,企业微信有天然优势。但在内部协作方面,企业微信的功能相对简单,在服务传统企业和客户服务领域有优势。
现在AI的到来正在重新洗牌这种格局。
民生证券的研报提供了一个关键数据:AI Agent的任务长度每7个月翻一倍。技术人士王磊称,这对于协同办公市场来说意味着,过去那些看似重要的竞争优势——比如功能丰富性、用户体验细节——虽然仍然重要,但已经不再是决定性因素。
图源 / 民生证券研报
平安证券的研报进一步印证了这个判断:到2027年,40%的企业服务将由AI Agent组合交付。用户不再关心你有多少个功能,而是关心你的AI能帮他们解决多复杂的问题。
面对AI重构的大趋势,钉钉、飞书、企业微信三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
钉钉选择与通义大模型深度集成。这不是简单的API调用,而是底层架构的重构。这种策略的逻辑是,通过深度集成获得更好的控制力和一致性。但王磊强调,风险也很明显:一旦通义大模型的发展不如预期,钉钉就会被绑定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技术平台上。
飞书选择了多模型集成的策略,集成了字节跳动自己的豆包大模型,还接入了DeepSeek R1、豆包、智谱、Moonshot等。这种策略的优势是灵活性强、技术风险低、功能相对丰富。但集成深度相对较浅。
企业微信采用了渐进式集成的策略,接入DeepSeek、腾讯混元等大模型,通过一键部署实现AI功能。这种方式部署简单,但技术深度有限。相比对手,企业微信最大的特点是,专注优化几个核心场景(客服、销售等),且稳定和可靠性优先。
从短期看,飞书和企业微信的策略更稳妥。从长期看,钉钉的深度集成策略可能更有优势,但前提是通义大模型能够持续进步。
那么,钉钉的胜算到底有多大?关键要看一个变量——AI进化速度。如果AI Agent的能力持续进步,那么钉钉的深度集成策略将逐渐显现出优势。周隆提醒,但如果AI技术的发展遇到瓶颈,飞书和企业微信的策略可能更务实。
综合考虑技术路径、市场定位和关键变量来看,钉钉有三个明显的优势:用户规模最大(7亿用户、超2500万企业组织)、技术投入最多(据高盛估算,阿里三年资本支出目标(每年1200-1300亿人民币)的80%将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协同最强(阿里云、电商、金融等业务支撑);但也面临三个主要挑战:用户群体复杂(需求差异大)、技术风险较高(深度绑定通义大模型)、竞争压力巨大。
按照平安证券的预测,钉钉有18个月的时间窗口。最终的胜负,还是要看执行。在张梁看来,钉钉的第三次转向,不仅关乎钉钉自身的未来,也关系到中国企业软件在AI时代的全球竞争力。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梁、许笑、周隆、王磊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定焦”(ID:dingjiaoone),作者:金玙璠,编辑:魏佳,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