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片”到“反出片”,我们为何停不下来?

品牌几何·2025年07月17日 18:25
从拍到修2小时,我们到底在图什么?

一生要出片的中国人,出门旅行最大的快乐,不是买买买,而是拍拍拍。在社交媒体主导的消费时代,“出片”已从一种自发行为演变为用户的核心需求。数据显示,小红书上“#出片”话题浏览量高达4.1亿,参与讨论的人超过139.6万;抖音上,同样话题的视频播放量也达到了12.1亿次。这股全民拍照热潮背后,藏着怎样的消费心理?品牌又该怎么抓住机会呢?

图片来源:网络

何为“出片”?

所谓“出片”,指在旅行中追求拍摄精美图片,目的是展示个人形象、传递审美品位、满足“被看见”心理需求,也被称“社交货币”。

在影像记录的语境里,“出片” 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 “拍照留念”。相较于父母长辈时期以 “身体在场” 为核心、注重 “到此一游” 仪式感的景点打卡照,当代语境下的 “出片”,是一场关于 “精致在场” 与 “完美呈现” 的全方位视觉工程。它不仅要求人物真实出现在场景中,更追求通过镜头语言实现人物与环境的极致融合——每一根发丝都要在阳光下折射出细腻光泽,每一寸肌肤都要呈现恰到好处的光影层次,每一个表情与姿态都要精准传递预设的情绪氛围。

图片来源:网络

正因如此,以“出片”为关键词的小红书话题出现了如“出片圣地”“出片穿搭”“出片神器”“出片好物”“出片秘籍”等一系列内容,这些话题不仅承载着用户对美好影像的向往,更让“出片”不再局限于技术和设备,使其成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创作体验。

我们为何执着于“出片”?

出片即社交货币

你以为年轻人在拍照?不,他们在「生产社交货币」。旅游时,热门景区的网红机位前,游客们举着自拍杆或专业相机,为抢占最佳拍摄角度排起长队,反复调整姿势与光线,只为拍出能“称霸朋友圈”的大片;探店过程中,食客们不再专注于食物本身,而是先为精致摆盘打上柔光,将复古的装修、个性的装饰与自己的身影巧妙融合,力求每张照片都充满氛围感。这些精心拍摄的照片一旦发布到社交平台,点赞、评论与私信纷至沓来,询问拍摄地点与技巧。从心理学上来讲,精心设计的社交内容能提升个体的自我认同度,而他人的点赞与评论,实质是对“理想人设”的集体认证。

图片来源:网络

出片即体验凭证

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一张照片的传播效率远超千字长评。当用户在朋友圈发布一张餐厅照片,复古吊灯的暖光、餐盘里牛排的焦褐感、刀叉摆放的45度角,这些视觉元素已悄然传递了“格调不俗”“体验精致”的评价。相较于传统消费评价中对“服务态度”“菜品温度”的细节描述,视觉内容更能激发情绪共鸣。发布者可以根据朋友的点赞、评论和各种互动方式,满足社交需求,进一步强化“我体验过”的成就感。因此,拍照分享不仅是个人消费体验的标签化表达,更演变成一种新型的社交化消费评价方式。

图片来源:网络

品牌如何抓住出片心理?

中国青年报对1333名青年的调查显示,87.6%的人曾为“出片”专门打卡,更有人愿意为了一张照片调整光线超10次。当“出片”成为全民刚需,品牌的“可拍性”设计能力,直接决定其在社交传播中的竞争力。这里有三个「出片密码」,藏在场景、情感和传播里:

视觉冲击:将消费场景变成“天然摄影棚”

用户对“出片”的追求早已超越“好看”的基础标准,转而渴望捕捉“值得被传播”的独特画面。

图片来源:网络

观察小红书“出片圣地”话题可知,热门打卡地均通过独特视觉设计形成记忆点。如工业风建筑用裸露钢架与涂鸦碰撞、花海场景以大面积色彩营造震撼感、小洋楼融合复古建筑与艺术装置,这些场景通过色彩、线条与材质的巧妙搭配,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与分享欲。

光有静态美还不够,还得让用户「玩起来」。麦当劳联合涂鸦大师设置自由创作墙、滑梯等互动区域,在节日营销中吸引大量打卡;泡泡玛特的“盲盒艺术墙”结合产品展示与线上抽奖活动,刺激用户拍摄开箱视频;喜茶的“灵感留言墙”则通过文字互动形成视觉奇观,增强用户主动分享意愿。

图片来源:网络

情感链接:从打卡到认同

在“出片”狂欢的背后,用户真正渴望的不仅是视觉冲击,更是情感共鸣。当一张照片能传递某种情绪、态度或生活方式时,它的传播价值会呈指数级增长。若能通过场景设计、产品细节或服务体验,与用户建立深层次的情感链接,就能将“打卡拍照”转化为“品牌认同”。

文和友复刻80年代市井场景,让照片承载怀旧情绪;故宫文创将文物Q版化,激发文化自豪感与趣味表达。事实上,这就是用故事感制造情绪价值,用场景唤起用户的情感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

高明的品牌更会通过设计隐晦的“视觉暗号”,鼓励用户用照片讲述自己的故事,给用户「留白」。例如,宜家样板间故意留一面空白墙,结果催生无数「毛坯房改造记」,品牌悄悄钻进了用户的「理想家」故事里。

多元包容:精致与真实并存

现实情况是,当“出片”成为标配,一种“反出片”亚文化正在兴起:小红书“#废片”话题浏览量达1806.9万次,7.1万人参与讨论,部分年轻人开始抵制过度摆拍,转而追求真实记录,甚至刻意发布“不完美”照片以对抗审美疲劳。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未来的视觉营销并非只能在“精致”与“粗糙”之间做单选题,而是需要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场景分层打造:在咖啡馆等场所,既设置精心设计的网红打卡墙,满足用户对精致画面的需求;又保留自然光充足的角落,让用户能自由拍摄具有生活气息的照片,两种场景并存,给予用户选择的自由。

鼓励真实内容:发起#原图直出挑战、#无滤镜探店等话题,鼓励用户分享未经过度修饰的真实体验,吸引那些反感过度修饰的用户参与,让真实的内容成为品牌与用户连接的桥梁。

图片来源:网络

利用“不完美”塑造差异:服装品牌可改变以往棚拍精修的模式,转而拍摄模特在真实生活场景中的穿搭,保留自然的褶皱、动态的瞬间等“不完美”元素,用真实感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这种多元化的视觉营销方式,让品牌既能满足用户对美好场景的追求,又能拥抱真实的生活态度,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找到与用户深度共鸣的切入点。

总结: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需要明白:用户举起手机的那一刻,就是最珍贵的营销机会。能否把消费场景转化为优质的创作素材,决定了品牌在社交时代的传播势能。最好的营销不是让用户记住你,而是让他们忍不住拍下你。

只有精准洞察用户的“出片”需求,并主动优化自身的视觉可拍性,才能从被动等待被拍摄,转变为主动赋能用户创作。同时,要平衡“出片”与“反出片”,提供多元表达,在“精致”与“真实”间找平衡,方能抓住视觉经济红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品牌几何”(ID:brand-vista),作者:热点事件洞察部,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固态电池的“饼”还要再吃一阵子。

1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