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用五个“转变”,指明了房地产后周期的方向
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历史上也就开过四次,这一次算是第五次。改革开放前开过两次,分别是在1962年和1963年,第三次是在1978年,上一次是在2015年,也就是10年前。
棚改不重启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在这次会议召开前,市场上传出来一个小作文,核心内容是,棚改将重启,股市很兴奋,反应很热烈。很多人对棚改重启都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借助棚改的力量把房价往上带一带。但这次会议的表述是“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大家所期待的棚改2.0的梦已碎,重启的可能性也并不大,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的进程也不会像一些人设想的那么激进。
先看2015年的会议表述“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目标任务很明确,很紧迫,工作时间线也很清楚,剩下的就是干,棚改就在全国火热开推,棚改货币化催生了三四线城市的火热行情,带动了全国楼市持续了5/6年的繁荣。
10年前跟10年后,虽弹指一挥间,但这10年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城市发展的迅速,城镇化也已经上了另一个台阶,2015年城镇化率是56.1%,2024年末,这一数值已经上升到67%,提高了11个百点,每年以1.2个百分点的速度往上涨,现在已经进入到稳定且缓慢的发展阶段。
上一轮城市发展的逻辑还是增量思维,将城镇化、棚改与房地产相结合。城镇化有空间,棚改货币化带来支付力和需求,房地产扮演工具和载体,把居民的需求承载住,并实现。效果很明显,2021年全国新房成交量已经到了18亿㎡,达到历史的最高峰,当前人居住房面积也是超过了40㎡,不再需要大拆大建搞规模。
现在并不缺量,全国待售的商品房(已竣工的可供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中,尚未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已是接近8亿㎡的量,如果按人均40㎡的量来估算,8亿㎡的狭义库存量能服务2000万人口。
再往大了说,2015年还没有贸易战(现在应该叫国际经贸斗争)、科技战(打压我们的芯片,限制我们的人工智能)、金融战,现在漂亮国把中国当作它继续推行霸权主义的最大假想敌,恐惧中国的发展,一定会继续搞胁迫伎俩。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是更严峻的,如果现在还是把大量资源往地产这块投,不发展更先进的产能,不搞创新,会自我卡脖子;二是,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到如今,已经逐渐从增量过渡到存量阶段,所以一定是要转到存量的思维上,不再大拆大建;三是,当前行业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信心不足,需求不足,单纯的刺激或许能带来短暂的反馈,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很难使房价再往回涨。
连用“五个转变”,城市发展的逻辑变了
“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过往的很多年,我们都是处在“建”城市的阶段,政府卖地搞基建,开发商/建设商建房卖楼,吸引人进城、完成了城镇化的任务。量的层面,行业是繁荣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人”的城镇化。很多三四线居民城镇化的现状是,“房子进城了,人没进城”,基础配套跟不上,产业跟不上,城市的很多规划都没能实现,居民很难在城市扎下根,下一步的重点之一肯定是要搞好城市配套,产业等等,让“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实现,这是城镇化要跑的下半程。
2015年的会议里提到“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重点是城市群,这次会议的表述已经变成“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过往城市群的发展,实际上是把一些资源向上集中,托举出了少数城市,房价的表现就是最直接的证明,城市间发展是失衡的,差距也在拉大,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但也不能扎根。农村人口跨过县城直接到城市,县城日渐变空,城市、农村的两极化明显。
这次的会议也给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对资源的分配势必要再平衡。以县城为载体推动城镇化,激活县城的活力和生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都需要产业、资源的到位,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稳定人们的就业,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即使农村人不再依附土地也能有活干,有盼头,这样才是“以人为本”发展城市群的核心。重要的不是城,而是人,人好了,无论是县城,还是城市圈、都市圈,又或是大城、小城,都没什么所谓。
房地产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服务于城市而存在。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变,也对应着房地产后周期的发展脉络:全方位参与到城市更新中、在政策主导城市群和都市圈里找需求、投入“好房子”的大潮……这是一个新的时代。
要建好房子,不能是一句空话
“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
这次会议上提到了一句话叫“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有个关键词是“安全”,这也是“好房子”四大标准的第一个,太高的房子无论是居住,还是逃生都存在困难。有不少地方都有超过50层的超高层,可以设想一下,住在60层的房子里,是不是有种在云端的感觉,恐高的人站在那,应该就已经瑟瑟发抖了吧,如果发生了火灾,怎么逃生?总归是不够“安全”。
自从“好房子”提出后,关于房地产的定调就已经很清楚了,现在及未来的增量思路就是建好房、卷产品,卷服务、卷运营。好房子要“安全、舒适、绿色、智慧”,这是总理给出的标准。运营也很好理解,经营性的物业,购物中心、写字楼这些业态,这也是城市发展中很重要的内容。
存量的思路也很清楚,把交付问题解决好,把闲置土地和存量房屋盘活。这几年由于行业深度调整,遗留了不少交付问题尚未解决,停工、烂尾、减配/敷衍的项目很多,业主的怨气很重,关于交付的负面舆情很多。
以现在的行情来看,企业经营并没有完全稳定,即使是那些尚且稳健的企业都不能保证没有交付问题出现,更别说已经在ICU里躺着的企业,单单靠企业去解决交付的问题很难,保交付是个庞大的过程,“白名单”的进程得再加快,这个重任又要给到各个部门了,时间紧、任务重,刻不容缓。
还有就是那些存量的房屋和闲置的土地,收储的工作虽在推动,但整体的进度仍显缓慢。
存量逻辑下,城市更新才是抓手!
“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城市更新其实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次对城市更新的定调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点,也指明了未来城市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方向。城市更新是个系统性工程,是提振内需的方式,但它也是一个长期化的安排,很难急在一时。
不少大城市都在推城市更新的工作,这是一个新旧转换的过程,对有能力的开发商来说,也是一个机会。有能力的企业不要错过上海的黄浦、长宁、静安……只有“好企业、好房子”才能配得上好土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翰智库”,作者:亿翰君,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