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大厂、国资争先下注具身智能:泡沫狂欢,还是人机共存的黎明前夜?
2025年,热钱持续涌向具身智能。
DeepSeek横空出世,宇树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兼具软件层面大脑能力与硬件层面制造能力的具身智能被推向了资本及舆论关注的新高潮。
IT桔子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10日,国内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141起投融资事件,其中有121起来自机器人整机厂,20起来自机器人零部件企业。要知道,2024年全年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共77起,数量远低于2025年上半年。
“物理AI和机器人正在飞速发展,可能会成为规模最大的产业。”英伟达CEO黄仁勋在GTC2025年度技术大会上表示。
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多地已开始布局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发展,比如北京市将加快实现具身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利用三年时间,力争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苏州市提出以具身智能技术为核心,覆盖工业、医疗、物流等15个垂直领域,加速技术融合与场景落地,至2027年,苏州市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预计突破3000亿元,其中具身智能被列为重点发展方向;深圳市将构建具身智能基座及垂直领域大模型等。
在热闹的具身智能领域,什么样的企业拿到融资?谁在为具身智能出资?热潮背后,行业面临的技术早期性、产品成熟度不足困境,具身智能企业交卷窗口期何时到来?
大量资金涌入:51起融资单笔过亿
截至7月10日,2025年以来具身智能领域单笔过亿的融资事件共有51起。
点击查看完整清晰大图
其中,银河通用于2025年6月获得融资11亿元,成为具身智能领域单笔最高融资金额。该轮融资由宁德时代及溥泉资本领投,国开科创、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纪源资本(GGV)等机构跟投。银河通用曾在2024年6月和11月,分别宣布超7亿元的天使轮融资和5亿元战略轮融资,目前累计融资金额已超过23亿元。
银河通用成立于2023年5月,从项目估值来看,与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一起位居国内具身智能赛道的第一梯队。2024年6月,银河通用发布了首款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 G1,采用“双臂+折叠+轮式底盘”的躯体结构,侧重上肢操作能力。
银河通用Galbot G1
2025年3月,银河通用发布人形机器人智慧零售解决方案,由轮式双臂机器人Galbot全天候在50平米的无人店铺内执行5000种商品种类、6000个货道、10000多盒商品的盘点、补货、取送、打包等自动化全流程。6月,公司宣布与全球工业巨头博世集团旗下博原资本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场景的应用。
头部具身智能企业融资的节奏在加快。2025年以来,完成两轮融资的具身智能企业21家,完成三轮融资的企业有6家,分别是自变量机器人、千诀科技、玄源科技、零次方、鹿明机器人,开普勒机器人完成四轮融资,星海图则在短短半年内完成5轮融资。
在已披露的融资金额中,累计最高的是它石智航——分别于2025年3月、7月完成的1.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和1.22亿美元的天使+轮融资,合人民币累计约15.73亿元。天使轮投资方包括蓝驰创投、启明创投、联想创投、线性资本、恒旭资本、高瓴创投等;天使+轮由美团战投领投,钧山投资、碧鸿投资、国汽投资、临港科创投、赛富投资基金、建发新兴投资共同跟投。
它石智航成立于2025年2月,创始人兼CEO陈亦伦曾任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智能机器人方向首席科学家,华为自动驾驶CTO,大疆机器视觉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丁文超是具身智能领域青年科学家、复旦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研究员,曾从0到1主导华为智驾端到端决策网络,打造复旦大学首个人形机器人;董事长李震宇曾任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总裁。
紧随其后的是星海图,在2025年完成累计A系列融资约12.5亿元。投资方包括美团龙珠、美团战投、北京机器人基金、亦庄国投、IDG资本、BV百度风投、凯辉基金、今日资本、襄禾资本、中金保时捷基金、襄禾资本、米哈游、无锡创投集团等。
星海图成立于2023年9月,产品包括通用仿人形机器人R1 Pro、轮式双臂移动平台R1 lite,构建了全链路具身智能开发平台EDP,2024年底以来,星海图轮式双臂机器人本体已交付至国内外百余家顶尖开发者客户,同构型本体出货量与开发者数量跃升至行业第一。
VC、国资、大厂争投,热钱来自何方?
当前具身智能领域在一级市场火爆的背后,热钱来自哪里?
通过梳理,亿邦动力发现当前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方可以分成三大阵营:第一类是VC,注重具身智能企业的团队组成、技术突破以及商业化场景;第二类是互联网大厂、车企甚至电池巨头等产业玩家,能够为机器人在实训阶段提供工厂、仓储等应用场景“实习”;第三类则国家队和地方产业基金,为企业提供政策加持和产业链条资源,推动具身智能在工业制造、智慧物流等国家战略场景里落地。
▶ VC疯狂抢位,仍难敌产业资本的现实吸引力
尽管年初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唱衰人形机器人,但是主流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都不愿意错过具身智能领域出手机会。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认为,具身智能机会非常大,与其说逐一去分辨不同团队的技术组合,团队更大的判断是要重投入具身赛道。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在于:中国发展具身智能在全球占优,尤其在供应链、工程效率上远优于美欧,就像当年押中智能驾驶一样,蓝驰创投相信这里能跑出下一代的全球性公司。
“当下,VC投科技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表示。华映资本今天已投资自变量机器人、魔法原子、星动纪元、云深处科技等多家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身智能企业。
然而在当下,VC却并不是头部机器人企业最青睐的投资方。季薇认为,企业更倾向于产投或大国资。前者能帮助机器人企业订单落地,后者可帮助企业资本化以及获取政府资源、行业资源。陈维广也表示:“如果入局晚了,就只能跟大厂拼资源了。”
▶ 美团半年出手4次,大厂密集参投独角兽
无论是美团、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还是吉利、宁德时代、欣旺达等新能源车厂、电池厂,都已频频出现在具身智能投资方行列,而大厂投资既有财务投资,也有战略投资。
其中,美团对具身智能的投资最为激进,短短半年内投资4家企业。2025年6月,美团作为自变量机器人A轮融资的独家投资方,注入数亿元资金;2025年以来,美团还跟投了它石智航天使+轮融资,美团龙珠跟投星海图A+轮融资,妙动科技的天使轮融资。
腾讯则分别在2025年3月和6月入股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两家独角兽企业;加注宇树科技的还有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除宇树科技外,阿里巴巴还入股机器人企业源络科技,蚂蚁集团则投资灵巧手企业灵心巧手、钛虎机器人、星尘智能和星海图。百度风投则持续跟投星海图2025年的5轮融资。
新能源大厂方面,宁德时代入股银河通用,欣旺达成为阿米奥机器人天使轮独家投资方,吉利控股成为宇树科技C+轮投资方。
▶ 国资高频出手,押注具身智能产业卡位
国资及地方基金更为活跃:2025年以来,国投创合投资灵宝、星海图、智平方、智元机器人等企业;北京国管参与银河通用、小雨智造、星海图、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自变量机器人等企业融资;上海国资多次加注智元机器人、傅利叶智能、开普勒等机器人企业;灵宝CASBOT获河南资产基金投资;跨维智能获四川发展产业引导基金、成都科创投资金等。据不完全统计,在2025年已经发生的141起融资事件中,国资及地方基金参与的超30起。
投资热潮背后:具身智能下个赛点何时到来?
2025年至今,具身智能领域发生的天使轮、种子轮55起,A系列融资61起,占总融资数量的76%,B轮之后只有不到10%。由此可见,具身智能整个市场还处在典型的早期淘金热阶段,投资方用广撒网的方式疯狂下注,赛道处于技术爆发与生态构建期,市场活跃度极高。
大部分企业尚未到达需要验证商业模式和营收能力的B轮、C轮,真正能批量出货、跑通商业闭环的公司寥寥无几。但是也有头部企业在工业制造、商业服务、文旅展示等方面率先作出了商业化尝试。(点击《从实验室到工厂车间:具身智能卡位战,五大场景如何引爆1540亿市场?》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华兴一级市场温度指数报告-2025年Q2篇》显示,当下具身智能公司停留在demo阶段的公司普遍较多,且大多数公司在工业、商业等场景下的落地方案比较趋同、差异化不足,未来投资人会更加关注具身模型对真实任务的解决能力,以及其带来的高质量的商业化收入,投资人还会关注这些公司的技术领先性以及模型的持续迭代能力,以及如何解决数据获取的成本问题
此外,上半年具身智能赛道交易活跃度居首,但投资热情已经开始放缓。赛道各个技术路线目前仍处于高度非共识的状态,且分化对立的趋势愈加明显;具身公司是否获得了相对充足的资金储备会接下来的重要门槛,也就是说一批项目需要拿到更多的钱来渡过接下来可能变冷的行业周期。
具身智能涉及机器人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硬核技术突破,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在实验室调试机械臂灵敏度,或者在小范围场景里跑Demo的阶段。因此朱啸虎的话才引起诸多共鸣:“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表示,具身智能下一个赛点就是找到有客户买单、且愿意持续买单的场景。
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第一大单于7月11日产生。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显示,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分别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本次采购的项目总预算为1.2405亿元(含税)。智元机器人中标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预算为7800万元(含税);宇树科技中标小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算力背包、五指灵巧手,预算为4605万元(含税)。
此外,智元机器人还于3月发布小尺寸人形机器人灵犀X2,可用于文娱表演、展厅讲解和科研教育场景。目前,灵犀X2已在中国移动展厅担任讲解员,未来还将入驻银行、汽车4s店、公园、学校,今年公司计划产量灵犀X2达数千台。
智元灵犀X2
7月8日,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公告,智元机器人将收购公司约67%股份,控股股东变更为智元恒岳,智元CEO邓泰华将成为上纬新材实际控制人。虽然智元方面不断强调本次收购不是借壳上市,但获得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已是既定事实。
另一边,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6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宇树科技年度营收已超10亿元人民币。在此之前,宇树科技发布通知,因公司发展需要,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即日起名称变更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外界纷纷猜测宇树科技正在为IPO上市铺路。
宇树科技Unitree G1
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认为,2025年下半年和2026年上半年会是一个产业交卷的窗口期。头部团队开始陆续提交阶段性成果,整个领域的发展走向将更加清晰。若头部团队能够交出优秀的市场答卷,这个市场还有可能继续火热;反之,如果大家发现2026年上半年答卷与预期相差甚远,例如机器人技术进步有限、无法实现产品应用场景落地,那么资本市场热度可能会有一定的回调。同时,具身智能公司很可能出现发展分化,有落地成绩的团队将获得更多关注和资源,脱颖而出。就如同新能源汽车早期发展阶段那样,尽管参与者众多,但是只有少数生存下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邦动力”,作者:李佳晅,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