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姻缘火了,下载破10万、月入百万,卷爆一众社交软件

乌鸦智能说·2025年07月14日 19:43
想象力的胜利

今年AI最离谱也最让人上头的用法,可能不是写代码、写论文,而是算命。

开年爆火的 DeepSeek,被网友开发出100种用法,其中最刷屏的就是拿它来算桃花。输入出生时间、工作单位,AI一本正经地给你来段玄学分析,甚至还能画出“灵魂伴侣”的样子。

而现在,有人把这波流量变成了产品。

今年6月,两款围绕“灵魂伴侣画像”的AI应用爆火出圈:

3月上线的Starla,6月日下载峰值达11万,美国App Store总榜第7、收入榜第16。根据白鲸出海,截至6月底营收已超218万美元。

去年上线的Astra,也在6月下载量飞涨,日下载量峰值超10万,月收入稳定在30万美元。 

有趣的是,TikTok上到处都是对这两个AI应用算不准的吐槽,这反而让它们更火了。

它们的走红印证了一个现实:低技术门槛,也能撬动高情绪价值。在这个孤独变成常态的时代,解决孤独感的产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销售希望。

AI算姻缘,一种新刚需

社交曾被视为AI时代的“蓝海”,但到了2025年,这片海在迅速退潮。

Character.AI付费率低、难以覆盖成本,国内如筑梦岛、星野等产品的三日新增留存率已跌至20%以下。

而另一个不起眼的赛道,迎来了爆点——AI算姻缘。

2024年,通灵类服务在全球创收达23亿美元(IBIS World数据)。今年,AI“正缘画像”成为年轻人新宠:

一串出生信息,配上一张AI画出的“灵魂伴侣”脸,成了新的情绪出口。这类产品主打的是神秘和疗愈,比“左滑右滑”的社交软件更有仪式感。

其中两款产品最为突出:Starla和Astra。

Starla今年3月上线,仅6月峰值日下载就达11万,登上美国App Store总榜第7,收入累计218万美元(白鲸出海数据)。Astra则于去年上线,今年6月起势,日下载破10万,月收入稳定在30万美元。

它们的核心玩法很简单:GPT对话+AI生图+星盘算法,用“灵魂伴侣长相”的视觉钩子切中情绪需求。

它们不像传统星座App那样单向推送内容,而是用“聊天式命理师”包装出一整套玄学叙事。

用户只需输入信息,AI就能结合出生星盘、荣格心理、自省练习等,即时“看透”你的情感状态,并画出“正缘画像”。这种方式大大压缩了用户的冷启动流程,让人一进App就能得到“被回应”的爽感。

Starla主打语音优先,聊天偏心理疗愈

基于AI生成推出“无所不答”的命理师,提供语音接口。其他基础功能有结合占星学理论、荣格原型心理学、CBT自省心理学的痕迹,功能重视解析自我意识、情绪内省等。

Astra深植占星理论,场景化话题引导

其深化了自然聊天的风格,例如会主动提问“我看到土星在你的第十宫——这是反思你雄心壮志的好时机。你面临一个重大决定吗?”对过境、上升星座等占星理论能灵活运用,特色功能有解梦、伴侣星盘测试。

技术上,这些产品不过是大模型+NLP分解+图像生成的组合,但在叙事和包装上,它们比多数AI聊天工具更懂用户焦虑:

人们未必真的想找对象,而是想找一个解释。AI给不了爱,但可以制造确定感、神秘感和被理解的幻觉——这三种幻觉,恰好击中了当代年轻人情绪消费的核心。

“正缘画像”背后的爆款公式

Starla和Astra爆火,并不是因为技术有多先进,而是它们精准拿捏住了Z世代的情绪消费心理:

用AI画出“灵魂伴侣”的样子,本身就是一种新型社交货币。

在TikTok上,Starla话题已有超3.4万条内容,“你的Soulmate长这样”已成为年轻女孩的热门话题。用户晒出伴侣画像,评论区里热议“像谁”“准不准”,引发围观效应。

▲来自TikTok用户@patricia.braham

其底层逻辑是“个性化+视觉吸引+轻玄学叙事”:让AI说几句温柔话,再生成一张模糊浪漫的“他”,就足以激发分享冲动。至于准不准?没人在乎,甚至调侃AI算命不准的视频带来了更多裂变流量。

但这类聊天式AI也不是没有问题:语言容易重复、忘记用户信息、体验同质化,甚至被用户投诉“胡说八道”。

即便如此,Starla和Astra在应用商店的评分仍保持在4.7~4.9的高分区间。有人直言:“她算错了我的星座,但我喜欢她说话的方式。”

究其原因,用户根本不在乎预测的准确性,而是在意情绪价值、陪伴感与仪式体验。

Starla/Astra非常聪明,它们并不“卖星座”,而是将占星术包装成一种“心灵游戏”——带点神秘、带点暧昧,还能当做内容晒出去。

配合治愈语音、温柔话术和精美的UI画面,这类产品以极低的技术门槛,构建出高感知价值+高复购概率的产品模型。

▲应用商店中有很多与Starla/Astra从Logo风格到核心功能相同的软件

而这套模式,不止在Soulmate赛道奏效。写到这儿,乌鸦君想起了另一款AI算命产品「死亡时钟」(Death Clock)。

「死亡时钟」通过29个问题来计算“你还能活多久”,并生成可分享的"死亡日卡片"。在其团队发布的200+个视频中,60%是相同的内容模版,仍然收获22万赞。(12万美国人,疯抢“AI死亡通知书”

这种产品的爆款公式正在趋于标准化:

焦虑变现+模版裂变+社交货币+低技术高感知+争议带增长。

在商业上,这些产品同样更懂“怎么赚钱”。

无论是Astra还是Starla,都围绕生成“灵魂伴侣”画像,卡99%进度诱导订阅。订阅后解锁“追踪Soulmate动向”功能增强留存,制造持续期待感。

其中,Astra提供7天免费试用,利用即时好奇心驱动转化,后续套餐为周费6.99 美元/月费22~30美元/年费33.99美元/终生109.99美元,但保留了数以万计的付费用户。

总结

Starla 和Astra的成功是“想象力的胜利”。在一个孤独社会,“虚幻希望产品化”的效率,远高于解决实际问题。哪怕只是GPT配合星盘和生图,也能造出一个带有浪漫感和自我投射的产品。

这类AI应用也正在定义一种新消费:为幻想付费,为情绪订阅。谁能把“不真实”的感受做得最动人,谁就能抓住用户的心和钱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乌鸦智能说”,作者:朗朗,36氪经授权发布。

+1
3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巨头布局“自制”赛道,背后藏着哪些生意?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