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玩家稚晖君,抢了宇树王兴兴的风头

源媒汇·2025年07月14日 19:05
人形赛道暗战再起。

在资本推动下,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热度还在高涨。

7月14日,上纬新材再度上演开盘涨停,这已是其复牌后斩获的四连板。连涨背后,与一起“反向收购”有直接关系。

数日前,上纬新材发布公告称,智元机器人旗下持股平台将斥资约21亿元,通过“协议转让+要约收购”的方式,收购公司66.99%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智元机器人实控人邓泰华将成为上纬新材的实控人。

图片来源:上纬新材公告

根据公告,本次收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协议转让,智元恒岳拟以7.78元/股的价格,受让上纬新材控股股东SWANCOR萨摩亚持有的1.01亿股,占总股本的24.99%;致远新创合伙拟以相同价格,受让SWANCOR萨摩亚及金风投控持有的2016.82万股,占总股本的5%。上述股份转让总价款为9.41亿元,完成后智元系将持有上纬新材29.99%的股份。

第二部分为要约收购,以上述股份转让为前提,智元恒岳拟以7.78元/股的价格,要约收购1.49亿股,占总股本的37%,最高收购价款为11.61亿元。其中,SWANCOR萨摩亚将以其所持1.35亿股(占比33.63%)申报预受要约。要约收购完成后,智元系将至少持有上纬新材63.62%的股份 ,至多持有66.99%的股份。

这一消息迅即点燃了市场热情,上纬新材复牌首日,股价“20cm”涨停。

此次交易,不仅创造了科创板首家具身智能企业收购案例,更引发市场对智元机器人是否要“借壳上市”的猜测。毕竟,此前外界普遍认为,王兴兴的宇树科技可能成为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那么,智元机器人这步棋,究竟有何深意?

01 天才创业

故事,要从智元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彭志辉,也就是科技圈大名鼎鼎的“稚晖君”说起。

彭志辉1993年出生于江西吉安,父母是普通工薪阶层。大学期间,彭志辉就展现出非凡的科技天赋,从校级到国际级竞赛奖项拿了近40个。从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毕业后,彭志辉又读了该校信通学院的研究生 。快读研究生时,他开始涉足机器人领域,并拿到500多万元天使轮投资。其设计的双足机器人,还斩获世界机器人大会技术创新奖。

毕业后,彭志辉先是在OPPO研究院AI实验室担任算法工程师,2020年通过“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加盟华为,从事昇腾AI芯片和AI算法相关研究工作,年薪百万。在华为期间,彭志辉发明的迷你小电脑、自动驾驶自行车等作品在网络上走红,被网友称为“野生钢铁侠”。

2022年12月,彭志辉离开华为,开启创业之路。次年2月,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智元”)诞生。

从创业之初开始,智元就吸引了大量关注。天眼查显示,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智元已完成9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比亚迪、奇绩创坛、蓝驰以及京东科技等。

彭志辉也很争气,创业当年就发布了远征A1智能机器人,带领智元正式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此后,又相继发布了多款机器人产品和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启元大模型,迅速成为业内的后起之秀。

就在智元不断攻城略地之际,2025年3月底的一次工商变更引发外界关注。

天眼查显示,2025年3月20日,智元机器人发生工商变更,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8045.82万元,法定代表人由舒远春变更为邓泰华。邓泰华曾是华为公司副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如今担任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

此前,智元已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不少成果,但在商业化落地和市场推广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邓泰华的资本运作,无疑让外界看到智元在应用场景和商业化等方面的更多可能性。

而此番智元反向收购上纬新材一事,便是邓泰华的手笔。

为了完成这起对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收购,智元巧妙设计了“三步走”方案:先以9.41亿元协议受让上纬新材29.99%股份,再获取原控股股东表决权放弃承诺,最后以11.6亿元发起37%股权要约收购。

图片来源:上纬新材公告

这一系列操作,精准规避了30%的强制全面要约收购红线,也避开了借壳上市的审核雷区。可见,在邓泰华的操盘下,智元团队展现出不亚于技术研发的资本运作能力。

02 “借壳”疑云

智元收购上纬新材的消息传出后,市场第一反应是智元要借壳上市。

“感觉智元机器人是想要借壳上市的吧。”有投资人对源媒汇表示。毕竟,直接IPO周期长且不确定性高,而借壳上市可以绕过漫长审核期,快速登陆资本市场。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持不同观点并表示“看不懂”。“借壳上市,图啥呢?为了融资,他们现在融资情况那么良好,收购还另外多花了那么一大笔钱。”从事机器人行业多年的三刃对源媒汇说道。

针对市场疑虑,智元方面紧急回应称,本次收购为通过“协议转让+主动邀约”方式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不构成重组上市,不是“借壳上市” 。

那么,智元此举究竟目的何在?

从产业协同角度看,公开资料显示,上纬新材主营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智元则致力于打造通用具身机器人产品和应用生态。仅从业务层面来看,二者的关联性并不高。

不过,据市场分析,上纬新材专注的高性能复合材料,恰是机器人本体结构件、轻量化部件、高强度外壳等关键组件所需。从这个角度来看,智元或是通过资本手段,向产业链上游做延伸,从而实现垂直整合策略。

换言之,收购上纬新材,未来或有助于推动双方在智能制造、材料创新等领域的协同发展。

从资本运作角度看,虽然智元否认借壳上市,但此次收购无疑为其未来资本布局打开更多想象空间。通过控股上市公司,智元可以获得更便捷的融资渠道;而且,拥有上市公司身份,更有利于吸引投资者。

此外,据投资界报道,经多位智元投资方确认,公司赴港上市目标不变。

也就是说,智元的资本野心或并不只局限于国内——收购上纬新材为智元提供境内资本平台,便于人民币融资和产业链整合;而港股IPO则面向国际资本,助力全球化布局。这种“双轨”策略,在科技企业资本运作中并不罕见。

譬如,A股机器人上市公司埃斯顿、石头科技等,也纷纷向港股递表。源媒汇注意到,2025年以来赴港IPO的机器人企业并不少,譬如刚在港股上市的全球仓储机器人龙头极智嘉,以及正在排队IPO的斯坦德机器人、仙工智能、凯乐士、翼菲智能、卧安机器人、乐动机器人等。

不过,对于赴港上市一说,智元回复媒体称消息不属实,公司暂无明确赴港IPO计划。针对收购上纬新材及上市一事,源媒汇也向智元方面致函询问,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03 意外“截和”

当智元以21亿元“抢走”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名头时,市场不乏叹息之声。

一边感慨宇树科技“被截和”,一边又认为智元“心太急”。

在人形机器人赛道,智元和宇树科技一直被视为有力竞争者。

此前,宇树科技被认为最有可能成为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2025年5月,宇树将公司名称变更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外界解读为上市前奏。

据综合报道,宇树科技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递交IPO申请,上市地点大概率先选择A股,后续择机再登陆港股。

宇树科技在机器人领域技术积累深厚,其产品以高性能、高性价比著称,在科研教育、商业服务等领域有一定市场份额。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年宇树的机器狗年销量高达2.37万台,约占全球市场69.75%的份额。在人形机器人领域,2024年宇树实现交付量突破1500台。

在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曾表示,公司年度营收已超10亿元。而更早之前,宇树早期投资人透露,2020年以来,宇树的财务报表每年都保持着盈利状态。这也让宇树成为业内少数能够实现盈利的机器人企业。

与之相比,作为机器人领域后起之秀的智元,显然要逊色不少。2025年1月6日,智元发布消息称,其量产的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下线。其中,双足人形机器人731套、轮式通用机器人269套。

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公众号

完成对上纬新材的收购后,外界认为,智元将会进一步加快产能扩张节奏,预计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将迎来交付量的爆发式增长。

可即便如此,在商业化层面,智元仍未能向市场完全证明自己,这也是人形赛道眼下普遍面临的一大困境。

总的来说,智元收购上纬新材一事,不仅为其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整个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增添了一些变数。

如今,人形机器人成本高、技术有待完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需时日。而智元与宇树科技之间的竞争,谁能率先突破技术瓶颈,找到规模化落地的商业模式,实现量产盈利,谁就能在这场竞赛中真正胜出。

在资本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国内人形赛道新一轮的竞赛号角已然吹响。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源媒汇”,作者:谢春生,36氪经授权发布。

+1
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八马茶业三闯IPO失败,代工加盟问题拖累港股申请。

9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