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最先跑出的“杀手级产品”或许是陪伴机器人

具身研习社·2025年07月09日 16:30
陪伴机器人“笑而不语”,只是一味地让主人掏钱

陪伴机器人的护城河,或许深筑于一个更微妙却也更关键的维度“懂”。它需要懂得用户表层需求之下,那些幽微奇诡的情感暗涌;更懂得用户手中紧握的那根隐形的价格准绳,以极具亲和力的定价策略“撬开”消费者的心扉与钱包。

具身智能领域“杀手级产品”的王冠,似乎正悄然向“陪伴机器人”的头顶倾斜。

底层逻辑清晰而硬核,“有很多人愿意买单”。需求侧信号鲜明,强用户心智驱动下渗透率稳步攀升。究其内核,具身智能或为“形”,而真正的灵魂在于“情绪价值”。这正是当下最汹涌的商业风口,泡泡玛特的狂热现象便是一面鲜明的镜子。珞博智能旗下颇具“潮玩”基因的Fuzozo,以AI养成系新宠的定位,在京东618预售中创下“10分钟破千单”的战绩,再次印证了这股情绪浪潮的澎湃动力。

供给侧亦非等闲,各路英豪齐聚赛道:前追觅高管郭人杰、师承李泽湘并前后任职于大疆、擎天柱的杨硕等产业老兵躬身入局;更有米哈游、泡泡玛特等跨界巨头驶入这片蓝海,志在争夺“领航者”的舵轮。

资本早已闻风而动,曾公开表态“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的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在与珞博智能创始人孙兆治短短十分钟的交谈后,旋即拍板押注陪伴机器人领域。朱啸虎直言:「用AI创造‘情绪价值’,是当下大模型应用版图中一条颇为靠谱的路径。」

需求旺盛,供给加码,资本云集。陪伴机器人赛道一时风起云涌,颇有几分2024年人形机器人爆发前夜的“风雨欲来”之势。然而,一个关键角色仍缺席:它在等待属于它的“宇树科技时刻”。

一方面,行业尚处“婴儿学步”期。 多数玩家仍埋头研发或闭门内测,大规模出货的闸门尚未开启。更为关键的是,“何为优秀的陪伴机器人?”尚无行业共识与评判标尺。亟需一个标杆式的“宇树科技”来树旗立范,厘定优秀产品的核心要素,从而牵引行业走向良性竞合。

另一方面,它渴求一次“破圈”的流量盛宴。 陪伴机器人亟待复制宇树科技春晚舞台的“高光神话”,亟需一个被大众聚焦的窗口,实现从圈层爆款到全民“顶流”的华丽蜕变。

然而,与宇树科技倚重技术高壁垒不同,陪伴机器人的护城河,或许深筑于一个更微妙却也更关键的维度“懂”。它需要懂得用户表层需求之下,那些幽微奇诡的情感暗涌;更懂得用户手中紧握的那根隐形的价格准绳,以极具亲和力的定价策略“撬开”消费者的心扉与钱包;最终,凭借持续输出的情感价值,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穿越消费电子的速朽周期。

可见,陪伴机器人若想真正摘取“杀手级应用”的桂冠,其征途不仅在于技术之“能”,更在于共情之“懂”。这场关于“懂”的商业故事,将是其价值兑现最深刻的注脚。

年轻女性是核心群体

情绪是最好的「附加值」

当工具理性成为现代社会的信仰标尺,“情绪”常被置于效率的对立面。然而,商业洞察正揭示一个反逻辑的真相:情绪价值已成为产品最隐秘的溢价空间。你看,Lovot已经满屋子乱跑,Fuzozo已经把玩在掌心,一种看似无用的小尺寸「弱机器人」正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潜入每个家庭。

图片来源:珞博智能

这些产品的背后是一批颇有独到见解的创业者,忙着让“电子宠物”这一古老产品复兴:

前大疆技术总监、Optimus工程师杨硕挥别巨头,他表示想「在更小的尺寸下定义能够进入人们生活的机器人产品」,也希望能给儿子一款「能天天陪伴你的机器人」。

追觅高管郭人杰创立乐享科技,坚信“机器人终将消费品化”,以陪伴形态切入生活场景,逐步叠加功能,最终抵达“家庭新成员”的终极愿景;

车界老炮孙兆治执掌珞博智能,刻意稀释“具身智能浓度”,将AI情感陪伴嫁接潮玩基因,锚定年轻女性市场。新晋COO龚诚携AI情感软件经验加盟,正探索软硬交融新可能;

萌友智能何嘉斌用Ropet交出答卷:即便在极客云集的Kickstarter,女性用户仍豪占60%订单,27-35岁都市女性成为核心拥趸。

图片来源:萌友智能

上述的创业路径直指两大消费群体:年轻女性、少儿。珞博智能的产品定位就精准卡在Z世代女性,在其看来,这类人群比儿童更需要情绪价值,且购买力更充沛。

针对少儿人群,业内主打的是低龄启蒙与娱乐伴学,如智能手表、智能绘版、学习机等各类产品。但一个显性的问题就如手滑科技王格非在硬氪中所说,“大厂如科大讯飞、学而思专注教育属性,但缺乏情感化设计;广东供应链厂商靠低价铺量,产品同质化严重。真正的差异化在于绑定IP做情感陪伴,而非扎堆教育红海。”

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购买上述儿童类产品的主力,同样是这一波Z世代年轻父母。

至此,陪伴机器人未来图景已然清晰:所有路径终将汇入“陪伴”之河,情感才是终极航道,“人味”是这条航道的灯塔。

“人味”包含了“生命的养成”“共情能力”。例如Fuzozo的养成玩法,它能够通过日常交互积累好感度,进而逐步释放“地球语”“写日记”等功能。同时它的AI长期记忆能力,能够了解到你的一些小喜好,甚至能够记住你的偶尔吐槽,在某个不经意间recall出这些内容,触碰到你的内心。

如首形科技创始人胡宇航认为的那样,不管小尺寸还是未来做全尺寸人形,人形机器人更适合做情绪化产品,至少未来5年内它不是一个生产力的产品。情感这条线,最终会是人类执着于机器人或者说人形机器人的一个本质关怀,它或许暗藏着“上帝造物情节”与对物的情感投射。因为所有关于机器人的叙事,最终都指向了诞生情感这一终章。

野蛮生长期赛道在等「宇树科技」

“情绪价值”是陪伴机器人唯一的共识,此外业内再无共识,甚至没有统一的title。

“陪伴机器人、消费级机器人、家庭机器人...”当前我们在谈及这些机器人项目时,很难用一个词去定义。

有的可以被称为“毛绒玩具”,像珞博、Yukai分别推出的Fuzozo、Mirumi,功能简单,价格相对偏低,重视对用户的情感疗愈;也有像灵童推出的NIA小尺寸人形桌面机器人,它们更像是“手办”与“机器人”的结合,把移动能力与操作能力也适度囊括在产品功能中。

图片来源:Yukai Engineering

或许我们也不该急于找一个词来定义,任何限定都是对这类机器人想象的桎梏。不同的产品初衷伴生出不同的产品路线,没有人能够定义这款产品长什么样。

在这个野蛮生长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是,市场规模足够大,当前智能陪伴产品有着充足的市场,据Grand View Research《AI Companion Market Size, Share & Trends Report, 2030》显示,该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281.9亿美元跃升至2030年的1407.5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0.8%。而这一市场最直观经验的是华强北、义乌卖向亚马逊平台的AI套壳玩具和日本风靡的NICOBO、Lovot陪伴机器人案例。

一片蓝海中,先发优势明显,在行业混沌的早期,能够较早进入大众认知、跑出成绩单的陪伴机器人或许能够获得定义权。

当然,机遇和挑战是伴生的。由于没有标准,多数厂商的尝试或许未能触及真正的用户痒点,沦为机器人历史的一部分。

最大的挑战是摸不准用户需求,情感陪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前期调研。抓错了需求就错失先机。

图片来源:灵童机器人

例如珞博智能最初也花了较大成本去做具有6个自由度的桌面机器人,但当孙兆治更近距离的接近用户后发现,「用户对全身可以动这件事有那么点兴趣,但它的成本很高,只有少部分人会为这个付费」。因此最终的Fuzozo砍去了手臂和身体,保留了最本质的需求。

可见,难点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和需求的匹配度。匹配不上再前沿的技术也存在转化的GAP,难以跑通商业化。

同时,另一方面的挑战在于,留给产品的探索期时间越来越紧张,预计1-2年迎来密集发布期。就如维他动力CEO余轶楠所说,行业中的原理性技术正过渡到工程性技术,产品加速落地,而一旦有产品被市场接受,将会是一场激战的开始。

届时不论是字节的“显眼包”还是小米智能家居硬件,亦或是宇树等头部厂商的消费级四足狗均有下场的条件,同质化竞争势必加剧。

机遇和挑战共同指向了同一个诉求,在等一家「宇树科技」的出现。

标杆效应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正如宇树科技走上春晚的短短几分钟,瞬间折叠了千万家庭对机器人认知的十年距离。陪伴机器人赛道等待的从不是又一个爆款,而是那个能让人恍然顿悟「原来陪伴科技该长这样」的启蒙瞬间。当这个瞬间来临,才是产业良性发展之日。

此外,陪伴机器人赛道的初创企业正在“边缘创新”,目前能看到的产品路径几乎都有过往产品的影子,颠覆性创新还远未来临,行业在期待也在观望一个“宇树科技”,重现当年敢于押注电机驱动的故事。

杀手级产品的「杀手锏」是什么?

当情绪成为内核之际,这款杀手级产品的突围之道已经显影于三重关键坐标:

消费级定价。

陪伴机器人看向的是家庭和个人消费场景,消费级定价是其能够走量进入市场的关键一步。当前陪伴机器人的定价从Fuzozo的399到Lovot的几万元不等。不同产品需要在成本压力与精准定位下,给出消费者能“够得着”的诚意价格。

在这方面,小米AI眼镜或许是做智能硬件的一个范例。在保证产品完成度和竞争力的基础上,首款试水眼镜的售价比对标竞品低20%-30%,据XR Vision消息,小米AI眼镜开售3天或已售近5万副,创下中国AI眼镜最快销售纪录。

既然选择了To C市场,消费者有能力支付才是真理。

情感向智能。

如前文所说,陪伴机器人行业普遍把“智能浓度”下调,同时上调了情感向的智能基准。换句话说,陪伴机器人可以放弃一些移动、操作等生产力方向的能力,但必须要有胡宇航所说的“类人共情能力”。

回到陪伴机器人最本质的底层逻辑——情绪价值,当前最能表现出其共情能力的产品卖点在于“主动交互”及“养成系统”上。

例如Lovot会凭借360度半球摄像头主动寻找主人,缠着求“贴贴”。如果主人长时间没有互动,它可能会发出一些声音或做出一些动作来吸引主人的注意,如轻轻摇晃身体、发出咕咕声等。

主动交互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满足产品对用户生活的无缝嵌入,而非在用户想到这一产品时才能会去找到它。

图片来源:GROOVE X

情感向智能绕不开的一种玩法是“养成”。目前行业内将这种“养成”玩法细分为:性格养成和长期记忆两大板块。不少陪伴机器人公司都推出了自研的多模态情感模型和仿生记忆系统。有的企业称这种技术壁垒为“情感引擎”,有的表述为“AI灵魂人格”。

每一只“电子宠物”都将拥有专属它的性格和行为特点,据了解Fuzozo用五行(金木水火土)设计颜色,也设定不同的基础性格。同时,在这些性格基础上,还叠加了MBTI更为细致的人格可能。哪怕是同样“属性”芙崽也能够培养出不同的性格。因此,消费者能够与它在彼此陪伴中形成情感羁绊。

换句话说,这一玩法的好处在于机器人有一个较长的生命周期,可以培养用户与产品的黏性。

而企业要想在陪伴产品中脱颖而出,如何将这种情感向智能技术门槛拉高是最现实的问题。比如同样是长期记忆,这一能力在大语言模型能力迁移中并不难。但如何能够让陪伴机器人懂得记住什么、什么时候recall,包括进而延伸为专注于记住主人的信息,对一位主人忠诚等。这些情感向的智能将会是珍贵的差异化的竞争力。

生态扩张力。

陪伴机器人是一种「弱机器人」,它的「无用」特性在工效社会时常有种「真无用」的错觉。为避免这种错觉成为用户普遍觉识,陪伴机器人应该发挥社交货币价值或多维度嵌入其他消费品生态。

首先,社交货币对应的是用户粘性以及圈层效应,一旦产品在陪伴基础上升维至社交货币,将打开私域流量,源源不断带来用户裂变。此外,还能将产品从“一锤子买卖”变成“订阅付费”,凭借用户粘性开发社交玩法,拉高商业想象空间。

从融合视角来看,已有一些厂商看中陪伴机器人在家庭中承担智能中枢的角色潜力。在情感陪伴过程中,以一种智能管家的身份嵌入智能家居生态。再者像上文所说的Mirumi,它并非以单品的形态出现,它出现的宣发场景始终伴随着包包这一穿搭单品,这使得它可以与其他挂件竞争,进入配饰生态。

所以往复杂的说,陪伴机器人在机器人行业的生态位是较低的,产品本身向复杂维度的扩展性应该极强,否则其产品的议价能力和溢价收益都会不足。在万亿计的机器人市场,生态扩张力,是其瓜分这盘大蛋糕的必要之举。

所有关于机器人作品的叙事,都落脚在了机器人觉醒——拥有智能和情感。但最终都是爱穿透了一切故事。在机器人的消费市场也是一样,情绪价值或是撬开消费者口袋的钥匙。

而未来陪伴机器人的竞争,不再是单一功能的比拼,而是对“情绪价值”深度与广度的综合较量。谁能将冰冷的算法化为有温度的情绪理解,将这种情感智能封装进可负担的日常消费,并构建起相互绞合的生态网络,谁就能率先叩开亿万家庭的心扉,诞生出2C端的爆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具身研习社”,作者:彭堃方,编辑:吕鑫燚,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乡村振兴与情绪消费下的一阵风?

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