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的商业叙事远比技术精彩
2025年过半,AI Agent(智能体)正在大跃进。
今年来,基本上每个月甚至每天,都有不同行业或企业推出新的智能体产品。
最近有两个事情值得关注,一是百度文心智能体平台与小米应用商店达成深度合作,上线“AI智能体专区”,实现智能体与应用市场首次打通;另一个是荣耀最新发布的众多AI终端新品,全部搭载荣耀YOYO智能体,而合作方是阿里。这也意味着,AI智能体已经逐渐步入入口和生态的全面争夺。
事实上,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跃迁与算力资源的增强,智能体在海内外市场迎来爆发式发展浪潮。微软、谷歌、Zoom、百度、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加码布局,推动智能体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前线,覆盖内容创作、客服、手机助手、办公自动化、软件开发、教育培训、金融咨询、工业制造等多个垂直领域。
AI智能体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自主感知、规划和反思,完成复杂任务,从被动工具转变为主动执行者,而在形态上,可以是软件、硬件或一个系统,具备自主性、适应性和交互能力。
那么,科技大厂对AI智能体是如何布局的?目前的市场发展现状如何?其中又有哪些难点?AI智能体的出现和持续渗透,对商业生态会有什么冲击和变革?
从开发平台到超级应用,大厂争抢智能体入口
AI智能体,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大厂押注的重点。
一方面,多家云厂商推出了面向企业的智能体开发平台,如阿里的AgentScope、字节跳动的扣子、百度的千帆AppBuilder以及腾讯元器等,以构建新的AI生态;另一方面,这些大厂也在开发智能体的超级应用,并且将智能体融入各自的业务体系中,实现功能体验的升级以及对外赋能,争抢新一轮应用入口。
比如百度,去年以来多次公布AI的进展,而智能体是反复提到的关键词。李彦宏此前就表示,智能体是他最看好的AI原生应用发展方向,相当于PC时代的网站和自媒体时代的账号,未来将会有数以百万量级的智能体出现,形成庞大的智能体生态。
目前,百度已将智能体应用到移动生态的各个场景,包括百度新搜索、百度文库、百度电商、文小言等产品。其中,以文心智能体为代表,已经吸引了15万家企业和80万名开发者参与。今年4月,百度还发布了多智能体协作App“心响”,其定位于一站式解决用户复杂问题的“通用超级智能体”,目前在安卓端与iOS都可使用。
阿里今年也将AI智能体重点放在了To C领域,基于通义千问大模型,包括高德、飞猪、夸克等多个互联网平台业务都推出了智能体,形成覆盖多个生活服务场景的垂直Agent矩阵,拥有API、MCP、Agent等多种对外服务接口。
腾讯的智能体开发平台在多个行业落地的同时,马化腾还在今年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提到,可以围绕微信生态打造一个差异化的智能体AI,它与微信生态系统的独特组成部分相连接,包括社交图谱、通信和社区能力、内容生态系统(如公众号和视频号),以及微信内数百万个小程序。
国外方面,谷歌在今年举行的年度I/O开发者大会上,重磅推出了AI智能体、Gemini 2.5 Pro深度思考模型,Veo 3视频模型首次实现音画同步,搜索业务全面接入AI。其中在AI智能体方面,谷歌正在将智能代理能力整合到全线产品中,包括Chrome浏览器、搜索引擎和Gemini应用等。Open AI也陆续发布了Operator、云端AI编程等智能体。
可以说,AI智能体已经有一定的入口形态。第一类是像OpenAI的GPT,包括智谱的AutoGLM这样的原生大模型作为入口,来做一些执行和操作。第二类是互联网大厂已有的super APP,比如微信、支付宝的嵌入式入口,以及更多垂类智能体。还有一个新的入口就是操作系统和智能终端的结合,比如AI手机、智能耳机或者智能眼镜等硬件体系。
东吴证券的研报指出,AI智能体通过“决策(LLM)+记忆+规划+工具”构建智能闭环,正逐步重塑终端交互中枢,成为新一代超级入口核心。其发展沿着“数字助理型”与“具身/社会型”两条技术路径演化,并加速落地于PC、手机与可穿戴设备等多元终端。各大厂商围绕端侧部署与云端协同展开技术布局,推动智能体从功能演示走向系统集成。手机、PC等终端正采用“端优先”策略强化本地推理能力,而可穿戴设备则通过“端-近端-云”架构解决算力瓶颈,构建多模态数据驱动的个性化体验闭环。
根据Gartner测算,2024年仅约1%的企业软件内置AI智能体功能,但到2028年,这一比例有望飙升至33%,届时约15%的日常业务决策将可由AI自动完成。高盛预测,到2030年,AI智能体将创造约7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其中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效率提升。
对于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近期也表示,在6G应用中,智能体有着广泛的前景,例如,在人与机器人的互动场景中,智能体可赋能机器人,使其成为具身智能的代表。并且,未来真正发挥作用的将是多个智能体之间的群智协作,全息通信、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沉浸式交互应用更依赖智能体协作来实现。
安全合规下智能体的发展难点
智能体的爆发和走量,不仅解决了人工智能在落地应用方面的难题,也有效突破了大模型“有脑无手”的瓶颈,真正能够走入现实生活,实现更广泛的互动和功能扩展。
但客观来看,多数智能体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局限在为大语言模型添加基础的规划能力和工具调用(或者说函数调用)功能,使其能够将复杂任务分解为较小的、可执行的步骤。智能体可以实现数据分析、趋势预测和一定程度的工作流程自动化,在简单场景中可以选择正确的工具完成任务,但面对更复杂、更个性化的场景,技术成熟度仍显不足,尤其是缺乏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突破,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安全合规下的幻觉累加和数据泄露问题。AIAgent往往基于大语言模型(LLM)构建,而大模型存在“幻觉”问题,即生成内容时缺乏事实依据,可能输出不真实或错误的信息。在智能体链式调用中,若某一环节产生错误,其结果会被后续步骤继续引用,导致错误在任务链条中被不断放大,造成“幻觉累加”。这对依赖高度准确性的场景(如金融报告生成、合同审核、医学问诊等)构成严重挑战。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最近发布的《智能体体检报告》中调查显示,有67.4%的业内受访者认为智能体的安全合规问题“非常重要”,其中的AI幻觉与错误决策、数据泄露、有害内容输出是行业最普遍关心的三个安全合规问题。
二是如何解决智能体的工具调用与场景适应能力。当前智能体虽具备调用外部工具(API、插件、数据库等)的能力,但在多个工具的组合调度、异常处理、上下文状态保持等方面缺乏“智能”。智能体缺乏“执行记忆”,在面对状态变化或非预期中断时难以自我恢复,也难以应对“动态交互”场景,这大大限制了其在流程复杂的企业级应用中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另外,尽管预训练大模型具备强大的语言生成能力,但智能体在陌生任务上的泛化能力仍有限。当前大多数Agent仍属于“精调+特定场景设定”下的窄域应用,难以跨任务、跨领域灵活迁移。尤其在面对非结构化问题、模糊需求和多目标优化时,与业务流程深度融合难度大,且存在可解释性问题,导致在关键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智能体仍需依赖大量人工干预和工程支持。
三是大规模使用下,如何实现智能体的技术生态与协作标准化问题。AI智能体要扩大市场渗透,就需要进行规模化落地以及提升跨场景协同能力,但这其中,技术生态与协作标准化问题将会是关键。但当前协议标准“多强混战”,比如模型上下文协议(MCP)、智能体通信协议(ACP)、智能体到智能体协议(A2A)、智能体网络协议(ANP)等,不同的智能体通常由不同的架构、协议和技术栈构建,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导致系统之间难以直接交互,协同效率未能有效提升。
今年4月,谷歌宣布开源首个标准智能体交互协议A2A,允许不同框架、供应商开发的智能体实现无缝通信与协作,希望借此打破企业间智能体的交互壁垒,实现跨平台、多模态的协作。6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智能体技术和应用研究报告(2025年)》也提到,随着多智能体系统正逐步成为构建智能生态的重要支撑形态,以MCP、 A2A等为代表的大模型和智能体通信协议,为信息孤岛和通信兼容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降低了智能体系统集成复杂性,进一步拓宽了智能体能力边界。
AI智能体引发的商业生态变革
科技大厂们竞逐智能体,无疑是看重其背后的商业价值。
亚马逊云科技CEO Matt Garman此前指出,Al智能体有机会成为亚马逊云科技下一个数十亿美元规模的业务。而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全球AI智能体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76.3亿美元飙升至2030年的503.1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45.8%,远超AI整体市场35.9%的增速。
但对企业来说,除了预期的业务营收和新的技术叙事外,智能体在商业生态上引发的系列变革也更应值得关注。
其一是商业生态所带来的迭代,会冲击中心化的平台型结构。正如App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入口,国内的人口红利催生出微信、淘宝、支付宝、滴滴、携程等超级App,每个垂直行业的头部App,其核心价值已从单一功能工具演变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平台”,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的关键枢纽。那么在AI时代,智能体有望率先成为其中的重要入口。
众所周知,智能体的核心在于自主性和规划能力,在逻辑推理、工具调用和执行任务等能力方面会变得更加主动和智能,并且能够根据用户的行为、偏好和上下文来预测需求,更高效主动提供相关的信息或服务,而且可以进行实现跨应用、跨平台无缝对接,无需经过不断的切换和跳转。比如,当AI手机发展成熟之后,现有的App可能会发展为“一个一个的服务”,智能助手作为用户的“AI代理”,在接到语音指令后,将会进行决策,并对各种应用的服务能力进行自动筛查、执行。
这种使用行为的变化,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当超级智能体诞生后,我们的手机是否还需要装载那么多App;二是那些大的头部App可能出于某些原因独自发展智能体,但是一些腰部App,通过接入超级智能体能够带来更多商业的机会。当然,智能体要实现各种服务的连接,确实也取决于各软件之间的互联互通,这其中就涉及到不同软件的调用授权,这也会是未来最大的难点。
其二是商业模式和营收结构的变化。广告和电商是互联网行业两大最主流的商业变现模式,对淘天、京东和拼多多等这样电商平台来说,来自客户管理服务这样的广告费用,也是其重要收入来源。但是,如果用户将信息获取、购物任务等交给AI智能体,这一主流商业模式可能会失效。
因为对AI来说,其检索与筛选能力远超人类,商品位于搜索结果第一页还是最后一页,对它来说差异不大。届时,商家再也无需为醒目位置支付溢价,拍卖式广告位的价值将大幅缩水。同样,千人千面“可能感兴趣”的推荐算法,也会遇到同样的挑战。像智能体可作为个人助手,用户只需提出需求,它便能跨App、跨平台快速检索并整合所需内容。由此,信息获取逻辑将从“你推给我看”转向“AI找给我看”。用户不再被局限在单一App的“信息茧房”,而依赖推荐算法攫取注意力并进行商业化“收割”的模式,也可能走向终结。
与此同时,随着端侧AI引入,订阅变现这种商业模式也会趁势兴起,这会让一些终端厂商,从一次性销售走向“硬件+服务”并重,带动云推理、模型部署等产业链环节需求增长,具备高订阅贡献与留存率的厂商有望获得互联网估值溢价。
AI智能体对一些公司来说,会是一把双刃剑,有的需要“革自己的命”,走出现有的舒适区,比如AI对搜索、广告的颠覆,有的会对业务实现重构升级,比如电商、金融等行业,但商业世界本身也是复杂多变的,唯有应对变化才能抓住机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商业新研社”,作者:商靖,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