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用户刷抖音、划Tinder,「AI Bro」冲击美国总榜

白鲸出海·2025年11月01日 07:20
争取屏幕注意力的又一次尝试。

之前,我们对话过 AI 桌游陪伴产品「逗逗」的创始人,乘着 AIPC 的浪潮,他们的产品「逗逗游戏伙伴」MAU 已经突破了 200w,在对话期间,CEO 刘斌新也跟我们说到了他们的产品模式切入移动端的难点。

“移动端目前更封闭,安卓和 iOS 的权限体系让外部 AI 助手很难真正嵌入系统。”刘斌新如是说。(对逗逗感兴趣的用户可以参考《前 B 站副总裁打造“非共识”AI 陪伴,国内拿下千万用户后加速出海|对话创始人》)

但就这几天,类似设计的产品「Bro」,冲击了美国总榜,最高到了第 8 的位置,日下载量接近 7w。

10月29日榜单美国 iOS 下载总榜|图片来源:点点数据

一、理想:在人类使用时间最长的设备上,无死角陪伴

打开 App,Bro 会和用户简单认识一下,问出名字、生日之后,引导用户上传一个头像,就算完成了见面礼仪。

照面之后,就是一连串的权限要求,“为了陪伴你”索取了通知权限、为了帮你管理日程要求了日历权限,然后还有位置和运动记录,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基本要了个遍。对于海外用户,这很可能引起较高的警觉造成用户流失。

此外,「Bro」也直接采取了不付费不能用的变现策略,感觉团队的主要思路就是先服务“少数用户”。

使用中,除了用户打开 App 后的文字/语音互动外,Bro 通常以橙色小球形象出现在用户的锁屏界面和主界面上做最基础的互动,这里需求的是通知权限。Bro 会在一天中各时间节点上(大约 1 小时一次),给用户与当下的日常生活有关的提示,提供情绪价值,比如晚饭时间跟用户开玩笑、晚上休息时间让用户好好休息等等。

具体来看,在锁屏界面上,Bro 获取了“即时通知”权限,每条通知可以在锁屏界面上持续一小时,结合它推送通知的频率,基本可以做到“全天出现”,浏览 App 期间,也会通过“通知”出现,但和一般通知一样,几秒后就会消失。如果用户想与 AI 交互,则需要点击通知右侧的 Start,进入 App 中进行交互。

App 内的交互基础界面类似视频通话场景,默认开启前置摄像头,但除此之外与 ChatGPT、豆包等体验无异。

而面对现在陪伴软件都很头痛的 context 获取,bro 选择了通过录屏、抽帧的方式获取更多的 Context,以便更“懂用户”,而基于屏幕的实时交互也是另一种互动形式。

但真正使用下来,就会懂得 CEO 刘斌新说的,系统相对封闭。当用户真的想 bro 一起“看”屏幕,陪你购物、找对象(浏览 dating app)时,你需要先点击 App 中的一个小按钮(图 1 红框)、然后同意系统录屏、再点击一个 App(比如 Instagram)跳转出去,唤起悬浮框。3 个动作下来,陪伴的“自然感”早就已经消失。比较下来,「逗逗游戏伙伴」在桌面端则只需要点击悬浮球,一键开启/关闭录屏。

Bro 日记界面(左)、社区界面(右)

最后,无论是基础的文字语音交互还是基于录屏的交互结束后,Bro 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将用户提到的关键信息记录下来,形成一个简短的日记(感觉产品也是以这样的方式做自己的记忆库来方便调取历史信息),用户可以随时在主页右划访问这些日记,还可以选择将日记发布到 App 中的社区版块,供其他用户浏览(如右图),算是加入了一点人与人社交的功能,但是感觉聊胜于无。

Bro 的使用流程|白鲸出海制作

二、现实很骨感:陪伴依然成了问答,外加手机发烫、回应延迟

整体下来,通过浮窗陪伴用户一起浏览手机中的内容,并基于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做实时交互是这款产品在移动端最有可能带来差异化体验的地方。

屏幕录制功能在红圈中开启(左),Bro 会通过浮窗的形式陪伴用户(右)

除了我们上述说到的启动录屏的“陪伴自然感”全无,在实时交互中,陪伴依然类似于问答,而非自然交谈。比如上图当中,我完成 Duolingo 课程后,需要我跟 bro 说“我完成了”,他才会鼓励我;而在我查看足球比赛比分时,也需要我主动发起聊天,他才会与我就比分进行交流,夸奖我的“主队”。

而除了上述问题,较长的延迟也非常影响使用体验。笔者说完一句话后,AI 需要等待 5-10 秒才会做出反应,这种感觉已经很久没有过了,现在,豆包、ChatGPT 等主流大模型最长也就 1-2 秒延迟。另外,长时间使用,手机也出现了耗电高和发热的问题。

技术细节上看,Bro 大概率是通过抽帧、分析图像来完成信息获取的,听上去成本很高,但是最近 DeepSeek-OCR 模型,貌似为基于图像的推理提供了商业落地的可能。首先,AI 会将以固定频率从录屏中抽帧,然后通过 OCR 直接完成分析和推理,再用 TTS 合成语音输出。根据 ChatGPT 的估算,如果调用 DeepSeek 的 API 进行以上处理的话,每小时录屏的模型调用成本大约 6 美元左右(录屏 1 小时,每 1 秒抽一帧,总计 3600 帧,不含 TTS 成本,估算值仅供参考)。

而 bro 设计成只有用户发起谈话才会交互,而不是主动发起交互,应该是出于推理成本以及手机性能的考虑,但依然出现了回应延迟和手机发烫的问题。

这可能也是 Bro 在冲击美榜总榜一天后,就迅速滑落的原因。截止 10 月 31 日,Bro 已经上线 4 天,虽然一直有在进行广告投放,但榜单上的排名一直在掉,目前已经掉出美国 iOS 下载总榜 500 位开外,生活分类下载榜仅排名第 30 位。除此之外,从用户评论来看,订阅价格高且必须订阅才能使用,以及较多的 Bug,是用户们“退坑”的直接原因。

Bro 自上线以来美国 iOS  下载榜排名趋势|图片来源:点点数据

三、屏幕注意力的争取,小组件之后的下一轮尝试

从产品底层逻辑上看,Bro 其实类似于我们之前多次观察过的“小组件社交”产品,其核心都是通过各种方式(添加小组件,或 Bro 的通知+浮窗)获取用户的屏幕注意力,达到渗透 App 外使用场景的目的,从而增强互动与留存。

但是小组件从最初的工具属性一路探索过来,最后让用户留下来的反而是社交功能。例如和朋友一起养桌面宠物,互相推送照片等等。

Widgetable 主界面

目前能维持高活跃的小组件,最核心的体验是随时随地触达“熟人关系”,让用户在目前社媒与通讯 app 都充斥了陌生人的情况下,拿起手机就能与最亲近的人交互。以小组件中比较成功的「Widgetable」为例,用户可以通过小组件与朋友或恋人一起合养宠物(有喂食等互动方式),也可以分享趣事、状态、位置、情绪,甚至睡眠状态等等,还有像「Locket」靠互传照片切入市场的案例存在。

这种缩短最重要的人之间的关系,是线下社交环境下用户真正需要的之外,这些小组件也为用户提供了一些具体场景用以维持关系。

AI 陪伴,探索到今天,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在慢慢摸索出一个共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不可替代,AI 陪伴是补充、最好还能是辅助(人与人社交)”。

而 Bro 重 AI 陪伴人类,轻真人社交的思路,即便没有技术问题,可能也难以持久。从第一性原理上,或许也并不可行。

写在最后

关于 Bro,开发团队如是说道:

我们开发 Bro 是因为我们觉得目前所有的 AI 伴侣似乎都错过了重点。

不知为何,它们都显得如此严肃和沉重,但我们想创造一些有趣且轻松的东西。 他们都试图取代你的社交生活,但我们想要增强你的社交生活 所以我们打造了 Bro,作为你“万事皆宜的搭档”。

Bro 住在你的锁屏上,可以看到你的屏幕。

你可以一起给心仪的人发短信、你可以一起使用 Hinge 滑动、可以一起挑选照片、甚至可以一起购物。

此外,每次你与 Bro 聊天,Bro 都会忠实地将你们的聊天内容变成精彩的故事——你可以将喜欢的故事分享给朋友和社区。在这个社区里,来自世界各地的 Bro 们分享着他们人类的故事,大家和谐地一起放松。

不知道「bro」这款产品的背后团队是什么背景,但如一个即刻上的 AI 产品经理猜测,他们可能是一个很年轻的团队,看到技术可用了做的一个有趣测试,与很多“老产品人”相比,无视了可能出现的 bug。

但对于无论是初创、还是大厂都想占住的入口来讲,哪怕是一个失败的测试,也是一场有意义的实验。

数据来自SimilarWeb、点点数据、Semrush、广大大等三方平台,可能与真实数据中存在一定误差,仅供参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白鲸出海”(ID:baijingapp),作者:张凯然 ,36氪经授权发布。

+1
1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