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阔:特朗普最新对越南关税政策阴影下的中国出口企业
特朗普于7月2日在其自创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发文称,美国与越南达成贸易协议,将对从越南进口的商品征收20%的关税。特朗普还称,对于所谓“转口贸易”(即原产于其他国家、经越南转运的商品),越南商品将面临更高的40%关税。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以来,这场政策冲突已深刻改变全球贸易格局。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多轮关税,拉开了两大经济体之间长期博弈的序幕。在这场冲击中,谁在承受最直接的代价?中国出口企业的真实处境究竟如何?又采取了哪些理性但鲜为人知的应对策略?
基于一系列微观数据分析和调研结果,我们尝试从企业决策视角出发,梳理中国出口企业在压力下的多元应对路径,其中既有静态的“坚守”,也有动态的“转移”与“出海”,以及政策空间的灵活运用。
出口价格的“刚性”:关税为何几乎完全转嫁?
直观来看,美国对中国产品提高关税之后,企业似应通过降价来维持市场份额。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已有多项研究发现,美国加征的关税成本主要由本国消费者承担。中国出口商未显著调降价格, 而是以减少出口量作为主要调整方式。
我们基于出口企业的逐笔交易数据分析发现, 这一现象在微观层面同样成立:出口价格基本未变, 数量出现显著收缩。这种“量调价不动”的应对模式,表明企业在价格策略上表现出高度“刚性”。
为了进一步理解原因,我们对600家出口企业的管理层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企业坦言利润空间本就微薄,难以承受额外降价; 另有21%的企业受制于合同条款,无法灵活调整价格;还有少数企业担忧降价将引发反倾销调查。正如一位电子制造企业负责人所言:“我们的利润率只有3%-5%,面对25%的关税几乎无计可施, 降价就是亏损。”
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出口企业长期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议价能力有限,抗压弹性不足。
在具体调研中,一家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企业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贸易摩擦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实际经营压力。受访企业指出,自加征关税以来,外贸订单明显下滑,目前手中订单只能短期维持,新增订单显著不足。同时,企业固定成本较高,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厂房租金及贷款利息支出,使得在收入下滑的情况下,经营压力加剧。这一情况与问卷调查中大量企业反映订单萎缩、成本负担上升的普遍现象高度一致。
出口行业本身利润率较低,净利润率通常仅在3%-5%之间,关税上升直接挤压了本就有限的盈利空间。由于出口价格已接近成本线,大多数企业实际上不存在通过降价来吸收关税成本的可能。同时,频繁变化的关税政策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也加大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导致合同价格难以锁定, 客户流失现象明显。这种局面与调查中企业普遍报告的“因利润空间狭窄而难以灵活应对”的困境高度吻合。
与此同时,出口企业普遍认为,“出口转内销” 的可行性较低,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一方面,国内销售渠道需要长时间培育,短期内难以形成稳定订单来源;另一方面,内销和外销在标准要求、付款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产品调整周期长、技术要求高,进一步增加了转型的复杂性。这也印证了调查中指出的出口转内销短期替代能力有限的普遍认识。
在应对策略上,企业一方面通过提升产品品质来增强核心客户黏性,另一方面积极尝试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虽然初期投入较大,但视其为适应市场变化的重要方向。同时,企业加强现金流管理,控制固定支出,以保持基本运营稳定。这种应对策略与调查中反映的企业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和产品创新寻求突破的趋势形成了呼应。
市场再配置的现实瓶颈
面对对美出口的收缩,不少企业尝试转向其他市场。我们的研究发现,部分出口确实流向了欧盟。由于与美国在消费偏好、产品标准等方面高度重合, 欧盟市场成为最直接的替代方向。
计量结果显示,对美每上调1个百分点的关税, 中国对欧盟出口量平均增长约0.97%。但整体而言,这种“承接效应”仍不足以抵消对美出口下滑的冲击—总出口减少约0.83%,企业利润普遍承压。
企业进入新市场面临多重困难:一是销售网络不足,难以快速开拓新渠道;二是标准差异显著, 例如口罩出口需分别满足美、欧、中三套技术规范, 转换成本较高;三是品牌认知度有限,特别是“白牌”产品在国内外渠道均缺乏影响力。更为关键的是, 许多企业依赖出口回款的融资机制,难以适应国内市场账期长、信用体系不稳定的特征。
尽管目前京东等平台在尝试推动小微出口企业“转内销”,但预期成效仍较为有限,企业整体回流意愿不强。出口产品的结构性特征和经营模式,使得“转内销”并非现实可行的普遍路径。
越南作为“支点”的兴起
在内外市场调整空间有限的背景下,一部分企业选择“走出去”。中美贸易摩擦引发的不确定性, 正在重塑全球产业布局。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对越南和墨西哥的投资显著上升,其中越南逐步成为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关键支点。
我们构建并分析了越南全部企业层级的经营、出口与交易数据,借助多重方式识别出其中的中国企业。分析发现:
·在越中国企业与中国本土贸易联系显著高于其他国家企业,反映出中越产业链的一体化特征;
·越南对美出口的增长与中国对美出口的下降高度同步,部分原本由中国直供美国的产品,正通过越南实现“间接出口”;
·越南新增对美出口中,相当大一部分来自新进入当地的中国企业,表明贸易摩擦推动了企业海外设厂步伐。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后,中国出口型企业加快了海外布局,其中越南成为最主要的设厂目的地之一。这一趋势的形成,既与越南的地理位置和劳动力优势有关,也与中越产业链之间的高度关联密切相关。
从产业链结构来看,目前大量中国企业采取了“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运作模式:上游的原材料生产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依然留在中国国内,依托成熟的技术和供应链体系完成;而下游的组装、加工和包装环节则转移至越南完成。这种布局不仅有效降低了整体生产成本,也有助于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增强在多变贸易环境下的出口灵活性。
随着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增多,越南北部(如北宁、海防)和南部(如平阳、同奈)逐步形成了以电子、纺织、机械加工等行业为主的产业集群。这些地区的产业配套体系日益完善,物流、仓储、报关等相关服务机构大量涌现,且不少服务人员能够使用中文,极大方便了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已有一批早期进入越南的中资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为后续企业提供了经验参考和支持网络。
然而,在越南设厂也面临一定挑战。尽管劳动力成本较低,但熟练工人比例有限,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使得部分技术要求较高的制造环节仍需依赖国内完成。此外,越南在法律体系、用工政策和行政审批流程等方面,与中国存在差异,企业需要一定时间进行适应和调整。因此,绝大多数企业采取了“国内生产+越南加工”的策略,而非完全转移整个产业链。
总体来看,越南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更多是作为中国制造体系的一部分进行延伸与配合。中越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这种跨国布局,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时的灵活性与抗风险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扩张并非单纯的“转口” 操作。我们发现,大量中国企业在越南已建立实际生产能力,涵盖本地化增值和就业,展现出实质性运营特征。这与简单利用越南作为跳板的“转口贸易”有本质区别。
越南的兴起,并非中国制造的式微,更可能是区域产业协同的重组。在全球贸易格局持续调整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在构建更灵活、分布式的全球生产体系,以应对制度性的外部冲击。
政策应对的制度空间:美方“排除清单”机制的实际运作
除市场和全球布局的调整外,企业也在积极寻求制度空间以减轻冲击。其中,“排除清单”机制成为美国市场中较为关键的缓冲手段。所谓“排除清单”,是由美国企业申请,请求将某些对中国产品的关税豁免,以维持关键供应链的运转。
我们对全部排除清单申请数据进行系统梳理后发现:
·总申请条目超过5万条,涉及5000多个产品代码;
·获准豁免的产品约为1150项,占申请总量的约1/4;
·被排除的产品涵盖全部加征关税商品的40%以上。
这项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美企业共同缓冲了外部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尤其在关键中间品领域,起到维护供应链稳定的作用。然而,该机制程序复杂、审批周期较长、结果存在较高不确定性, 企业很难据此进行长期决策安排。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制度工具的效力有限,企业仍需通过主动布局和组织韧性提升,增强对冲外部风险的能力。
从“守”到“动”的企业再配置逻辑
中美贸易摩擦并未导致中国出口企业的全面萎缩,但其深远影响仍在持续显现。在高关税压力、市场壁垒与不确定性叠加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既展现了价格上的坚守,也在尝试通过市场多元化、海外投资与制度策略等多维手段寻求破局。
这是一场结构性的压力测试,也是一场战略上的主动调整。展望未来,全球贸易环境或将长期处于高度不确定的状态,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重塑、区域经济规则碎片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使得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持续上升,需在负重承压下寻求突围之路。从沿海工厂的出货价格,到越南园区的开工仪式,再到企业法务部递交的排除清单申请书,贸易摩擦的痕迹已深植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之中。这些看似微观的决策,正在共同重塑中国制造在全球新格局下的存在方式。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保有信心。虽然部分产业链在贸易摩擦冲击下出现了局部调整,但整体而言,短期内的全球制造体系仍将高度依赖中国的生产能力与供应链协同能力,中国制造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难以被彻底替代。面对新形势, 中国企业不仅需要进一步巩固自身在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更要加快国际化布局,主动适应全球市场的深刻变化。未来的竞争不应再局限于产品出口, 而是要求企业深度扎根目标市场,与本地企业、客户和供应体系建立紧密联系,推动资源配置全球化、品牌形象国际化、运营体系本地化。通过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实现技术与市场资源的共享,中国企业才能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建立更稳定、更具韧性的市场格局。
同时,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一味扩张,而是要求企业在全球布局中保持灵活性和多元化,提升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培育本地化团队、理解不同市场的文化与制度差异、在地合规经营,将成为未来中国企业深度出海、实现可持续国际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总体来看,中国企业未来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角色,将从传统的制造供应者,逐步向全球综合运营商转型。这既是应对外部挑战的主动调整,也是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实现新一轮战略升级的重要契机。MI·趋势
参考资料
Jiao Y, Liu Z, and Tian Z, et al. The Impacts of the US Trade War on Chinese Exporter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24, 106(6): 1576-1587.
Feng JB, Liu Z, and Wu XL, et al. Investment Odyssey: A New Database on Chinese Firms’Outward Foreign investment[R]. Fudan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2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ID:BKfudan),作者:刘志阔,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