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那艺娜上《歌手》,能否打败单依纯?
5月末的上海,空气中还混着初夏的湿热,在那艺娜的全国巡演现场,有粉丝突然朝舞台大喊:“娜娜上《歌手》吧!干掉单依纯!”全场哄笑,那艺娜自己也笑出了声,顺势来了一段尴尬互动。事后,这段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不少网友调侃:“她能不能唱得过不知道,但她一定比单依纯抽象。”
显然,这是一句玩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华语乐坛原本沉寂、无甚生气的当口,单依纯和那艺娜确实掀起了一波关注热潮。她们一个是在竞技场上大杀四方、最受年轻人热捧的新生代女歌手;一个是靠一首《爱如火》就横扫整个短视频平台的“俄罗斯娜娜”,共同刷新了大众对乐坛“成名规则”的认知。
她们为什么能红?她们的红,对整个乐坛以及音综市场又意味着什么?
玩抽象,真的能红!
要理解单依纯与那艺娜的走红,得先厘清一个根本前提:她们虽然都在唱歌,但却走了截然不同的爆红路径,甚至可以说,她们各自通往“顶流”的坐标图根本不在同一个维度上。前者是“正道的光”,后者更像是“邪门歪道”。
然而,路本不同的她们,却都不约而同地被圈进了同一个关键词——抽象。
所谓抽象,指的是一种非传统、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言行方式,它可能是荒谬的、矛盾的、不合逻辑的,但却能在人们日渐麻木的网络感官中,激起意外的兴奋与好奇。现如今,抽象不再只是一个嘲讽的标签,而成为了最直接的互联网走红密码。
单依纯的抽象是她最佳的人设亮点。2020年在《中国好声音》夺冠后,她一路稳扎稳打,2022年又在《声生不息》表现优异,累积起一定的音乐受众,不过她真正爆红,还是要始于在2023年全面拥抱互联网文化后。那一年,单依纯突然不再拘泥于清冷文艺的天才少女形象,而是靠一系列“抽象大学生”的行为拉近了与年轻受众的距离。
比如,她在个人演唱会上翻唱《如果爱忘了》时,将歌词“不能给我的,请完整给她”戏化为“不能给我的,凭什么给她?”,被网友称作“小品天后”;再比如,她曾在微博微博音乐盛典的舞台上,发言感谢了腾讯音乐,随即被封为了“最能闯祸的大学生”。
而到了《歌手2025》,单依纯的抽象更是全面进化。首期节目播出时,她在后台手拿表情包扇子遮面的截图在互联网疯传,迅速霸占了当晚的微博、抖音和小红书热搜;第四期播出后,她在改编版《李白》里加上了的歌词“如何呢,又能怎”,再度席卷互联网,不仅成了微博热梗,更是被广泛引用在各种社交语境中。
虽然改编版《李白》在听感上不太入耳,但奈何网友就是喜欢这种抽象的东西。甚至有网友因此替首轮淘汰的林志炫鸣不平:“明明都是难听至极的改编,林志炫亏就亏在年纪大了不会搞抽象,不然自有大儒替他辨经!”
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单依纯的抽象并不妨碍她的歌手标签。如果说天赋型、实力派等特色是单依纯作为歌手的立身之本,那么她的抽象就是她如今能在歌坛、内娱叱咤风云的宝刀利刃。天赋与抽象的结合,最终让她成为这个时代乐坛少见的“兼具音色与梗感”的代表人物。
反观那艺娜,走的则是另一条“反美学”路线。早期通过在抖音平台伪装成外国人唱中文歌走红,用夸张口音、翻译腔混搭审丑装扮,迅速俘获中老年与下沉市场群体。后被网友扒出本名那艺娜、毕业于某三本院校、曾是直播平台主播。
可是随着真实信息的曝光,那艺娜反而被Z世代群体重新定义为笑梗制造机。由她演唱的《爱如火》《贝如塔》等口水神曲一时间风靡KTV、短视频与广场舞,全闭麦假唱、中俄混合体质、硬拗洋名等争议性话题,更是让“那艺娜”这三个字逐步转化为一种娱乐精神的象征。
她越抽象,热度越高;她越不专业,流量越爆炸。这种爆红形式,已然与传统意义上的“歌手”评判标准彻底脱钩。
然而,无论是单依纯还是那艺娜,无论是“如何呢,又能怎”还是“心在跳,我的爱如烈火”,实则都说明了在信息极度饱和、内容千篇一律的时代背景下,观众渴望“超出预期”的内容体验。而抽象,正是击中这种心理落差的一类娱乐产物。
唱功早已不再是评价歌手的唯一标准,内容时代的歌手,首先是话题制造者,其次才是会唱歌的人。
音综不缺人,缺的是个性
回到标题里的那个问题,“假如那艺娜上《歌手》,能否打败单依纯?”从音乐的专业性上讲,必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从音综的话题性来看,倒也未必。
回顾近五年音综市场的整体表现,本质是“老本难啃,新饭难做”。一部分综N代透支IP价值却难阻口碑崩塌,一部分垂类音综或陷小众,或流于表面创新。爆款缺失背后是原创力匮乏、资源重复与观众分众化的多重夹击。
而一个更为最直观的观察是,音综其实根本不缺会唱歌的人,很多大众熟知的王牌歌手并未离开音综的舞台,音综真正缺的是能引发注意力的个性表达。“人先红,然后节目红”的规律,已然成为2020年后音综节目的基本生存法则。
以《歌手》系列为例。2017年到2019年的巅峰时期,节目主打大咖竞演概念,那时候竞争歌王的是林忆莲、李健、齐豫、刘欢、李晓东、腾格尔,节目热度来源于硬碰硬的舞台实力比拼。
观众能记住的是56岁的黄绮珊用绝对高音压倒年轻歌手、李健用温吞柔情在一众嘶吼中杀出重围、邓紫棋一曲《泡沫》洗脑全国中小学生。音综的黄金时代,是歌手在舞台展示唱功的时代。
而到了2024年、2025年,《歌手》的热搜关键词早已不是高音、技巧和音准,而是“五旬老太守国门,谁来管管单依纯”。音乐不再是主角,歌手成了梗的载体,这是一个典型的舆论偏移现象。
上周五,#单依纯唱李白#、#单依纯李白 高考禁曲#、#单依纯演我人生态度#等话题累积在榜时长超过100小时,词条阅读量突破数亿大关。而那艺娜粉丝喊话“淘汰单依纯”事件衍生出来的二创视频互动量也在本周轻松超过百万。这些热度,无一例外都将被反哺至《歌手2025》。
另一位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极具争议性也最具传播价值的揭榜选手马嘉祺,他的出现无疑也让节目“赚到了”。
从个体层面看,作为时代少年团C位出身、拥有稳定饭圈基础的马嘉祺,实现了从偶像到live型歌手的个人定位跃迁,通过争议性曝光拓宽了粉圈以外的社会知名度。但从商业角度看,他既为《歌手2025》引入了粉圈流量,也助力节目强化了“有争议就有看点”的内容逻辑。
再对比其他音综的表现来看。正在同期热播的《天赐的声音5》,邀请了陈粒、张碧晨、王铮亮、弦子等一线歌手,数据却始终无法破圈,节目中最出圈的一首歌还是抖音神曲《九万字》。舞台制作、音乐质量在业内均属一流的《亚洲新声代》更是话题寥寥,在微博、小红书、抖音几乎查无此综艺,但是很多看过这档综艺的观众却都说,《亚洲新声代》的音乐性比《歌手》要好。
问题出在哪?不是节目不够精致,也不是歌手不够会唱,而是都太“正常”了,太“没个性”了。
听歌,网友可以点开网易云;听现场,全国各地都有演唱会和音乐节。那么观众为什么要看音综?当下,音综必须提供的已经不再是音乐,而是所谓的额外价值——娱乐性、差异性、人格魅力。这也是为什么《歌手2025》始终位列国内音综TOP1,因为音乐只是节目的一部分,节目本身才是完整的商品。
还有一个尤为典型的例子是《新说唱2024》。这档开播前被唱衰过的节目,因为抽象圣体诺米的那一首“谢帝谢帝我要diss你”而未播先红。谁又能说,这不是抽象文化和热搜话题带给音综的一次胜利。
太多音综还停留在爆款歌曲带动爆款节目的浅层,没有意识到“综艺要爆,必先爆人”这一事实。这些年大众朗朗上口的歌,不是“可能是我贱吧,不爱我的非要上”就是“别墅里面唱K,水池里面银龙鱼”,连华语乐坛都要被忽略不计了,还执着地要从音综中创作出爆款歌曲,结局只会是沦为炮灰。
同时,这也就解释了一个曾被忽略的行业现实:音综现在最缺的是自带辨识度的“角色”,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缺乏有“IP感”的人。
回望过往许多失败的音乐类型综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员同质化严重、导师缺乏话题、舞台缺乏记忆点。节目后半程几乎无人讨论,也无人记住。而曾经那些被奉为经典的音综瞬间,几乎都基于个性。或者说,音综不是没有创造内容的能力了,而是没有了记忆点,也就无法再出爆款。
那艺娜能不能上《歌手》不重要,她能不能在《歌手》的舞台上打败单依纯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当网友笑骂互联网流量最大的“歌手”那艺娜该上《歌手》的时候,就已经证明了,《歌手》也是整个互联网流量最大的音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骨朵网络影视”(ID:guduowlj),作者:李蛋,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