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力量训练又重新流行了?

精练GymSquare·2025年06月05日 10:53
力量训练兴起,也是新的行业机遇。

如果健身也有流行趋势,那么在当下,力量训练又重新站上了备受重视的位置。

在社交平台上,综合体能赛、举铁穿搭、翘臀跟练指南成为时下最炙手可热的健身话题。「卷有氧不如练力量」的言论频频刷屏,小红书关键词「女生力量训练」笔记量一年内增长超150%。

健身内容的节奏也在悄然转变, 更多的体能训练馆开了,超级猩猩加码综训馆,莱美重点推Ceremony课程循环训练课程、24/7、舒华健身铁馆增长迅速,就连传统以搏击或有氧为主的团操房,也开始悄悄把小哑铃、弹力带更多搬进课程里。

力量训练,正在变得更加「日常」。

与此同时,品牌也在加码「力量训练」的装备。

lululemon男性训练系列(MVT)主打练得猛也能穿得好看,成为都市男青年力量训练入坑的社交标配; adidas Dropset推出更多的力量训练服饰,Puma开始赞助HYROX,Nike的新CEO上任后也开始把力量训练,作几大运动重点领域之一。

这些变化意味着,力量训练正从小众健身专业词汇,变成一种运动方式的日常类目。它不再属于专业运动员或健美爱好者,而属于每一个想在生活中负得起、稳得住的普通人。力量训练,又流行了。

力量训练又流行了

热门健身房的深蹲架旁,越来越多穿着lululemon、Gymshark的女生正在熟练地做负重硬拉。

上海太古汇的PURE Fitness,力量训练区热度持续走高,女生占比甚至接近一半,而铁馆训练,已经成为许多时下热门健身房的标配如舒华、24/7 Fitness等。

不仅人多了,训练方式也变了。

原来「一个哑铃练到底」,现在更像一场完整编排过的仪式流程: 先壶铃摆动唤醒神经系统 、 再深蹲+拉力带强化稳定 、结尾配几组小重量体能恢复。

更不用说像Hyrox结合力量与耐力挑战赛、Les Mills Ceremony通过音乐引导与负重节奏、Barry’s Bootcamp将HIIT与负重训练组合课等各种训练形式,已经从「内容」,变成健身房的「卖点」本身,课程甚至一课难求

在家庭健身领域,负重训练也成为最普遍的训练标准。

曾经居家健身意味着跳操和动感单车,但现在,越来越多小红书用户晒出自己的「负重客厅」一组哑铃、瑜伽垫、壶铃、甚至智能力量系统,构成了高质量训练场。

Tonal于2025年初推出了其第二代智能健身设备——Tonal 2,引入了Aero HIIT模式,将有氧与力量训练相结合,满足用户多样化的训练需求。而Peloton在2025年推出了Strength+应用,专为力量训练设计。该应用提供了多种训练选项,包括根据肌肉群和可用设备定制的锻炼计划。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调整训练内容,提升了训练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速境在智能化力量训练的产品定位上,已经开始拿到更多成果。并通过推广壶铃、沙袋、杠铃架等模块化力量装备,推动轻力量训练在商用与居家场景中的普及与专业化。

居家健身环境已经从跑步机、单车、划船机老三样,开始到一周两练居家负重。

而在运动品牌领域,已经不是在卖「运动服」,而是从出一条裤子,到押注一整套「练力量」逻辑。

Nike推出「力量训练工作室」项目,官网上设立专项课程模块,配套商品包括支撑性强的训练鞋、腰背稳定背心等,明显将力量训练设为重点场景;

adidas Dropset 3鞋款重新设计鞋底与包裹感,主打负重稳定性,成为深蹲鞋圈层中的热门话题。

甚至就连户外爱好者也开始意识到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以前他们习惯轻装上阵,现在很多人会在出行前提前一个月开始做臀桥、箭步蹲、核心训练。

尤其是玩得久的人都开始注重「核心稳定+抗疲劳力」:

  • 飞盘发力不持久,转去练肩带稳定和下肢爆发
  • 滑雪卡顿、膝盖易伤,反向补力量防塌膝
  • 爬山后腰酸背痛,深蹲硬拉成了解方程式

甚至连一些户外品牌也开始联名力量课程,例如 Arc'teryx(始祖鸟)联合户外训练营做负重负坡跑。

力量训练,成了维持户外自由的身体配套。

为什么重新拥抱力量训练?

如果说以前的力量训练,是少数健美爱好者在深蹲架前挥汗如雨,那么现在,它已经悄悄融入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无论是为了抗衰老、稳定情绪,还是为了在快节奏中找到身体的锚点,力量训练正被重新理解和广泛接受。这一次,它不再是为了练得多猛,而是稳得住自己的日常逻辑。

审美层面,力量训练也在进入主流领域。郑钦文、谷爱凌的力量审美走红网络;贾玲、颜如晶等通过力量训练和有氧饮食结合的减肥成功同样受关注;男性也开始摆脱小鲜肉和油腻大叔的标签,有沙溢减肥成功展示肌肉线条。

从科学角度来看,力量训练的价值远远超出「练出线条」这么简单。

适度且持续的力量训练能显著提升基础代谢率,增加肌肉质量,强化核心稳定性,预防骨质疏松、提升胰岛素敏感性,甚至对认知功能衰退都有积极作用。

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爆改健身」的效果并不适用于每一个普通身体。相比之下,力量训练的结构性+可控性显得更温和、更可持续。

尤其是近年来流行的周期负重训练方式,通过分阶段提升强度,让训练过程更理性、节奏更可管理,不仅更安全,也更容易坚持。

而在生活层面,女性用户对力量训练的接受度出现了显著提升。

从「举铁会变壮」的误解中走出来,越来越多女生发现,负重训练不仅不会让身材变大块头,反而可以帮助紧实线条、改善姿态、延缓松弛。

与此同时,女性通过训练获得的不只是体型上的反馈,更是情绪上的掌控感。在社交平台上,关于「负重美学」「肌肉是最好的医美」「女生也能拉升100斤」的内容大量出现,这些帖子和视频不再是少数强者的展示,而是一种广泛的自我表达。

这种认知的变化也直接推动了品牌传播的转向。

力量训练不再是单一的「塑形训练」分支,而逐渐被各大品牌当作独立模块,进行产品和内容布局。

Alo Yoga不仅在线课程平台Alo Moves中开设多个力量课程板块,还推出了轻压塑形、高支撑的Airlift系列,满足在训练中也要好看、好动的穿着需求;

adidas Dropset系列鞋款重新设计鞋底结构,更贴合深蹲与拉伸的发力逻辑,结合全套训练服饰,打造出一种「专业但不压迫」的力量体验。

这些品牌动作表明,力量训练已不是某一类用户的专属,而是一种被不断延展的新生活方式。

从医学、生活、心理,到品牌与传播,力量训练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下沉普及」。

它已经不再只是训练场里的专业动作,而是更多人用来对抗疲惫、重建秩序、找回控制感的日常锚点。

力量训练兴起,也是新的行业机遇

随着力量训练在全球健身趋势中的持续上升,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训练方式,更成为健身行业更新产品体系和品牌叙事的重要基石。

2025年,ACSM(美国运动医学会)发布的全球健身趋势榜单中,传统力量训练位列第5,稳居核心位置。

这一排名并非短期爆红,而是过去十余年用户需求、健康观念、内容环境逐步转向的结果。越来越多品牌意识到,力量训练不是健身专业者的专属,而是未来运动产品、服务、内容、乃至生活方式表达的共同支点。

在可预见的下一阶段中,轻力量训练将成为常态化的训练方式,特别适合普通人群、女性用户以及体能初级者。

这类训练以壶铃、小哑铃、弹力带为基础,负重可控、节奏温和,更适合长期坚持与日常融入。

借此契机,运动装备、运动营养、甚至各种与力量训练有关的运动设备,都会有更多机会,快速进入市场。

这对品牌来说,是一种更柔软但极具渗透力的价值链接——将负重的感觉从挑战身体极限转向找回自己节奏的情绪通道。在未来的产品、服务与内容中,也将持续探索「力量即日常」的表达方式。

lululemon近年来的服饰系列就越来越强调从健身房穿到咖啡馆,打破训练服与日常穿搭的界限;Nike通过力量训练更多切入训练装备领域;而Adidas借力莱美,希望构建自己的训练装备新增长。

力量训练不再是少数人的竞技场,而是多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能融进生活、稳住日常、真正把身体握回自己手里。而在运动行业创新浪潮中,无论是训练设备、运动营养和训练装备,也将迎来新的破局机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GymSquare”(ID:GymSquare),作者:碧纹,36氪经授权发布。

+1
3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