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本书能帮你从痛苦中成长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有些书籍告诉你“世界是美好的”,而有些书籍告诉你“世界虽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你可以通过XXX方式把它变得美好。”前者的漂亮话听起来好听,但没什么用,因为困难是一定会有的,后者才能让你从痛苦中茁壮成长。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市面上有很多全篇下来都在说“你能行的!”自助书籍,这些书籍会让你感觉良好,但却不解决问题。然而,那些教你以现实的眼光看待痛苦、创伤、挫折和失败,然后诚实地讨论可行方案的书籍却少得多。
我喜欢把这类书籍称为“反向自助”书籍,它让我们以一种更坚韧不拔、更原始的方式提升自我。在我写书的时候,就是用这种方式写的。生活糟透了,面对现实吧。
我在本文列出了其他一些“反向自助”书籍。这些书不会告诉你一切都是美好的,事实上,大多数会告诉你一个完全相反的事实:生活是艰难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忍受并在困难中寻找意义。
以下是我最喜欢的几本可以帮助人从痛苦中成长的书籍。
1.《不安的智慧》
英文书名:THE WISDOM OF INSECURITY
作者:阿伦·瓦兹(ALAN WATTS)
《不安的智慧》,英文书名:THE WISDOM OF INSECURITY
《不安的智慧》并不是瓦茨最著名的书,但可能是我最喜欢的书。这主要是因为我意识到了生活的阴暗之处,不过尽管如此,依旧要坚持下去。
瓦茨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受欢迎的流行佛教作家之一。与那个时代的许多佛教徒一样,他本人也是一个有点残缺的人,有酗酒问题,完全不懂得理财,换过非常多妻子,几乎和他写的书一样多。
然而,他对东方哲学基本原则的清晰理解仍然是无人能及的。在西方社会,如果你想快速了解东方哲学,那么没有比这本更好的书了。
如果你患有焦虑症,也可以读读这本书。早在20世纪50年代,瓦茨就认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焦虑的时代”,主导这个时代的是更大的城市、更快的技术和更紧密的互联。他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然而,瓦茨并没有哀叹这个新的现代世界,而是鼓励我们拥抱它。成长和灵感正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正是在我们绝望地想要控制周围的一切时,自我才被关闭了。
著名语录
明天和未来的计划可能毫无意义,只有当下的现实时触手可及,因为你活在当下,也只能活在当下。除了当下的现实,别无其他现实,因此,即使一个人活得无限长,为未来而活也会永远失去意义。
我们忘记了,思想和言语都是约定俗成的,把约定俗成看得太重是致命的。习俗是一种社会便利,就像金钱一样……但是把钱看得太严肃,把它和真正的财富混淆起来是荒谬的……在某种程度上,思想、观念和语言也是一种真实的“货币”。
如果我们执着于对神的信仰,就不可能有信仰,因为信仰不是执着,而是放下。
2.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
英文书名:The Upside of Stress
作者:凯利·麦戈尼格尔(Kelly McGonigal)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英文书名:The Upside of Stress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压力一直被认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一切都归咎于压力。增加体重了?一定是压力太大。不高兴了?一定是压力太大。感觉整个世界糟透了?一定是压力太大。
麦戈尼格尔教授用《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这本书澄清了一件事:压力不仅是自然和意料之中的,而且通常是健康的。正如她在开篇中明确指出的那样,“当你关心的事情处于危险之中时,压力就会发生。这不是逃避的信号,而是向前迈进的信号。”
这本书对压力和生活中的困难时刻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更加平衡的观点。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如果你感到压力很大,那么或许这本书会很有用。我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并不取决于生活中有多少压力,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压力。面对压力,我们的行为、信念、态度和假设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压力的关系?就像对待焦虑一样,我们不是要摆脱压力,而是要利用压力来推动自己前进。
经典语录
在日常工作中感到负担沉重而不是精神振奋,通常是一种心态,而不是对生活中所发生之事的反应。换句话说,这更多的是一种习惯,而与真正发生了什么关系不大。
事实证明,你对压力的看法也是影响健康、幸福和成功的核心信念之一。你的压力心态影响着一切,从在压力情况下感受到的情绪,到你应对压力事件的方式。反过来,这也会决定你是在压力下茁壮成长,还是最终疲惫不堪、抑郁而终。好消息是,即使你坚信压力是有害的,也仍然可以培养一种帮助自己茁壮成长的心态。
3. 《少有人走的路》
英文书名:The Road Less Traveled
作者: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
《少有人走的路》,英文书名:The Road Less Traveled
这本书的开头用了最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生活是艰难的。”
这可能是唯一一本我真正喜欢的经典自助书籍。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的大多数自助书籍都过于欢快、积极,完全不切实际。但《少有人走的路》不同,书中没有对爱情、安全或幸福做出任何宏伟的承诺。从一开始,它就很坦诚:生活是艰难的。
这本书背后的想法很简单:在我们能够真正爱别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我们必须爱别人,才能成长。我们必须成长,才能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
如果你患有抑郁症,或者爱抱怨,那么或许该看看这本书。做一个爱抱怨的人。归根结底,《少有人走的路》是关于赋权的,以及如何通过赋权来提升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自我赋权是一条很少有人走过的路,因为这条路在生活中更难走。发牢骚、抱怨和责备别人更容易。你更容易认为自己无能为力,你所做的一切都不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一种公开的挑战。你准备好了吗?
经典语录
生活是艰难的,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之所以说是伟大的真理,是因为一旦我们真正看到了这个真理,就会超越它。一旦我们真正知道生活是艰难的,一旦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它,生活就不再困难了。因为一旦被接受,生活艰难这个事实就不再重要了。
除非你重视自己,否则你不会重视自己的时间。除非你重视自己的时间,否则你不会利用它做任何事情。
自爱和爱人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最终是不可分割的。
4. 《喂养你的恶魔》
英文书名:Feeding Your Demons
作者:琼·阿利尼(Tsultrim Allione)
《喂养你的恶魔》,英文书名:Feeding Your Demons
阿利尼是美国的一位女诗人,也是藏传佛教传统中第一批受戒出家的美国女性之一。在尼泊尔和印度期间,阿利尼偶然发现了一种名为“禅定”(Chöd)的晦涩修行法,这种修行法是一种与个人心魔对话的冥想方式。
阿利尼设法找到了地球上仅存的手稿之一,将其翻译出来,并将其现代化,使之成为一种可视化与冥想相结合的练习方式。
书里面的“恶魔”指的是内心的痛苦,如恐惧,焦虑,上瘾,抑郁等。《喂养你的恶魔》中有一些章节让我不知所云,但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把这种练习看作是帮助人们面对和接受自己不光彩一面的一种手段,那么可能是有帮助的。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有效的实践,它将过去十年中出现的许多自我同情研究具体化了。
如果你经常感到羞愧,或者有成瘾行为,那么这本书或许适合你。简而言之,闭上眼睛,把你生命中的恶魔想象成脑海中的一种生物。这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注意你的潜意识是如何产生这个生物的,它们在做什么,是如何表现的,是具有攻击性的还是害怕的,是丑陋的还是具有威胁性的?
然后你,坐下来和你内心的恶魔喝杯茶,和你的心魔交个朋友。我知道这听起来很奇怪,但我试过几次,感觉很不错。
经典语录
承认你所有隐藏的缺点吧,不要回避自己觉得讨厌的东西。对于那些你觉得无能为力的东西,做些事情去改变。而任何你执着的东西,都要放下。
也许在内心深处,一切可怕的东西都是很无助的,需要我们的帮助。
5. 《障碍就是道路》
英文书名:THE OBSTACLE IS THE WAY
作者:瑞安·霍乐迪(Ryan holiday)
《障碍就是道路》,英文书名:THE OBSTACLE IS THE WAY
在过去的十年里,霍乐迪推动了斯多葛主义的全面复兴,而《障碍就是道路》就是这一切开始的地方。
这本书以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中的一句话为基础,其背后的理念是:避免障碍或挫折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正是障碍和挫折让人生变得丰硕、有意义和重要。
霍乐迪引用了大量的寓言、历史轶事和现代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可读性很强,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优秀人士的最爱。
如果你常常倾向于不作为,有完美主义或沉思的习惯,那么或许这本书很适合你。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如果做不好一件事,就不如不作为。但可悲的事实是,正是这种想法才会导致什么都做不好。
事实是,无论我们做什么,在能够胜任之前,都必须经历多次失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失败、意外挫折、自我怀疑和批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错误地认为自己不应该经历这些。
经典语录
永远不要忘记,道路中的每一个障碍,都是一个改善自身状况的机会。
仅仅因为大脑告诉你某件事是可怕的、邪恶的、计划之外的或消极的,并不意味着这就是真的。别人说某件事无望或者疯狂,并不意味着事实就是这样。我们接受什么样的故事是由自己决定的。
唯一可以保证的是,事情一定会出错。我们唯一可以用来缓解这种情况的方式,就是改变预期。因为我们唯一能完全控制的变量就是自己。
6.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英文书名:WHAT DOESN’T KILL US
作者:斯蒂芬·约瑟夫(STEPHEN JOSEPH)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英文书名:WHAT DOESN’T KILL US
这本书的书名取自尼采的一句名言:“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内容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晦涩领域:创伤后的成长。
我们都很熟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以及创伤会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大多数经历过创伤的人,实际上认为自己后来从中受益了。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心理学分支,被称为创伤后成长,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尽早关注到这一领域。
这一心理学领域还很年轻,尚未被充分探索,但约瑟夫在书中收录了所有主要的相关研究。《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有点学术性,但仍然值得一读,因为它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创伤并不是世界末日。事实上,这甚至可能是另一个世界的开端。
如果你遭受过创伤,那么或许可以读一读这本书。事实证明,你应对创伤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态度和信念。如果你认为每件事都是创伤性的,那么它会促使你的身体在每件小事上经历创伤。同样,如果你让自己相信创伤是永久的、使人衰弱的、不公平的,那么你就会失去克服创伤的能力,甚至无法从创伤中成长。
经典语录
但是,人们并不是生活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对所发生之事的感受,明显影响着自身的疗愈。
尽管几十年来,心理创伤一直是备受关注和探究的主题,但我们对那些在创伤事件后生活得很好的人,却知之甚少。为什么一个人无法释怀,另一个人却在茁壮成长,这值得思考和研究。
译者:Tere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