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寺庙的年轻人,烧香的钱给谁了呢?

TopKlout克劳锐·2025年05月06日 12:03
当代年轻人的"精神急诊室"

这个五一,如果你选择去寺庙烧香,那你可要做好心理准备:排队是常态。

五一凌晨1点,五台山殊像寺外就已排满人,还有杭州的灵隐寺很多人凌晨4、5点就来排队,另外北京雍和宫外曾有游客连夜排队10小时为烧头香......而小红书上也充满了年轻人发布的五一烧香攻略。

图片源自小红书

年轻人是寺庙的主要游客群体,他们来此烧香祈福,购买寺庙周边产品。例如清晨的杭州灵隐寺,山门外的咖啡店早早排起长队,印着“慈杯”字样的纸杯在年轻游客手中流转。

这种看似戏谑的对比,折射出当代中国寺庙正在经历的文化嬗变。据小红书搜索数据统计,“寺庙吃斋饭”相关笔记突破3万篇,而“寺庙咖啡”则更是高达19万篇

龙华寺的净素月饼年销量超过10万盒,灵隐寺咖啡店单日最高出杯量突破2000杯。

当青灯古佛与拿铁拉花共处一室,当功德箱与POS机、收款码并排而立,这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在重塑千年古刹的存在形态。

为什么寺庙成了当代人的 "精神急诊室"?商业化的“佛光”照亮哪些产业链?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问题?跟随「克劳锐」的视角,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社交平台重构寺庙传播生态

在杭州灵隐寺的法物流通处,一个印着“慈杯”Logo的咖啡杯被摆成颇具禅意的构图,确保咖啡杯与寺庙背景精准同框——这是小红书博主@许益 拍摄的画面。

图片源自小红书

这条图文里,Ta将两杯咖啡与寺庙猫咪并置构图。大量的分享点赞催生了年轻人多样化的问题,在寺庙可以拍照吗?可以拍摄佛像正脸吗?可以拍摄跪拜流程吗?

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将对信仰的敬畏生成了一条条图文,如多年寺庙义工分享寺庙正确祈福方式,包含进香、敬香拜佛和许愿还愿等流程,这个攻略帖被收藏超3万次。

图片源自小红书

根据浙江省佛教协会的调研数据,63%的85后游客会全程记录礼佛过程,其中91%选择社交媒体分享。寺方不得不增设“禁止拍照”“欢迎拍照”“拍摄专用”等不同标语来维持秩序。

图片源自小红书

这些数字痕迹,共同勾勒出Z世代将宗教体验转化为可传播、可复制、可迭代的数字内容的集体行为。

寺庙管理者显然深谙新时代的文化普及。龙华寺的素面、青团等素斋食品因工艺独特、味道鲜美,长期以来在社交媒体上备受关注。

据澎湃新闻报道,龙华寺的素面被网友称为“全上海最好吃的面条”,其牛肝菌辣酱、玉佛寺春日限定青团等产品需要早起排队抢购。北京龙泉寺开发的贤二机器僧微信表情包上线初期即吸引34万粉丝,南京牛首山佛顶宫甚至推出AR导航系统,牛首山AR项目覆盖7个核心点位,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叠加数字内容,游客扫描文创冰箱贴可观看景区宣传视频,扫描佛顶宫建筑可触发虚拟飞天表演。

当数字技术渗入宗教场域,传统仪轨正在被解构为可传播、可互动、可消费的文化元素。

这种宗教IP+网红产品的组合,在抖音平台衍生出“佛门男团”现象,@释延高 、@释延钦 等武僧账号粉丝超百万,他们的抖音账号以“禅武双修”为主题,通过展示少林棍法、醉拳等传统武术,配合“师父解惑”的问答环节,吸引了350万粉丝。

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也正在改变寺庙的空间属性。

山西五台山通过禅农结合模式,将有机藜麦、沙棘等农产品与佛教文化结合,推出"五台山藜米""禅意素斋"等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980万元;莫高窟推出“数字供养人”计划,用户支付99元可获得虚拟壁画修复资格,参与度超百万人次。

线下“莫高和集”文创店设置壁画临摹、岩彩绘画等体验项目,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2.5小时,人均消费提升至380元——寺庙正从宗教场所转变为文化消费综合体。

在佛堂中修养,焦虑时代的集体疗愈

中国社会科学院2023年《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揭示,18-35岁群体中42.6%存在中度以上焦虑症状。

在脉脉平台近百万条职场话题中,“寺庙”词频较三年前增长387%。这种集体性焦虑催生了独特的代偿机制:苏州西园寺的撸猫解压区日均接待量超500人次,成都文殊院的抄经室需要提前两周预约,杭州径山寺的心理咨询热线由持证心理咨询师和法师共同值守。

在工作内卷、房价高企的背景下,寺庙成为年轻人的“精神急诊室”。上海交通大学刘悦笛教授指出,“新中式”文化现象本质是生活美学的复兴,年轻人通过寺庙咖啡、禅修营等形式,实现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更深层的文化觉醒在年轻群体中蔓延。汉服爱好者穿着马面裙跪拜时,既是在践行传统礼仪,也是在重构文化身份。艾媒咨询的调研显示,90.2%的受访者关注“年轻人热衷寺庙游”现象,将寺庙视为一种文化体验和心灵慰藉的场所,寺庙的建筑、仪式和文创产品都成为吸引他们的传统文化元素。

当故宫文创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敦煌研究院数字藏品供不应求时,寺庙的文化价值正在经历从封建残余到国潮IP的认知转变。

这种“宗教消费”并非简单的迷信行为,而是通过仪式感获得心理慰藉,年轻人正用现代方式重构传统信仰。

商业化的佛光,从香火钱到产业链

在当代社会,寺庙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传统宗教场所的价值边界。

据携程数据显示,2023年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其中95后和00后游客占比达50%。

这种现象不仅是年轻人寻求精神寄托的表现,更催生出年规模超千亿元的商业生态。从上海静安寺48亿元的借款传闻,到少林寺4.52亿元竞得郑州商业用地,寺庙经济的资本化运作已引发广泛争议。

释迦牟尼佛铜鎏金座像 图片源自网络

寺庙经济的商业化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灵隐寺2023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门票收入3.6亿元,其陈皮酱油单品年销5.6万瓶,收入超320万元。

少林寺通过海外文化中心拓展全球市场,在200多个国家开设武术、茶道课程,海外粉丝超6000万人。

少林寺海外武馆 图片源自网络

但过度商业化同样引发伦理危机。供奉和捐献成为大头,如上海静安寺,供奉延生禄位、往生牌位2000元/年,七七牌位50元/天,水陆法会内坛莲位5000元/次;陕西法门寺供奉牌位约1000元/年,初一、十五随堂法会则需2000元/年。

不仅如此,每个寺庙、道观还有不同神明的供养灯,比如“佛祖灯”“财神灯”“观音灯”“太岁灯”等,一般都是按年收费,价格从5000到数万元不等。

山东某寺庙因强制游客购买高价香被查处,河南出现260万元转让寺庙的广告,少林寺跨界地产更引发社会争议。

法律层面,《宗教事务条例》明确禁止商业资本介入宗教活动场所运营,但现实中仍有企业通过“募捐代理”、“承包经营”等方式变相牟利。

在商业变现与文化保护之间,部分寺庙探索出创新模式。

玉佛寺推出“觉群创业基金”坚持“以商养文”,累计资助219个创业项目,成功扶持早期饿了么等企业——饿了么在2009年获得觉群创业基金的10万元全额贴息贷款,这是该基金的第一届受益者。

图片源自网络

这种“公益属性+商业反哺”的模式,既维持了宗教场所的独立性,又实现了文化传承。政策层面,国家宗教事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禁止资本运作和承包经营。

地方政府也在探索监管创新,如乐清市推行电子香烛改造,通过扫码供奉替代传统香火,年减少碳排放超200吨。这些举措在满足信众需求的同时,有效遏制了过度商业化。

寺庙经济的繁荣本质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当年轻人在灵隐寺喝着慈杯咖啡讨论人生,在雍和宫排队请购香灰手串时,他们既是在寻求精神慰藉,也是在参与文化传承。

对于在功德箱投入硬币的年轻人而言,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一份心理安慰,更是在为文化认同支付信仰溢价。

这种现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商业逻辑与文化伦理的深度融合,更需要政策引导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力。

只有在保护宗教神圣性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才能让寺庙真正成为现代人的心灵栖息地。

你对寺庙经济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一起讨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pKlout克劳锐”(ID:TopKlout),作者:小羊,36氪经授权发布。

+1
7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打不过就拥抱

2025-05-06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