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研究:没有朋友的青春期,AI能替代朋友吗?

CyberMed·2025年03月31日 18:23
真正治愈人心的,永远是镜中映照出的那份被理解、被在乎的人性微光。

“你见过溺水的人抓住浮木的样子吗?”

这是我合上《三联生活周刊》那篇《没有朋友的青春期》时,冲口而出的第一句话。这些孩子在现实社交里扑腾得精疲力尽,转身扎进网络世界找安慰,可谁知道那是不是另一片流沙?

这样的青春期早已不是孤例,而是一个正在不断扩大的社会现象。我每天都会听到类似的案例——孩子们被学业压得弓起脊背,在人际交往的迷宫里撞得鼻青脸肿,最后把自己活成校园里的“透明标本”。他们用“解离式”存在对抗现实,可逐渐失去真实感的世界,正把太多人推向意义感的悬崖。那些低着头摆弄衣角的少年,那些被家长拽着胳膊推进诊室的孩子,他们不是病例编号,是我每天都要面对的、活生生的“社交缺氧者”。

“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北医六院的医生如是说。他们深知,近年来前来就诊的儿童和青少年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这个问题上,家长的焦虑、学校的无奈、校园环境的局限,让困境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闭环。很多孩子转向网络寻求支持,但互联网的信息铺天盖地,良莠不齐,他们为了获取一点点理解,往往不得不承受巨大的信息负荷,付出与回报难以成正比。

比起网络支持的杯水车薪,让人更猝不及防的是,AI已经到来。

我们在此前的文章(《心理学上的一个研究:班上“受欢迎”的孩子正在被“点赞”吞噬灵魂》)中提到,数字地位已经成为孩子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而AI有可能把这场身份焦虑游戏调成二倍速。它会成为孩子们的话疗师?还是批量生产新型孤独的流水线?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扒开了这篇2024年的研究。试图了解AI在青少年社交支持中的角色——它能做什么?擅长什么?又有哪些风险值得警惕?

研究标题很学术——The Role of AI in Peer Support for Young People: A Study of Preferences for Human- and AI-Generated Responses(《AI在青少年同伴支持中的角色:对人类与AI生成回应的偏好研究》),但有个细节让我眼眶发酸,研究者像绕过雷区般避开了10-18岁的孩子,宁可让样本年龄上移,也不愿惊扰正在经历青春风暴的少年。

太长不看

如果您不想看具体的原因,只想知道研究结论,可以只读这里。

针对不同的求助主题,AI vs Human Help 优势比较:

研究问题

这项研究模拟了青少年在线求助的典型场景,聚焦他们最常遇到的四类问题:人际关系困境、自杀相关的想法、自我表达困惑、身体健康问题。针对每个问题,研究者准备了四种不同来源的回应:朋友建议、成年导师开导、专业心理治疗师方案和AI自动回复。

通过线上实验,622名青年参与者以"盲测"形式(不告知回复来源)对16种问题与回应的组合进行评分(1-5分),并写下具体感受。

研究结论

1️⃣当代青少年的求助图鉴

当代年轻人早已习惯将网络作为情绪出口:97%的参与者有过在线求助或提供帮助的经历。近半数人偶尔在社交平台吐露心事。更有24%的年轻人形成依赖——相当于每4人中就有1人将评论区当作深夜树洞。在这片数字荒原中,不同角色的表现令人深思:

  • 成年导师意外登顶:当不考虑具体问题时,过来人的经验最受青睐。他们的建议以"理解而非说教"的姿态("让人感觉被理解而不是被教育"),在喜爱度、实用性和转发意愿上全面领先,甚至击败专业心理治疗师、和同龄人建议。
  • AI的隐秘优势:尽管总体得分第二,AI展现出两大杀手锏:一是安全牌专家,被认为"有问题"或"不合适"的概率最低;二是稳定情绪输出者,不像真人那样情绪波动大。
  • 同龄安慰陷入信任危机:年轻人自己的建议反而垫底:被认为最易踩雷。如同朋友敷衍的"多喝热水",看似亲切却难解困局。
  • 专业咨询的共情困境:持证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实用性低于AI,转发意愿也不及AI。标准话术常被吐槽"像预约门诊",暴露出专业性与温度感的失衡,反而让人感觉疏离。

2️⃣不同困境中的求助密码

  • 人际关系:AI化身情感军师

支持效果排行:AI> 成年导师> 治疗师> 同龄朋友

AI凭借"不站队、不评判"的特质,其建议在喜爱度与实用性上双双夺冠。参与者形容这些回复"真的在非常努力地帮助朋友,而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朋友",特别认可AI"像真正在乎你的朋友那样全力以赴"的沟通风格。

❷成年导师陷"正确废话"困局:虽然开场白充满理解("我明白你的感受"),但建议常停留在表面,被吐槽"兜着圈子不说重点"。

❸专业咨询遭遇温度危机:尽管能专业引导情绪表达,但标准话术让人感觉"急事需要预约排队"。有参与者无奈表示:"我现在就需要救命稻草,你却把帮助排期到下周"。

❹同龄安慰触发信任危机:年轻人的互相支持反而收到最多差评。参与者指出朋友的建议"太直接,毫无共情","这些话听起来既刺耳又粗鲁,完全没考虑求助者的情绪"。

沟通密码:年轻人用脚投票;要的不是教科书式正确,而是 “懂我且能打” 的解决方案。

  • 自我表达:AI化身心灵翻译官

支持效果排行:AI> 成年导师)> 治疗师> 同龄朋友

AI制胜点"像过来人分享心路历程,既有共鸣又给实操指南"

❷成年导师的"塑料同情":虽以"我懂你"开场,但语气“疏离”。成年导师表达了同情(“为他人感到难过”的情感)但缺乏“共情”(“与他人一同感受”的情感)。参与者评价“求助者并未真正被理解”,缺乏深度共鸣

❸专业咨询的温度悖论:心理咨询师的回复一眼就被认出来了,"这条回复明显带着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特质"。但"像在听理论课,缺少人性化触达"。

❹同龄安慰的"已读乱回":本该最懂彼此的朋友,回复却被指“缺乏足够的支持性,未能有效安抚求助者"。也无法真正共情到求助者,这并非因为他们无法共情,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投入足够的努力去表达共情:“缺乏真正的共情。感觉这位回复者并没有真正投入太多精力……”

沟通密码:要共鸣不要指导,要策略不要鸡汤。

  • 身体健康:AI化身24小时健康管家

支持效果排行:AI> 成人导师> 治疗师> 同龄朋友

AI制胜点:既不说教也不画饼。"既懂我难受又给解决方案,像随时待命的健康管家"。

❷成年导师的"正确废话":虽认可"需要休息",但被批"把放松当万能药"参与者指出:"这种安慰让我误以为自己没问题,反而耽误求助"。

❸专业建议的落地困境:治疗师坚持"继续咨询"的单一方案遭质疑:"明明没效果还要硬撑?"费用问题引发共鸣:"心理咨询太贵,这时候更需要亲友陪伴"。

沟通密码:当身体与心理问题交织时,年轻人渴望既具备医学严谨性、又融入生活智慧的解决方案。

  • 自杀危机:在生死边缘,只有人类对话能传递救命温度

支持效果排行:成人导师> 治疗师> 同龄朋友> AI

成年导师制胜点:他们因"真诚共鸣"获得最高评价,"像有人真的在乎你的处境,想陪你梳理乱麻"。即便建议稍显冗长,但那份"搏命相劝"的迫切感,成为绝望时刻的关键锚点。

❷同龄安慰陷入"机器人悖论":本该最懂彼此的朋友,建议却被参与者误认为AI生成。"这些话像自动回复,除了“挺住”给不出任何实质帮助"。

❸专业咨询遭遇信任崩塌:有参与者愤怒指出:"我还没说想自杀,你就给我贴标签?过早使用敏感词、过度聚焦风险评估的做法,让求助者感觉"像在接受审讯而非被拯救"。

AI的“客服式”甩锅:虽然会推荐专业医疗资源,但参与者痛批:"不能帮忙就算了,至少别说'你该去看心理医生'这种话!"。这种"合规但冰冷"的回应,暴露出算法在极端危机前的共情天花板。

生死关头的沟通密码:

✅共情先于方案:救命的关键在于先建立"我与你同在"的情感连接

专业≠有效:标准危机干预话术可能成为压垮求助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类特有的人性微光:算法再精密,也无法复刻那句带着颤抖的"求你别做傻事"。

  • 研究的背面:当AI身份曝光,共情话术是“良药”还是“毒奶”?

AI在三类求助场景中表现优异,但研究揭示了一个根本共识:技术无法替代人类情感连接。与其争论AI能否取代人类,我们更需聚焦其桥梁价值——作为情感支持网络的智能导航仪,AI也许更可以:

✅优化连接精度:通过语义分析匹配最合适的支持者(如经历相似困境的志愿者)

✅破除沟通屏障:为羞于表达者提供"共情话术库",降低求助门槛

✅构建安全空间:实时监测对话中的伤害性语言,守护脆弱时刻

在该研究设计中,参与者并不知道回答是来自AI还是人类。当人类知晓温暖回复来自算法时,人类究竟是被精密计算的共情策略触动,还是真正认可AI的情感智能?这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哲学拷问。

写在最后:人性永不退场

当深夜的屏幕亮起,年轻人向AI倾诉绝望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人类对连接的永恒渴望。AI或许能成为精密的情绪反射镜,但真正治愈人心的,永远是镜中映照出的那份被理解、被在乎的人性微光。让算法成为传递温暖的导管,而非替代温暖的源头——这或许是人机协作最智慧的姿态。未来的突破,不在于让AI更似人,而在令技术更懂如何守护人之为人的脆弱与尊严。

参考文献

Young, J., Jawara, L. M., Nguyen, D. N., Daly, B., Huh-Yoo, J., & Razi, A. (2024, May). The role of ai in peer support for young people: A study of preferences for human-and ai-generated respons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24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 1-1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CyberMed丨赛博医客 ”(ID:cybermed2050),作者:FloraWYH,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