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上市只差临门一脚:王兴兴和他的“上市大考”
从2016年的孤军奋战,到如今千人级别的团队规模,王兴兴九年磨一剑,实现了从技术追随者到行业引领者的华丽转身,终于在2025年11月15日完成了上市辅导。
王兴兴曾说:“在推动一些中规中矩的上市流程,某种意义上一直把公司上市当作去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就比如说面对中考、高考,我觉得这是企业迈向更成熟的管理,更成熟的运营,一个阶段性的事情,也是对我们过去9年多时间的一个交代,也是对股东的一个交代。”
来时步步艰辛,再看已是繁花似锦。这场历时短短132天的考试,宇树显然满分上岸,但它多年来的努力,我们还需逐帧学习、逐帧分析。
01 一身孤勇,从初创到领航
2013年,就读于上海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生王兴兴,受到波士顿动力BigDog机器人的启发,就此展开了他的具身智能生涯。
当时的他没有沿用当时行业主流的液压驱动方案,而是开创性地采用外转子无刷电机直驱技术路线,独立完成了全自由度四足机器人XDog的研发。
令人惊喜的是,这条技术路线有效简化了机械结构,降低了研发与制造成本,成为了宇树科技“低成本高性能”核心技术路线的基础。
时间辗转来到了2015年,王兴兴的XDog参与了上海地区的相关赛事,斩获了二等奖的同时,还拿到了8万元奖金,而这笔资金成为了王兴兴创业的 “第一桶金”,也坚定了他将技术产业化的想法。
随着行业关注度的逐步提升, XDog的测试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吸引了潜在买家与投资人的关注。
就此,王兴兴获得了200万元天使投资,为创业项目奠定了资金基础,宇树科技开始拉开帷幕。
2016年8月26日,王兴兴终于在杭州滨江区一间50平米的办公室,注册成立了“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
虽然初期团队仅有三四个人,但好在每个人攻克领域甚广,又很努力拼搏。
王兴兴同时担任CEO与CTO,全面负责公司战略与核心技术研发。
而“宇树”(Unitree)也别有深意——“宇宙之树,科技创新的根基”,明确了以技术为核心的发展定位。
此后数年,宇树科技逐步完成了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发展的跨越。
2018年,公司获得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种子基金、顺为资本等,商业模式正式得到了市场验证。
又三年,经纬创投、红杉中国等联合参与B轮融资,所获资金用于消费级产品Go1的量产工作。
直至今年年上半年,公司终于完成C轮融资,由腾讯、阿里、中移动、吉利等企业领投,投后估值达120亿元。
伴随业务扩张与资本注入,公司治理结构持续完善。
今年7月,宇树科技在辅导机构中信证券的帮助下启动了IPO辅导,明确了募集资金投向方案,也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聘任三名独立董事并设立四个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辅导备案报告显示,宇树科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王兴兴,他直接持有公司23.8216%股权,并通过上海宇翼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控制公司10.9414%股权,合计控制公司34.7630%股权。
就在近日,宇树科技历经短短132天的上市辅导顺利完成,既是对过去九年积累的认可,也是对股东与团队的阶段性交代。
九年时间里,王兴兴带领着宇树科技稳步推进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进程。
02 从0到1,人形机器人慢慢落地
尽管在2022年以后,宇树科技才开始涉猎人形机器人,但短短三年时间,宇树已然成为行业标杆。
王兴兴:"我们的目标是让机器人像手机一样普及,走进千家万户。"
记得去年春晚上表演扭秧歌的H1,那时的它常被网友调侃,宇树也因自家机器人的跳舞跑步火出圈。
当然,宇树也迎来许多人的质疑,只会跳舞有什么用?
对此,王兴兴反复提及,宇树要“先运动,再干活”。
就像人类从婴儿到成人也是先学会走和跑,机器人也必须先具备稳定、高效的运动能力,才能承担更复杂的任务。
宇树在伴随上市辅导的同时还有一件大事——宇树首款轮式机器人G1-D发布。
它不仅兼顾了价格优势,更有着很高的性能价值。
G1-D的设计十分巧妙,它是将轮式与升降相结合的移动升降,宇树在这里的创新让G1-D拥有了更大范围的作业空间,垂直作业空间可达两米,腰关节活动空间Z±155°、Y -2.5°~+135°,是不是很不错。
另外,作为宇树的首款轮式机器人,不含末端的整机自由度为19,每条手臂各有7自由度,腰部有2自由度,立柱有1自由度,底盘有2自由度。
机器人头部搭载高清双目相机,腕部也配套了高清相机,尤其是还能选配移动底盘,旗舰版的移动底盘速度为1.5m/s,原地360°旋转也没有任何问题,续航也直接拉满,6个小时,和我工作一天也就差俩小时,况且它不懂摸鱼,更不用中途吃饭。
从前的宇树更多专注于双腿的运动,这次G1-D的亮相倒是一反常态,虽然将人形机器人简单化了,但轮式底座极大地提高了机器人的稳定性,对步入物理场景也更加友好。
今年11月6日的时候,宇树还发布了全身遥操作平台,也就是说G1在人类遥操控制下,已经可以丝滑执行扔垃圾、擦桌子、扫地、刷碗、整理杂物等日常家务。
2025人工智能+大会上,王兴兴提出,“下一个十年,AI技术将赋予机器人真正“理解世界”的能力。”
看到这里,不禁感慨,人形机器人步入家庭当牛做马的日子或许已经指日可待了。
03 机器人首脑“大模型”,王兴兴如何布局?
王兴兴强调,智能体机器人当下和未来所面临的最关键挑战是机器人大模型,这也是限制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最大阻碍。
宇树的大模型研发自2023年便已开始,主要围绕UnifoLM(宇树机器人统一大模型) 系列展开,那时就已经将AI技术与机器人的硬件进行结合了。
今年作为宇树大模型技术爆发和生态化推进的关键一年,九月发布的UnifoLM大脑模型可深度理解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规律,还能作为交互式仿真引擎,根据机器人未来动作生成逼真的环境和反馈视频。
UnifoLM-WMA-0模型还融合了“世界模型+动作决策”的通用框架,专为通用机器人学习打造,适配多种机器人本体。
并且具备决策和仿真两种核心模式,既能预测交互信息辅助动作生成,又能模拟环境反馈,且在Z1机械臂和G1人形机器人上完成部署验证,可实现堆叠方块、装配相机等任务。
如此一来,机器人有了“大脑”,所能做的就不只是一遍遍复刻指令,而是迈出了自己多样性的关键一步,更是迈出了成“人”的关键一步。
另外,宇树在自主研发大模型的同时,也通过与头部科技企业合作,强化了机器人的模型应用能力。
一方面,其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了搭载腾讯钛螺丝集成智能平台的能力,借助腾讯提供的多模态感知模型、规划行动模型等基础模型服务,实现自主导航和指令执行。
另一方面,宇树还采用阿里千问模型,该模型的开源基础模型对灵巧手适配性出色,能很好满足宇树机器人灵巧手相关操作的需求,与自研的UnifoLM系列形成互补。
拒绝“闭门造车”,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姿态,宇树能走到今天,能成为具身智能界的引领者,在各方面的实力与格局可见一斑。
王兴兴还表示,“机器人大模型临界点最快1-2年、最慢3-5年到来。”
结语
从50平米办公室里的孤勇探索,到120亿估值下的行业领航;从XDog的雏形初现,到 G1-D的落地实用,再到UnifoLM大模型赋予机器人“理解世界”的可能,王兴兴用九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中国科创企业的成长史。
这场历时132天的上市辅导“大考”,看似是临门一脚的冲刺,实则是九千多个日夜里,对技术路线的坚守、对商业化的审慎、对生态开放的格局的印证。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更广阔舞台的起点。
王兴兴曾说,下一个十年是机器人迈向“生活伙伴”的十年。
如今具身智能渐渐走入生活,大模型的临界点日益临近,我们有理由期待,那个“让机器人像手机一样普及”的梦想,正在宇树的脚步中慢慢照进现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大模型工场”,作者:鱼丸,编辑:星奈,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