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啤酒爆发舆论大战,外资股东被指雪藏本土品牌?

Linker@36氪重庆·2024年08月05日 13:18
山城啤酒到底是濒临消亡,还是“健康增长”?

36氪重庆获悉,一场围绕重庆曾经的全国驰名商标——山城啤酒的舆论大战,如同重庆的夏天一样,正在火爆展开。

山城啤酒商标。图片来自网络

8月2日,重庆嘉威啤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嘉威”)通过官微发布了《关于拯救“山城”啤酒品牌的声明》,矛头直指外资股东嘉士伯。

声明指出“自2013年外资丹麦嘉士伯啤酒收购重啤股份以来,嘉士伯急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山城’啤酒品牌进行全面封杀和系统打击,造成‘山城’啤酒年产销量从100万吨下降至9.8万吨,仅占重啤股份啤酒总销量的3.3%;‘山城’啤酒品牌价值从曾经的60亿元,下降到现在包括‘山城’啤酒品牌在内的所有199个本地品牌商标的账面价值已不足1,600万元……山城啤酒品牌濒临消亡。”

8月3日,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啤股份”)在接受华龙网采访时称:重啤在全国的销量中,本土品牌占比超过七成,在重庆市场,“重庆”和“山城”两大本地品牌占比更是高达近八成。

那么,山城啤酒到底是濒临消亡,还是如重啤股份所言“健康增长”? 

外资入股重啤后,山城啤酒市场份额仅3.3%

重庆嘉威在《关于拯救“山城”啤酒品牌的声明》中表示:

1999年,为防止恶性竞争,共同做大做强“山城”啤酒品牌,重啤集团以“山城”啤酒商标使用权出资,联合钰鑫集团共同组建重庆嘉威啤酒有限公司(钰鑫集团占61%,重啤占33%,钰鑫工会占6%)。

由于重啤集团以“山城”啤酒商标使用权出资,重庆嘉威有权独立生产经营“山城”啤酒品牌,为了防止在同一“山城”啤酒品牌下的竞争,巩固和提升重啤股份在重庆市场的占有率并确保其利润来源,2009年重庆嘉威与重啤股份签订《包销协议》,重庆嘉威所产啤酒全部交由重啤股份包销,双方执行销售价格一致,销量实行同比例增减。

在重庆市国资委对重啤股份控股期间,《包销协议》得到严格执行,“山城”啤酒产销量由1999年的不足30万吨,猛增至2013年的100万吨, “山城”啤酒品牌的重庆市场占有率达95%以上,西南地区占有率也达65%以上。2004年、2005年连续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并被列为重庆“轻工业五朵金花”之首。据《重庆日报》报道,“山城”品牌2006年评估价值已达60亿元。

重庆日报相关报道截图

《关于拯救“山城”啤酒品牌的声明》中说,“但是自2013年外资品牌丹麦嘉士伯啤酒收购重啤股份以来,嘉士伯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山城’啤酒品牌进行了全面封杀和系统打击,造成‘山城’啤酒的年产销量从100万吨下降至9.8万吨,仅占重啤股份啤酒总销量的3.3%。‘山城’啤酒品牌价值从官方媒体报道的60亿元,下降到现在包括‘山城’啤酒品牌在内的所有199个本地品牌,商标的账面价值已不足1,600万元,导致山城啤酒的销量断崖式下跌,品牌价值严重缩水,使山城啤酒品牌濒临消亡。”

2011年至2019年山城啤酒销量及占比变化图表。数据根据重啤股份上市公司公告整理制作

 被雪藏、被消失背后的原因

重庆嘉威认为,山城啤酒市场份额骤减,根本原因在于“嘉士伯背信弃义,控制重啤股份扼杀‘山城’品牌。”

重庆国资委2011年对外出售重啤股份股权,虽然百威、华润等啤酒巨头企业都有强烈意向,但嘉士伯通过对重庆市政府作出“巩固和发展‘山城’品牌”的郑重承诺,才得以脱颖而出,获得了重庆市政府的支持,取得国资委对国有资产转让的批准。

在收购过程中,嘉士伯亦通过重啤股份向证监会及社会公众重申上述承诺,在重啤股份《2011年年度报告》宣称:“加强品牌建设,持续打造山城啤酒成为全国性知名品牌”。同时,为保护“山城”等上市公司自有品牌,嘉士伯在《要约收购报告书》中作出“避免及限制同业竞争”承诺,强调不在重啤股份销售区域、销售渠道,销售嘉士伯品牌啤酒。

基于上述承诺,嘉士伯才得以入主知名上市公司重啤股份,持股42.54%,成为第一大股东,并实现了如今在中国西南乃至全国市场的飞速发展。

重庆嘉威《关于拯救“山城”啤酒品牌的声明》中说,“嘉士伯在入股重啤股份目的达成后,随即背弃承诺,将重啤股份与我公司的包销协议及商标出资行为抛之脑后,立即着手调整战略、宣传推广、开展同业竞争扼杀‘山城’啤酒品牌。入股成功后,改变重啤股份原以“山城”啤酒为唯一强势品牌与发展重心的品牌战略,改为主推“乐堡”等嘉士伯品牌。”

2012年,嘉士伯入股的第一年,其《2012年年度报告》记载:“用强有力的国际品牌(嘉士伯和乐堡)和本土品牌来维持市场地位”。

2015年,重啤股份在《2015年年度报告》表示:“本地品牌方面,确认‘重庆’为未来发展方向,并进行升级”。

2016年起,重啤股份在《2016年年度报告》中表示将“推进产品高端化战略,着力打造中高档系列产品,对低档产品进行替换”。暗指“山城”啤酒为低档产品。

2024年3月29日,重啤股份总裁李志刚在业绩交流会上表示,彻底放弃“山城”啤酒品牌。

重庆嘉威表示,公司自成立以来累计向重啤股份支付2亿余元销售费用,用于营销推广“山城”啤酒品牌,但重啤股份从未开展或披露过任何“山城”啤酒的推广活动,在诉讼中仅能提供2份总金额20万元的包装设计合同,用于证明其对“山城”品牌所谓的“推广”行为。

《关于拯救“山城”啤酒品牌的声明》表示,“与之截然不同的是,重啤股份集中火力,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大力推广宣传嘉士伯旗下乐堡等品牌。根据重啤股份公告,其十余年间累计花费的推广费用超25亿元。”

重庆嘉威表示,当年,重啤集团以“山城”啤酒商标使用权出资,重庆嘉威获得山城啤酒商标的终身使用权,这也意味着,2028年包销协议届满,重庆嘉威就可以自产自销山城啤酒了。对于重啤股份和嘉士伯来说,它不单是合作伙伴,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这也许是山城啤酒被雪藏的深层原因。 

重啤股份回应:“山城啤酒健康发展”

8月3日,重啤股份回复华龙网采访时声称:重庆嘉威公众号的文章内容严重不实,重庆啤酒拥有“山城”品牌的所有权,重庆嘉威通过其与重啤股份的包销协议为重啤股份代工生产“山城”等品牌啤酒,仅是重啤股份的代加工厂之一。

以下均为重啤股份回复内容:

作为一家拥有“本土品牌+国际品牌”的啤酒公司,重啤股份在全国的销量中,本土品牌占比超过七成,在重庆市场,“重庆”和“山城”两大本地品牌占比更是高达近八成。

回顾公司60余年的发展历程,自1958年创立起,公司就同时运营着“重庆”和“山城”两大品牌。1959年,公司上市销售的第一瓶啤酒使用的就是“重庆”品牌。随着市场的变迁,公司推动两大品牌交替担任主力,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至2013年,“山城”品牌主要面向大众市场,销量占比更高;而“重庆”品牌则主要布局中高端市场,用于纯生等高端产品。

在过去10年中,重啤股份的业绩表现证明了本土品牌发展策略的正确性。2020年,重啤股份与嘉士伯完成重大资产重组,进一步扩大了销售网络,使得“重庆”品牌得以走向全国,市场反馈良好。同时,“山城”品牌也实现了健康增长,在行业整体下降5.6%的背景下,2023年的销量较2019年增长了16%。 

讲好中国故事,保护国货品牌

根据重啤股份《2023年年度报告》,2023年,重啤股份营收148.15亿元,卖了约300万千升的啤酒,“山城”啤酒及其他经济型啤酒合计年销量已降至9.84万吨,销售收入只有2.896亿元,销量在重啤股份占比3.3%,销售金额占比2%。 

山城啤酒销量占比仅为3.3%,数据来源为重啤股份2023年年报

通过数据清晰可见:山城啤酒被逐渐边缘化。重庆嘉威表示:作为“山城”啤酒商标的永久使用权人,重庆嘉威啤酒对“山城”啤酒的振兴发展、发扬光大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重庆嘉威向全社会公开呼吁,救“山城”啤酒于危难之际,以免“山城”啤酒重蹈天府可乐的覆辙。

在外企跨国并购的大潮中,许多当年国人耳熟能详的品牌如中华牙膏、活力28、乐百氏、小护士等,都被外企收购后打入"冷宫",这还不包括众多的地方名牌。

“山城”啤酒是重庆162个“驰名商标”中唯一的啤酒品牌。作为重庆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山城”品牌不仅仅是一个消费品牌,更是重庆文化的代言,是山城人民的情感寄托,是城市的宝贵财富。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庆,正奋力打造重庆辨识度的消费爆品。像山城啤酒这样代表了重庆辨识度的驰名商标,拥有被传承被振兴的强大价值,值得嘉士伯、也值得地方政府重视。

跨国并购在一定阶段的确能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国内企业发展的资金、技术瓶颈。但是,某些外资对民族品牌缺乏情感和文化认同,在自身品牌壮大后,丧失了话语权的中资品牌多半会被淘汰。近年来,随着国潮品牌的崛起,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好国货品牌,使寄托着国人情感的本土品牌做大做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话题。

+1
8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