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未来、开创未来
人类与未来息息相关,我们从历史的过去而来,也必将踏入未来的时空。如此一来,认知未来、与未来拥抱就是人类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样,由于人群组织与每个人时下的许多行为都要涉及未来,延伸到未来甚至可能在未来收获,未来就与今天的组织和个体密切相关。也正因如此,现实中的任何一个理性的人群组织、家庭或个人都会努力去认知与研究未来,试图把握未来可能带来的新机遇,开创未来发展的新空间。例如,组织设定的发展战略就是基于对未来环境、政策、产业、技术、资源、能力等方面的预见,制定未来发展方案。而组织成长的目标设定,实际上都是根据组织现今的状态与资源能力来推测未来可能达到的状况。此外,组织或个人的各种产业投资、合作创新、市场交易等都是在投资或运营未来,希望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回报。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如苹果公司的乔布斯、特斯拉公司的马斯克、华为公司的任正非等,他们的管理方式、战略选择以及竞争优势都建立在对未来深刻的认知和预见之上。因此,认知未来和开创未来对于任何人群组织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至关重要,因为当下的行为不仅影响未来,还延伸到未来。未来就在我们身边。
01 未来的本质
未来,本质上是一个尚未到达的状态,涵盖了社会、经济、科技、产业、文化,以及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状态。这个尚未到达的状态隐含着未来的时间点以及现在到那个时间点的跨度,这一时间跨度甚至可能是极长的。明天、明年,甚至一百年、一千年后都是人类的未来。以人类目前拥有的有限知识与科学技术,在浩渺的宇宙面前显得十分的浅薄,我们仍然对现在的宇宙万物认知有限,更难论及认知未来了。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在未来面前束手无策、无法认知未来呢?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一直在努力接受认知未来的挑战。我们希望通过实践和认知来了解自然规律,以便预见未来,做好准备,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不过坦率地说,人类是有限理性的,我们虽然可以想象遥远的未来,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空想。即使在当前科学技术条件下,准确判断近期未来有时也很困难,更不用说五十年、一百年之后了。但人类又是极具智慧的,人类明白未来并不是凭空而来,就像人类也不过是从过去几十万年时间中进化而来的。实际上,今天所发生的事情既孕育着明天,也孕育着未来。因此,我们可以首先压缩未来的时间跨度,例如5年、15年、30年,这样或许能够推测出近期未来的状态。其次,我们可以采取滚动认知的方式,即先了解今天,然后预见明天或明年的情况,等到了明年或其他未来时点,再来认知下一个阶段的情况。随着我们拥有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认知未来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我们认知未来的目的是希望了解未来可能的发展状态,进而了解可能的影响因素和规律。通过这样的认知,我们可以从必然王国逐步走向自由王国。
问题是今天孕育未来的过程如果时间较长,受到的影响因素就会很多,其中许多甚至是无法预料的。例如,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变化及其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就很难把握,我们甚至没有办法及时跟上它正在进行的快速进步。2023年11月1日,首届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在英国布莱切利庄园召开,大会汇聚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安全和伦理问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共同探讨和研究推动人工智能未来国际合作的重大问题。来自包括中国、美国、欧盟在内的28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布莱切利AI宣言》(Bletchley Declaration)。《宣言》呼吁和倡导以人为本,希望AI科研机构、企业等以负责任的方式,设计、开发和使用AI。《宣言》肯定了AI在改善人类福祉上的巨大潜力,也警告了在发展AI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带来的伤害,希望通过法规等方式避免相关风险。因此,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准确把握50年后的未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未来。而且,现在的变化越大,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就越大。如果我们要认知未来,首先要从我们现在可能发生的变化开始讨论,这是认知未来的一个出发点。
未来这样的一个尚未到达的状态,其实与人类和人群组织的现在与未来的努力密切相关。人类的努力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和影响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创新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首先,人类通过努力,可以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影响未来的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其次,人类通过努力,可以加深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认识,通过采取行动来减少自身行为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影响未来的环境绿色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人类通过努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动制度改革、倡导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等来改变未来的政治和社会格局,创造一个更加公平、自由和和谐的社会,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02 未来的特性
未来的发展与当下世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也与人类自身的努力密切相关,这是由未来所具有的特性决定的。人们要认知并开创未来,必须先了解未来的特性,从中把握未来的本质。那么,未来究竟有哪些特性呢?
1. 不确定性
未来作为一个尚未到达的状态,实际上是不确定的,因为影响未来状态的因素与变量非常多,且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和变量。它们的综合作用可能会导致未来的状态难以估计和预测。例如,全球政治不稳定、经济危机、社会变革、科技创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都可能导致未来的发展路径、未来的状态发生不可预测的改变。此外,人类的有限理性和决策行为的非一致性也会影响未来的不确定性。例如,制订政策、市场监管、市场竞争、个人选择等都可能对未来的趋势和结果产生影响。然而,这些影响往往难以准确预测。尽管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但其不确定程度是随着未来的时间跨度长短而变化的,近期的未来相对不确定性较低,而长期的未来则不确定性较高。因此,面对不远的将来,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分析和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变化,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不断调整和修正我们的决策和行动,以适应未来的变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2. 可能性
既然未来是不确定的,那就意味着未来状态存在各种可能性。关键在于,这些可能性的发生程度有多大。有人认为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例如,站在一万年前的视角来看,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展示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可能性。因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例如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未来的人类与人群组织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生活和工作方式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些人则认为,未来并非具有无限可能性。未来的发展会受到许多限制和约束,例如资源有限性、气候变化挑战、人口增长或减少的压力、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社会不平,等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未来状态产生限制和约束,带来挑战和风险。未来状态发生可能性的程度也取决于未来的时间跨度。近期未来的变化可能性较小,因为近期的未来与当前有较大的路径依赖性。举例来说,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必然会在未来几年影响经济、社会、生产、文化等多个方面,塑造未来智能化社会的可能性。
3. 路径依赖性
路径依赖是指一旦人类或人群组织做出某种选择或采取某种行为后,就会形成一种惯性,持续影响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很难轻易改变。这是因为现在与未来之间只有一瞬间的分隔,人类今天的行为是过去行为的延伸,而未来则是今天行为的延伸。即使是原创性的创新也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积累和技术基础之上的。在社会层面,路径依赖现象也非常普遍。例如,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通常需要克服许多既得利益和惯性思维,因此路径依赖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同样,在组织层面,现在的决策和行动也会影响未来的组织成长、成就和发展路径。例如,一旦选择了某个产业或进行了某项投资,就需要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和创新,以保持在该产业领域的竞争力或获得良好的回报。一旦组织在这个产业领域取得成就,就会影响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是组织成长的路径依赖。这种依赖性成了组织转型以适应未来的重要限制。也正是如此,组织转型与变革常常十分困难且充满风险。
4. 可预见性
既然未来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人类与人群组织就可以从现有的路径来预见未来的可能性,进而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尽管如此,由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存在,通过路径依赖性可以对未来做出一些推测和预测,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一定会按照人们所预期的方式发展。例如,突发事件、政策变化、人类行为等都可能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难以预测。
以人工智能为例,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引擎,类人脑革命即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可以说,人工智能既是引领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也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资源和动力。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是弱人工智能(top-down AI)发展路径,认为未来不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是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实际上并不具备真正的智能和自主意识。另一种是强人工智能(bottom-up AI) 路径,认为未来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它们是有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尽管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变化仍然难以确定,但人们至少已经预见到了未来的两种可能性,为此可以做出相应的安排和应对。MI·专栏
技术不确定性(technological uncertainty)
人们事先对技术创新活动会获得怎么样的成果的无知程度。包括技术成果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和商业不确定性。技术成果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technological )指事先不能确定技术创新是否能创造出达到预定技术功能和技术性能指标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市场不确定性(market uncertainty)指事先不能确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体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商业不确定性(commercial uncertainty ) 指事先不能确定技术创新成果———新产品或新服务是否能给创新者带来高于常规投资的收益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ID:BKfudan),作者:芮明杰,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