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输血”不止亿元,外资公募真的财大气粗么?

36氪的朋友们·2024年05月31日 09:21
钱也不少,人也不少

2018年夏天,电影《西虹市首富》上映,让世人首次体会到了“钱很多花不完”也是一种痛苦。

这种“力量”,内地基金业也看到了。

过去一两年内,外资公募机构连续向内地分支增资、注资,几乎已成一股风潮。

它们为何会频频向内地机构输入资金?

这些资金被用往何处?

这样的投入会改变资管行业的结构和生态么?

01 又有外资股东“出手”

5月28日,联博基金公告,经股东联博香港有限公司决定,联博基金的注册资本由原来的2亿元人民币增加至3亿元人民币。

工商资料显示,联博基金由联博香港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增加注册资本后,股东持股比例不变。

02 一年内两次增资

实际上,这已经是近一年时间里联博基金的第二次增资

2023年3月,联博基金获批设立。在核准设立的批复中,联博基金的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

但天眼查信息显示,2023年10月,联博基金注册资本增加至2亿元人民币,且股东持股比例未有改变。

以此计算,联博基金在获批设立后七个月内,完成了首次增资。又七个月后联博基金公告再度增资1个亿。这是每七个月就需要更多一个亿么?

03 连续“出手”缘由何在

按照业界惯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增资通常是两个目标。

其一、助力公司更好、更持续运营;

其二、助力公司拓展新业务牌照。

而根据联博基金此前提供的信息看,早在2020年11月12日,联博基金向证监会提交了设立的申请材料,当年12月,证监会正式受理了联博基金的设立申请。2023年3月,证监会核准设立联博基金。

考虑到其筹备时间长达3年,团队开销、办公场地、以及技术系统的搭建需要等等所费不赀,开业后即行首次增资,属常态操作。

不过,第二次增资的缘由可能需要观察更多信号后,方可判断。

04 连续增资者众

其实,联博基金远远算不上最能增资的外资公募。

事实上,几乎大部分独资公募都在近年不断增资。

天眼查信息显示,今年3月,路博迈基金将注册资本金由3亿元人民币增加至4.2亿元人民币。这是它历史上的第三次增资。

其中,2021年9月,路博迈基金申请设立获批,注册资本为1.5亿元人民币。

2022年12月,时隔十五个月,路博迈第一次增资,注册资本增加到2.06亿元。

2023年6月份,时隔六个月,路博迈第二次增资,注册资本增加到3亿元。

2024年3月,时隔九个月,注册资本再次增加1.2亿元,至4.2亿元。

平均下来,大概是每一个完整年度,平均增资近1亿元。

05 增资最猛是富达

增资活动更猛的是富达基金。

天眼查显示,今年2月,富达基金将注册资本金由1.3亿美元增加至1.6亿美元,增资3000万美元,这也是该公司成立以来第4次增资。

具体来说,2021年8月,核准设立富达基金的批复中,富达基金注册资本为3000万美元。

2022年1月,富达基金增资到6500万美金;

2022年8月,富达基金增资到1亿美元;

2023年7月,富达基金注册资本从1亿美元增至1.3亿美元。

而今年2月,富达基金注册资本增加到1.6亿美元。

如此算下来,富达基金从获准设立后,每1年,平均要增资4300多万美元,大约合人民币3亿元以上。

这样的资本补充水平,放眼内地基金业也是比较少见。

这个水平甚至超过了“全球第一公募机构”贝莱德下属的贝莱德基金。

同样是从获批设立算起,2020年8月,贝莱德获准设立时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此后经过3轮增资后,在2023年7月,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10亿元人民币。

按上述计算,贝莱德基金补充资本的节奏平均下来大约是每年2.3亿元。

当然,内资也在增资。但是从间隔时长和增资金额来看,到底少了些气势。

06 内资明显更节省

与外商独资机构相比,内资公募机构明显的要“节省”的多。

4月25日,弘毅远方基金公告,股东决定,公司股东弘毅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向公司增加出资人民币4000万元。增资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由人民币3.1亿元增加至人民币3.5亿元。

这家2017年12月获批的基金公司,最初注册资本1个亿,5次增资后,注册资本才达到3.5亿元。

以此计算,弘毅远方平均每年增资的幅度约为3800万元。大大小于海外同行。

再比如,2023年10月,易米基金公告,股东会决议,公司的注册资本由 1.3 亿元人民币增加至 1.5 亿元人民币,增资前后公司股东及股东出资比例均保持不变。

这家2021年成立的基金公司,如今也才1.5亿元注册资本。

这三年来,年均增资不过1000万元。

07 外资公募开销大

如果撇除展业方面的考虑,公募机构的经营水平显然也会影响公司补充资本金的节奏。

毕竟,“赚的到钱”的机构可能不太需要股东大手笔额外“掏钱。

但从目前看,多数外商独资公募还处于“净投入”阶段。

以存量规模和收入前景最看好的贝莱德基金为例,该公司截至2023年末,成立以来规模大致在40亿元~60亿元之间(见下图,来源:天天基金网)。

而按年末资产规模和类别估算,贝莱德基金一年的管理费收入大致在几千万元上下。

而富达基金开业以来基金规模大致在10~60亿元之间,其中,权益类资产的规模最高也不超过20亿元,按此估算全年并对照各基金费率,富达一年的公募产品管理费收入,大致在小几千万元。

考虑到独资公募的人力费用支出较多,部分公司的在册人数也不少,截至目前,贝莱德以后成立的独资公募机构应该都没有实现年度盈利。

这样的话,持续注入资本也是各家独资公募机构保持公司正常运营、以及把握发展机遇必须得财务手段。

但这种注资力度能够维持多久?

几年后,公司盈利情况会走向何方?

是个有趣的话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资本深潜号”(ID:capital2021),作者:佳尔,编辑:袁畅,36氪经授权发布。

+1
1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AI大模型面临安全风险,安全产业应对升级。

2024-05-3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