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年终盘点:今年IPO市场落下帷幕,融资3559亿,骤降4成

36氪的朋友们·2023年12月29日 18:24
融资规模大降

‍12月29日,随着达利凯普登陆深交所,A股2023年度IPO市场也落下帷幕。 

据IPO日报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今年一共有313家公司登陆A股市场,整个A股市场已经拥有5335家上市公司。 

回顾全年,IPO市场也发生了不少大事。 

今年4月,随着主板注册制首批10家公司正式挂牌上市,A股正式进入全面注册制时代。 

8月,证监会网站发布《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证监会从当前市场形势出发,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围绕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作出六项安排。其中一项就是,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受此安排影响,相比去年,A股今年的新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减少,且IPO融资规模自2018年起首次出现下滑。与此同时,不少IPO公司选择主动终止。 

融资规模大降

Choice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7日,A股市场有312家公司首发IPO,共募集资金3558.64亿元。相比2022年全年,首发上市的公司数量减少了113家,募资资金规模也相应减少了2309.64亿元,同比下降约4成。 

分交易所来看,2023年,上交所IPO公司103家,募资金额1936.49亿元;深交所IPO公司132家;募资金额1476.23亿元;北交所IPO公司77家,募资金额145.92亿元。其中,上交所科创板IPO公司67家,募资金额1438.84亿元;创业板IPO公司109家,募资金额1217.77亿元。 

可以看出,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是主力军。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自2018年起,IPO融资规模首次出现下滑,且IPO融资规模比2020年还低。

这或许是受到IPO收紧的影响。 

8月27日晚间,证监会网站发布《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 

关于IPO、再融资收紧方面,证监会从当前市场形势出发,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围绕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作出六项安排。其中一项就是,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正因如此,九月起,IPO融资数量和规模相比前几个月有大幅下滑。

具体来看,今年9月-12月,每月的首发融资公司数量分别为21家、11家、17家、20家。

而3月-8月,每月的首发融资公司数量均超过30家。去年9月-12月,每月的首发融资公司数量分别为50家、31家、33家、60家。 

此外,今年A股IPO融资同比下降4成,也与“巨无霸”IPO少于去年有关。

今年以来,IPO融资前三名分别为华虹公司、芯联集成、晶合集成,前三名IPO合计融资422.36亿元。而2022年,IPO融资前三名分别为中国移动、中国海油、影联医疗,3只“巨无霸”IPO合计融资达952.61亿元。 

IPO日报发现,虽然今年有两家巨无霸公司华电新能和先正达过会,但还未提交注册,上市时间还遥未可知。

6月15日,华电集团旗下华电新能成功过会,拟募集资金300亿元。市场人士分析,若华电新能上市成功,其将超过三峡能源(227亿元),成为A股新能源行业最大规模IPO。6月16日,“巨无霸”先正达IPO也闯关成功,拟募资650亿元。若先正达实现募资目标,将创下A股近13年最大IPO规模,仅次于2010年上市的农业银行(融资额685亿元)。 

过会率超90%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27日,A股市场共有318家企业接受IPO审核(二次上会以最终结果计算),其中292家企业成功过会,过会率达91.8%。此外,8家企业暂缓表决、7家企业取消审核、11家企业未通过。 

对比2022年,发审委、上市委共审核了585家公司的首发申请,有529家公司获通过,过会率为90.43%,有27家公司未通过审核,4家公司被暂缓表决,25家公司被取消审核。 

可以看出,2023年的IPO过会率略高于2022年,2020年-2023年的过会率均超过了85%。

细分上市板块来看,沪市主板的过会率最高,为94.74%; 科创板的过会率最低,仅有84.21%;深市主板、创业板、北交所的过会率较为接近,分别为91.89%、92.75%、91.82%。 

从上会数量来看,创业板的上会数量最多,有117家;深市主板的上会数量最少,为37家。科创版上会数量为38家。沪市主板和北交所的上会数量较为接近,分别为57家和69家。 

11家IPO审核未通过的企业分别是思必驰、特创电子、雨中情、裕鸢航空、汇富纳米、太美科技、卓海科技、天松医疗、龙辰科技、诺康达、鼎镁新材。其中2家科创板IPO公司、5家创业板IPO公司、1家深市主板IPO公司、2家北交所IPO公司、1家沪市主板IPO公司。 

在这11家公司中,有多家公司的被否原因是板块定位不符。 

例如裕鸢航空,公司主要从事航空零部件加工制造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军品业务的机体结构件产品。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4328.79万元、20100.21万元、22936.35万元。机体结构件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7.82%、65.89%、66.28%,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60.20%、59.87%、14.79%。我国航空零部件制造行业以主制造商内部配套企业为主,2021年公司在该市场的占有率为0.11%。 

对此,上市委对公司主营业务是否具有成长性,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产生质疑。 

此外,公司经营能力的可持续性也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如太美科技和思必驰就因此被否。 

思必驰是一家提供人机对话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专注于智能语音语言技术的底层研发、产品应用的设计开发与销售。 

思必驰业绩持续亏损, 2020年至2022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37亿元、3.07亿元、4.2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8亿元、-2.98亿元、-2.64亿元。2023年一季度,思必驰状态依旧,营业收入9419.74万元,净利润-6909.65万元。 

对此,上交所上市委要求思必驰结合行业竞争格局、龙头企业近三年经营情况,进一步说明公司预测未来四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的合理性和审慎性;结合公司报告期持续亏损、净资产大幅下降等情况,说明公司经营能力的可持续性。 

破发率下降

虽然今年上市的新股数量明显减少,但是新股上市破发的情况却不少见。

据IPO日报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1日至12月27日,A股今年共有310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有52只,破发率为16.77%; 若按12月27日收盘价计算,310只新股中已有99只跌破发行价,破发率达31.94%。 

2022年,共有428家公司上市,其中122家公司首日破发,破发率为28.50%。对比发现,今年的新股上市数量和破发率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 

今年首日破发新股中,科创板新股13只,北证新股17只,创业板新股20只,而主板新股仅有2只破发。 北交所的破发率最高,达到22.37%;沪深主板的破发率最低,为3.39%。 

整体来看,沪深主板的破发案例最少。但是今年已经有核准制下的主板上市公司首日破发,且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行,主板破发的情况也开始增加。 

3月29日,海通发展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发行价格为37.25元/股。上市首日,海通发展跌破发行价,当日收盘价为32.85元,跌幅11.81%。 

海通发展中一签的成本为37250元,上市首日破发,意味着打新中一签海通发展将亏损近4400元。 

而上一次主板上市公司首日破发,还是2012年10月11日上市的海欣食品。 

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注册制下,主板新股发行价格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决定,23倍发行市盈率隐性红线将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注册制下的破发风险远高于核准制,尤其是一些高发行价且高发行市盈率的新股。 

终止浪潮

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8月证监会发布收紧IPO的安排后,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终止IPO。

据IPO日报不完全统计,2023年1月1日至12月27日,A股IPO终止企业已达281家,包含审核不通过、主动撤回、审议过会后终止注册等。 

从板块来看,今年这281家IPO终止企业中,沪主板40家(4家为核准制)、深主板40家(6家为核准制)、创业板100家、科创板58家、北交所43家。 

可以看出,创业板终止企业最多,占比约36%,为IPO终止的重灾区。科创板2023年以来IPO终止数量仅次于创业板,终止企业占比20%。 

从终止类型来看,大多数企业是在问询阶段主动撤回申请,其余还有部分企业为审核不通过、或是审议过会后终止注册等。 

今年以来已有10家IPO企业过会后终止注册,分别是赛特斯、福特斯、优迅科技、好达电子、皓泽电子、笛东设计、晶导微、荣盛生物、和创科技、沃得农机。其中科创板和创业板IPO企业分别有4家、5家,另有北交所企业1家。 

从提交注册到终止注册的时间来看,多数企业在注册环节耗时一年以上。 其中,晶导微自2021年11月26日提交注册,2023年7月5日终止注册,中间相差586天,是9家企业中“注册期”最长的公司。 

纵观晶导微的IPO历程,2020年7月6日,公司申报创业板IPO获深交所受理,历经两轮问询后,公司于2021年9月1日通过了上市委会议,随后于当年11月26日提交注册,但在等待586天后终止注册。 

从其收到的注册阶段问询问题来看,部分公司终止注册的原因包括持续盈利能力、内控规范性、板块定位等多方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PO日报”(ID:ipowgw),作者:吴鸣洲,36氪经授权发布。

+1
4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提及的机构

合创资本
合创资本专注于ICT和医疗健康相关领域的早期风险投资。

下一篇

获wind入股,中信押注,累计完成8轮融资。

2023-12-29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