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视无碍,搭建听障人士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听障人士与听力正常的人应该如何交流?
答案并不是简单写下来。实际上,听障人士表达的书面语和汉语语序不同。比如,“开门”的手语表达是“门开”。再难一点,“医院便宜我去不” 意思是“我不去低档医院”。汉语靠听,手语靠看,这一细微的差距让大部分听障人士无法通过书写与常人交流,也很难通过阅读获取知识。
参加本次重庆市人力社保局“渝创渝新加速计划”的重庆予尔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予尔梦”)致力于跨越语言的隔阂,让知识的大门平等的敞开给所有人。
予尔梦副总经理李文韬
予尔梦研发的“手视无碍”是一款提供可视化数据专业内容和定制自助式讲解导览软件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医院、机场、社区等公共服务机构,通过手语、文字、图片、音视频、视觉特效等相结合,向听障人士传递知识、提供服务。
博物馆是“手视无碍”的主要应用场景。予尔梦副总经理李文韬表示,听障人士一旦在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正式学习的机会,博物馆可以承担终身学习的社会责任。美国曾有调查统计指出,美国人只有5%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剩下95%的教育将由博物馆来完成。
实际上,李文韬是予尔梦为数不多听力正常的人,包括创始人田野在内,予尔梦90%的人都是听障人士。
予尔梦成立于2017年,此前的田野在谭木匠做产品设计师,再早一些,他在聋人界的“清华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从产品设计师跨行科技公司CEO,田野边学边干。为了让项目更完美,甚至连手语讲解员的一根头发是否碍眼;一件衣服色彩是否喧宾夺主;一个手势动作是否能让更多的孩子看懂……都要反复打磨。
但是,“手视无碍”的推广并不尽如人意,为了能够保证开发资金不中断,田野和合作伙伴跑遍全国各地,接触各种融资渠道,最后靠着社会各界的帮助才度过了难关。
第一个购买服务的是大渡口博物馆,接着是三峡博物馆,这中间跨越了3年的时间。此后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加入了进来。截至目前,予尔梦已陆续为成渝双城9家博物馆提供服务。
李文韬表示,他们一直在等待政策的东风,让“手视无碍”能惠及更多的听障人士。今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发布,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当考虑残疾人、老年人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等。
田野还有一个更宏大的目标——建成国内一流无障碍化沟通的多元用户社区。为此,予尔梦推出了手语学习工具“柚手词典”,提供8千多个手语词汇、近百个句子的教学;邀请优秀的听障朋友举办“柚无声”沙龙活动,共同学习和交流;和重庆市聋哑学校的友好合作,让聋人学校聋生参与手语讲解。以上种种都会沉淀在“柚得”网站中,也是无障碍化沟通社区的雏形,累积受益人群已突破700万人次。
予尔梦有融资需求,希望在项目管理、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方面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