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清晰的“楚河汉界”,将浙江城乡收入差距划成两半|浙氪观察
收入多少,是一道玄学题,一道努力题,还是一道地理题?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支持鼓励浙江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是1.9,位列全国各省份的最低位。
一直被视作共同富裕典范的浙江,是否就不存在收入差异的问题?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浙江省内各地市的城乡收入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根据浙江省发展规划院多年来的研究,我省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一条“淳安-磐安-椒江”线。线的北侧,城乡收入倍差小,线的南侧城乡收入倍差大。
一条清晰的“楚河汉界”,将浙江城乡收入差距划分成两半。
不可忽视的城乡差距
如果与全国均值作对照,浙江的城乡收入差距自然是偏小的。2022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5,而在浙江,即使是差比最高的地区,也未超过2.1。
但如果与国际数据比照,浙江也就将将挤入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序列。按照国际标准,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比是1.5倍,发展中国家是2倍左右。
至于浙江省内部,则可以参照省发展规划院发布的城乡收入倍差图。这张图内,不仅标注了“淳安-磐安-椒江”线,还有一条区域差距“清凉峰-大渔”线。两者是包含关系,这和大家普遍印象中的“越穷的地方,收入差距越大”相吻合。
浙江省发展规划院发布的城乡收入倍差图
差距不大、收入水平也较高的北侧,收入差距普遍在1.5-1.7倍之间,甚至嘉兴、舟山地区,到达了1.5倍以内,妥妥的发达地区指标。
至于两线交叉的中间区域,主要为温州、台州、金华等地。这里交通发达、人口集中,且有横店、义乌、温州皮革厂等响当当的地区。为什么还存在较高的城乡收入差距?
从另一组来自浙江统计局的数据中或许可以一窥究竟。2022年,位列浙江省内第一名的杭州,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7万,农村常驻居民是4.5万;第三名的温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杭州下降了4千,到7.3万,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直接掉了7千,到3.5万。
另一边,城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远低于农村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来源:浙江统计局
至于“淳安-磐安-椒江”线以南,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均偏低,且差比更高。
南北差异大,结构趋于固化
造成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其实就是产业结构,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
浙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地区的农、林、牧、渔业分项产值中,农作物种植产值和渔业产值,分别占了48%和33%,且这个比例从2016年起就没有发生什么重大变化,甚至整个产值的增加,也主要集中在这两项。
来源:浙江统计局
耕地种植与海洋渔业是浙江农业收入的重中之重。“淳安-磐安-椒江”线以南,基本全是山地,且不靠海,当然无法在农业上与其他地区看齐。
更值得注意的危机是,这一结构比例正逐渐趋于固化。
按照省规划研究院的分析,当前我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更多来自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而不是农业农村内部的结构性改革。我省城乡收入倍差不断缩小,但城乡收入差距的绝对值将继续拉大,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结构比例出现固化趋势。
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确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并实施了一系列城乡分离的制度性安排,由此带来城乡分立发展和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攀升,二元结构转化却相对滞后。
一个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差距甚远。例如在浙江的任何一个城区,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连锁品牌随处可见,三甲医院也按需配套。但是在乡镇,尤其是淳安-磐安-椒江”线以南的乡镇,不仅文娱产业薄弱,基础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往往也收拢在镇中,且资源一般,无法与城区相比。
杭州
没有优势产业支持农村经济,农村年轻人群大多选择来到城市工作,资源进一步倾斜城市,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依靠优势,借力打力
如何打破循环?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创业”几乎是每个浙江人与生俱来的内置程序。几乎在浙江各个大小的乡镇都会以“xxx之乡”而闻名,沿海地区尤其盛行。
把视线转换到内陆,则是另一番风景。浙南山区的工业底子并不厚,又没有足够的土地建立厂房,眼下还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模式上探索。与其“复制”沿海乡镇发展工业、贸易,对于这些地区而言,倒不如走出自己的特色路径。
来源:unsplash
以丽水为例,《仙剑奇侠传》《古剑奇谭》《花千骨》《天龙八部》《绝代双骄》《轩辕剑》《大唐双龙传》等上百部古装剧都曾在缙云仙都取景拍摄。
当影视剧“带火”旅游目的地后,顺势开发成成熟的4A、5A景区,周边的农民就能依靠文旅产品、吃饭住宿等形式提高个体收入,这是乡村振兴的一种形式。
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吴飞飞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作为全省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唯一试点市,他们将立足“山”的优势,打好探秘山路、潮玩山地、旅居山水“三张牌”。
除了发展文旅产业外,衢州则走出了将非标农产品标准化的路子,提升产品价值。
常山胡柚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早些年,胡柚并未走出过衢州,甚至常山本地。一来,产品主要是鲜果,有运输存储的限制;二来,胡柚这一品类知名度并不算高,本地产量也不大。为提高农业生产价值,常山县以精深加工为着力点,打造胡柚全产业链。如今餐饮行业格外偏爱的“双柚汁”,就是以胡柚、香柚为原料加工制成。除了双柚汁外,衢州也在大力发与培育发展油茶、茶叶等优势产业。
从发展旅游业到农产品深加工,至少在自我发展这条路上,浙江各地已经拿出了自己的实践方法论。只是时间还短、试点面积还小,缩小城乡差距的效用还有待验证。
发现未来独角兽,项目BP发过来!
如果你的项目足够优秀,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报道,参加36氪浙江的“未来独角兽活动”,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至36氪浙江项目征集邮箱:zhejiang@36kr.com,我们会及时回复。
36氪浙江——让浙江创业者先看到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