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员工当廉价耗材的公司,千万别去
办公室里的耗材有哪些?签字笔、文件夹、打印纸、硒鼓墨盒……这些都是最常见的。然而在某些公司,打工人却被视为跟这些物件一样的“耗材”。
无法让上级满意?没关系。反正“耗材”很廉价,市面上也有大量替代品,直接换掉就好了。
01 打工人不是人,是完成绩效的工具?
西柚:被一个无良HR当成KPI工具人
之前在魔都投递了某电商公司的主播岗位,一直没有音信,结果隔了段时间回老家后,我接到了HR的电话。
经过两轮线上面试,HR说我很合适,希望进一步面谈。当时我已经离开上海了,再去上海面试非常麻烦,所以追问了一下后续的面试流程,结果当时HR给我的回复非常肯定,说通知现场面试意味着不再有什么“录取率”,去了就一定会给offer,只是走个流程而已。
我寻思那还犹豫啥,立刻买了机票去参加了面试。
结果到了那边,说好的“进一步面谈”变成了一个流程非常不正规的群面。每个人就面了10分钟不到,问的问题也都是之前问过我的,一起面试的甚至还有一个人是第一次面试。草草面试结束后,就让我们各自回家了。
回家后又等了三天,HR通知我不合适。我问她之前对我各方面都很满意,为什么去参加了一次没有任何有效信息的群面,就突然不合适了,她没有任何回应。
真是像吞了苍蝇一样恶心。这样的公司不去也罢了,只是心疼我的机票钱。
momo:打工人付出的时间,凭什么不值钱?
留学期间在国外实习过一段时间,再对比回国后的工作,更能感受到国内老板对打工人时间的不尊重。
之前入职国内某杂志社,面试时老板疯狂问我在国外的实习为什么算时薪?居家办公怎么看员工有没有工作?为什么不按照字数或文章发表数量来算工资?
当时我只觉得不可思议,写一篇文章又不是只有“写”这个步骤才需要时间。查阅资料、采访、编辑校正,这些铺垫工作怎么就不需要投入了呢?既然有投入,又为什么不能得到薪水呢?况且,只按照文章数量发工资,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吧。
正是因为对员工时间成本的不尊重,加班文化才根深蒂固。
比如下午3点多才安排下来,并且当天就需要完成的工作,加班确实正常。但既然需要加班完成,那就需要付加班费啊,为什么还要被反问“活儿没干完为什么还要领工资”这种愚蠢的问题呢?
02 荒诞的淘汰机制,人才沦为耗材?
小张:把管培生当韭菜,能割一茬算一茬
校招吃的最大的亏,就是盲目信任小公司的“管培生”项目。
去年以管培生的身份刚入职这家私企不到半年,公司就推出了一项新的淘汰机制。
这个机制规定,所有岗位的管培生都要进行强制排名,排名前30%的人要定期参加人评会,就是由一堆领导给我们打分;而排名末尾5%的人,将会退出管培生机制,按照社招定绩效。如果不能达到标准,还有降薪风险。
可当初签的合同里明明写了我的岗位是管培生,培训期24个月,期间薪资也是按照管培项目的标准来确定的。莫名其妙就变成普通社招,薪资也要打折扣,就非常无语。
本想着再熬一年拿到年终奖就离职,结果今年下半年又出现了更离谱的操作。上面偷偷让我们签署一份文件,也不说明是为了什么,就这样偷偷搞到了半数员工的签名。制度生效公布后,我们才发现这是一个相当于间接取消年终奖的绩效制度。
这下好了,年终奖无了,我也不用熬到年底再提辞职了。
俐姐:公司把基层员工当耗材,累死中层小主管
公司创始人是个学历不高的“土老板”,我刚加入公司的时候他人还算不错,再加上确实赶上了一阵子行业风口,不仅赚了些钱,也融到了两轮资。但公司规模起来一点后,他的毛病也暴露出来了——眼界不够开阔,不懂也不重视管理。
你能想象到融资止步B轮的这五年来,我的工资只涨了500块?
我留下来的原因一是情怀,二是公司确实离家很近,上下班比较方便。但最后留不住,除了越来越难跟老板沟通之外,更主要的是公司把员工当耗材,我这个小主管当得实在太累了。
每次新人招进来,我尽心尽力带一年半载,等他/她各方面能力提起来,终于能独当一小面了,就会因为工资涨不上去、奖金被克扣、KPI加量不加价之类的原因,辞职走人。于是我只能一茬一茬带新人,不断重复把新人收尾、背锅、擦屁股的工作。
公司能用情怀给我洗脑,但我实在没本事再给底下的员工洗脑。上头老板给的压力要顶住,下面员工的能力又总是跟不上,最后就只能是我顶着……
扛不住,我真的扛不住!
03 到期作废,职场人也有“保质期”?
小Wang:公司上市前扩招,上市失败后裁员
之前两年公司想上市,于是大肆招人,员工从6、700一下子涨到1200多人。结果上市没成功,前段时间又开始裁员了,一下子裁了好几百人。被裁的基本都是新招进来的,在司工龄短,赔偿成本低。
因为公司的钱在别处烧光了,最近开始在各个方面节省开支,我们剩下的这些人也很倒霉。
前不久刚通知说不发交通补贴了,每个月少了几百块。接着又限制加班餐费,要求提供当天点餐付款证明才能报销,并且每餐不能超过20块钱,报销也拖很久,现在都11月底了,才刚刚报完6月的餐费。
以及,最近HR还开始抓日常上班纪律,看一眼手机都被警告了,要是收到两次警告信就被开除。
更离谱的是以前厕所的纸从来没有用完过,保洁阿姨每次都会及时补,最近厕所却一直没纸,我们以为是保洁阿姨疏忽了。结果找到她一问才知道,是仓库里没纸了,她找行政提了好几次,公司一直不给补。
太离谱了,难道公司真的没钱到这个地步了吗?
再说了,假如上市成功,我们这些小职员未必沾到什么光。怎么上市不成功,我们还要跟着被裁员、被缩减福利呢!
路人甲:是高薪程序员,也是35岁就作废的耗材
跟其他岗位比,程序员的薪资确实算比较高的,无奈的是我们这一行更新换代也很快。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开发语言,delphi、pb、VF、VB,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了,大都转型到了java、.net、node.js、php、python。如果不能掌握新技术,就一定会被快速变幻的时代淘汰。
而且人才还是耗材并不是由程序员自身决定的。一个初创小公司可能会把一个简单懂点编程的程序员当作人才来对待,而在一个大公司,就算是做算法的程序员,在公司的制度里也仅仅是一个环节的耗材而已。
时代抛弃你时,不会跟你打一声招呼。对于资本家而言,你的作用也不是一直的,从人才到耗材的转换就是这么简单。哪怕你曾经996、007,已经被超高强度的工作熬光了头发,掏空了身体。没有价值了,仍然是随时可以抛弃。
把员工当耗材的公司,不会在人才培养上花心思。反正人很廉价,也只是达成目标的“流水线零件”而已,达不到要求统统淘汰。
把员工当耗材的公司,不会在意员工对不合理的目标倾注了多少心血。过程不值得关注,人哪有结果重要?这批不行再招一批。
把员工当耗材的公司,轻视老员工的经验和价值。人也需要计算折旧,年纪越大的员工越不值钱,不如年轻人有活力有冲劲。
……
如果你也遇到了把员工当廉价耗材的公司,别犹豫,快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猎聘”(ID:liepinwang),作者:痞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