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进入地狱级难度,就业思路也许真的要改
其实当代年轻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去干一份所谓“体面”的工作,也不是就一定要去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阶层跃升。说到底,生活的具体幸福是自己体会的,并不是靠着一些宏大叙事精神满足就能解决具体问题。我们都喜欢诗和远方,但生活中处处都是苟且,而这苟且大多数情况下用钱就能解决。
刚刚过去的周末,很多年轻人的感受就是,终于“卷完了”。
11月26日,2024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简称国考公共科目笔试)开考。本次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平均约77人竞争一岗位。
11月27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37个城市、87682个考场同时举行。此次共招录3.96万人,有261.3万考生考前进行了报名确认、225.2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参考率约为86.2%,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 57: 1,有23.4万名监考、巡考和考务工作人员提供服务保障。此前全国报名人数曾超过291万人,创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新高。
此前我们曾有文章写过,今年考研人数下降了三十多万,网络上有媒体称“减少的考研人全部加入了公考大军”,虽然这是一种极不严谨的说法,但其中确实有部分人放弃考研选择考公。在暂停发布全社会青年人失业率的当下,如此多涌入公考赛道的人让我们不得不产生联想:就业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01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代汪洙的《神童诗》中名句如是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管子·小匡》中写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古代读书人的地位高,主要在于有机会入仕,这种思维虽几经变革,仍然流传至今。譬如网络上流传着“山东不孝有三,无编为大”,编制所带来的稳定和体面在口罩时期被无限放大,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社会年轻人最为追捧的工作,没有之一。
然而考取编制的道路异常艰辛。近几年为了应对考试激增的人数,公考试题尤其行测部分变得“越来越抽象”,同时对应的筛选门槛也在无形中提高。例如为了备考选调生,必须进入有相关资格的院校,前期无形的教育投入成本不可细算;再如许多岗位限定在研究生以上,以目前考研的难度,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成本;前期教育投入完成后,才正式进入公考的备考阶段,以目前试题的难度,除非天选之子,否则又将是一场漫长的备考马拉松。以上各阶段的隐性成本,并非一般家庭所能负担,尤其在培养出大学生后殷切期望能尽快参与工作改善经济状况的家庭,公考无论从前期投入还是入职后的收益来看,都不是上佳之选。
然而考上编制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儿一样,根本无法取下来。与大学生的啃老、全职备考相比,找不到体面又赚钱的工作相比,蓝领工人们的收入却在节节升高。有过装修经验的读者应该了解,目前虽然整个楼市行情不景气,但装修行业的成本却一路飙升。例如好的泥瓦工,不仅需要工长提前半个月进行预约,而且每日的工资高可达上千元;如果需要自己请木工制作柜子,一个木工师傅的日薪也在700-900元,而且根据观察来看,木工师傅也不需要自己设计——业主只需要在小红书上找到喜欢的样式,木工师傅就可以根据现场的具体环境和尺寸复刻出同样的效果。因此也有学者高呼:“在中国,蓝领中产化是必然。”
这种现象并非只有中国独有,其实在西方国家蓝领工人因为稀缺性早就拿上了高薪,甚至也有一些润出国的人专门从事此类工作。例如之前曾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的“清华硕士生在德国当电工”新闻,打破了人们的信息茧房,至少让国人认识到了两点:一是德国电工收入绝对算中产;二是即便是清华硕士,也可以从事蓝领工作。虽然该新闻内容有炒作二次收割嫌疑,但至少其中有真实存在的信息——蓝领中产化。
02 传统与现实相互作用
虽然目前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加上家庭间经济水平所带来的巨大差异,已经对于那些经济情况较为普通的家庭形成了巨大冲击,甚至可以说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但是根植于心中的传统观念依然驱使着他们不断将孩子送上传统的道路——即时这条道路并不适合自己的孩子。
说到底,这种观念的内核并不是为了赢,而是害怕输。例如中国顶级鸡娃团队海淀家长,你以为她们是为了跑赢全国,击败各种二代,走上人生巅峰么?并不是!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其中关节,但是她们仍然义无反顾走上鸡娃道路的核心在于,她们不想过早地放弃,因为那代表着输。具体来说,如果小学初中阶段就放弃,中考直接分流到了职业教育中。即使蓝领已经逐渐有白领化的趋势,但也就意味着从此再也不能走上本硕博考公入仕那条道路,虽然另外一条路从一开始就未必能走的通,可是过早的放弃意味着将机会拱手让与他人,这才是最不能容忍的。如果往大说,就是社会阶层问题。过早放弃进入蓝领阶层意味着社会阶层定型,而参加另一条道路有可能实现阶层跃升,因为在改革开放前30年已经有无数人走过了这条路,因此一些家长也坚信自己的子女同样可以靠这条路实现跃升,或者起码保住现在的阶层。这种刻舟求剑的想法忽视了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自己全局谋划的能力,最终与经济大环境共同造就了今天的种种问题。
其实当代年轻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去干一份所谓“体面”的工作,也不是就一定要去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阶层跃升。说到底,生活的具体幸福是自己体会的,并不是靠着一些宏大叙事精神满足就能解决具体问题。我们都喜欢诗和远方,但生活中处处都是苟且,而这苟且大多数情况下用钱就能解决。
结 语
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无论人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还是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用在思想上给自己画地为牢。我们也坚信,随着蓝领中产化的深入发展,未来越来越多的相关新闻将会涌现出来,一个更加务实的时代即将来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来咖智库”(ID:laikazk),作者:金刀,编辑:G3007,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