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大减产,BBA“原形毕露”,中国汽车给“巨头们”上了一课
年初立下百万销量之誓的一汽丰田,如今却在年底冲量的关键期,宣布减产.
致经销商的邮件里写满了无奈。
我想丰田章男的内心应该是非常绝望的,因为日本汽车的衰弱是必然的。
日本人总是能赢第一次,但是输在第二次,像当年数字电视时代,中韩押宝液晶,日本却在死磕等离子。
如今新能源汽车兴起,日本两手空空,既无人才,也无资源,如之奈何?
然而,国产新能源汽车的野心绝不止于此。
01 不止丰田,它们都要“折戟”
2023年1-9月,—汽大众、上汽大众、广汽丰田、上汽通用、东风日产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最夸张的达到了“-26.6%”。
它们在全球市场的处境同样也是江河日下。
燃油车落后暂且不提,这些传统品牌造出来的电动车同样一言难尽。
本该承载无数期待的丰田bZ4X,是丰田电动化转型的第一步,结果全是失望,海外遭遇两次召回,国内历经二轮上市。
品控糟糕,线条毫无美感,内饰仿佛是上个世纪的,智能化更是无力吐槽,试问谁会拿20万买个“杂牌”电动车。
难怪网友吐槽它只剩下两个优点:一是车头有丰田标,二是车尾也有丰田标。
所谓的“一车传三代”,在很多人看来,也不过是技术老旧。
功能保守,坏的几率更小,就像诺基亚和iPhone相比,那肯定是诺基亚不容易坏。
更何况,当今用户的需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耐用了,我们追求颜值、内饰、智能化,这些是日系车能给的吗?
当然,连日系车也沦落至此,更不用说节节败退的韩系车和美系车了。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10月,韩系品牌在中国只卖出了6.8万辆,同比下降32.4%,市场份额已经萎缩到只剩下1.9%,创近十年最低水平。
再想想今年起亚高管说的那句“我们烧钱也能把中国车企烧死”的天真言论,颓势似乎早已注定。
02 大象急转身,BBA也要受波及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BBA稳居豪车一线阵营,但如今逐渐豪华的新能源汽车,也已经开始蚕食它们的地盘。
面对此情此景,BBA这三头“大象”,也在千方百计腾挪自己庞大的身躯。
宝马已经计划将纯电车作为主要增长动力,奔驰提出了“全面电动”的战略,奥迪则是BBA当中布局纯电平台最多的车企。
在国产化之后,新纯电车型的价格已经和蔚小理接近,比如新款奔驰C260L、宝马320Li等等。
而且BBA还在积极与华为、OPPO等国产手机厂商联合交互,像华为HMS for Car登陆梅赛德斯-奔驰S级轿车,这些举措都让它们的销量有了一定的上涨。
然而,越努力,代表越焦虑。
时光飞逝,豪华车的消费主力军不再是同一批人,年轻人对豪华品牌的执念没有那么深,BBA留给江湖的只剩下传说,甚至被人当作纯电的“杂牌”,只能靠疯狂降价博取关注。
反而逐渐豪华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受青睐,以2023年10月为例,理想汽车交付新车40422辆,同比增长302.1%,连续6个月斩获30万元以上SUV销冠,成为首家达成这一规模的新势力车企,速度惊人。
03 国产品牌的内卷
现如今国产新能源车不再单纯追求三大件,更在外观颜值、内在空间质感、智能驾驶体验等方面取得了进步,甩开了传统车企。
得益于国产品牌的内卷,作为消费主力军的80后、90后,他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消费风向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比如华为问界注重智能驾驶、小鹏何工总让人眼前一亮、比亚迪出色的电池技术,它们满足了消费主力军的新需求,而且提高了国产品牌的实力含金量,对于更注重汽车本身的新一代消费者而言,选一个名气远大于实力的日系车或BBA,还是选一个产品力强劲的国产新能源车,答案显而易见。
在电气化时代,三电的差距在如今的车企间并不明显,意味着车企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在性能以外的用车体验上,尤其是理想汽车这种本是互联网企业出身的,拥有更强的用户思维,更懂得如何拿捏用户的心。
正是因为跟上了产业转型,抓住了电气化时代的机遇,在竞争中不断提升实力,再加上对用户需求的敏感察觉,国产品牌才能一路狂飙,在各价位市场都能涌现出国人信任的好车。
04 写在最后
目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剧烈转型,中国新能源车做到了依靠国内市场反哺养活自己,战胜了日系车、韩系车,并且撼动了豪华车市场BBA的地位.
未来还将大步走向海外,一改过去“称重卖铁皮”的劣势,不再用低价取胜,而是真正用品质征服全球消费者,机会永远留给那些早有准备、实力过硬的车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馆长Zero”(ID:gh_8aa19f595010),作者:馆长Zero,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