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低价成为消费心智,双11是谁的春天?
双11刚开场,“反向消费”就冲上了热搜,3.8亿的阅读量正在说明,人们的消费决策已经走向了价格驱动。这种对极度性价比的追求,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消费心智。
(来源:微博)
“反向消费”的理性主义,从平台发布的双11战报也可见一斑。
天猫正式开售仅4小时,“天天低价”就带来了近800万订单,其中有16.8万名消费者购买了5件以上带有“全网低价”的活动商品。
到了京东,双11百亿补贴日开场不到4分钟,百亿补贴频道成交额就破亿了。一周时间,京东百亿补贴频道产生超120个万单爆款商品,汇集了产业带低价商品的9块9包邮频道中,商品数较6月提升近40倍。
再看以性价比作为优势的抖音和拼多多,抖音双11首周国货发力迅猛,护肤、彩妆榜单TOP1均由国货品牌登顶。拼多多百亿补贴用户规模突破了6.2亿。
我们分析了微博、小红书为主的社媒平台数据,关于“低价”的热度从双11开始便居高不下,其中热度峰值出现在各大平台进入双11正式开售阶段的10月31日。
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如今的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主动寻求低价购买方式的意愿也更加强烈。
“薅羊毛”屡见不鲜、1688涌进大批95后个人买家,就连豆瓣小组“抠门女性联合会”都有近64万个“抠抠星”。
人们不仅不爱花钱了,还对存钱上瘾,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为了存钱,年轻人开始假装怀孕、假装养娃,还有人假装和男高谈恋爱。
(来源:小红书@假装养娃存钱)
在增量空间正式见顶,谁都没法再吹谁的用户规模更大,存量空间也越来越卷的情况下,消费者还不爱买买买了,于是压力给到了平台方。
双十一的第15个年头,平台方纷纷站在了消费者这边,使出浑身解数,用低价吸引消费者。
首先是财大气粗的淘天集团,一出手就将今年的天猫双十一核心KPI定为“全网最低价”,还上线“买贵必赔”服务;
京东将双11口号定为“真便宜”,产品页面也有“买贵双倍赔”的标签;
抖音还提出如商家所卖产品最终价格高于全网最低价,将取消对该商家的资源支持。
百亿补贴也不再是拼多多的专利,京东于今年3月份上线百亿补贴频道,淘宝于4月将百亿补贴从聚划算频道升级面向淘宝全场域。三个平台的百亿补贴在本次双十一的表现斐然。
另一方面,平台还对会员制度进行了改革,在以低价心智抢到消费者后,再用会员提高消费者粘性。
比如京东将PLUS会员的运费券升级为无限免邮,还降低了自营配送费门槛;
淘天也将88VIP升级为3张卡:原先注重生活和娱乐体验的会员卡焕新为「生活卡」,并新增以用户消费购物需求为主的「购物卡」和「全能卡」,供消费者三选一;
抖音上线了“商城金卡”,19.9即可享受大额优惠券。
曾几何时,成立于2015年的拼多多因为“砍一刀”和超低价被嫌弃,但命运的齿轮转到2023年,拼多多Q2总营收同比增长了66%,在电商平台普遍的负增长颓势中超然而出,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的财富比去年多了1000亿。
质疑拼多多,理解拼多多,成为拼多多,“低价真香”似乎是消费的宿命。
但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矛盾只会转移,并不会消失。既是让利给消费者,那么就会有人来承担这份被“让出”的利益。
小家电品牌海氏就是一个例子。10月24日,海氏品牌方公开指责京东多次违反合同约定,直接或间接修改海氏产品销售价,同时也造成了海氏公司在与其他客户合作合同中的被动违约,即将产生巨额赔偿的风险,损害了公司权益,并送出了律师函。
京东一方的采销人员则在回应中将矛头对准了李佳琦直播间,指责其为一己私利损害品牌、消费者权益,其直播间设置的“全网最低价”首先扰乱了市场竞争。
之后李佳琦所在的公司美ONE也正面回应,称没有跟海氏签 “底价协议” ,也没有要求品牌二选一,商品定价在于品牌。
三方各执一词,连上热搜,最终也没有吵出结果来。不少网友一看,原来不是不能低价,只是有人在控价,京东反而收获了一波消费者对其的低价心智。
(来源:微博)
无人在意的角落里,是海氏在声明中提到的:调低价格出售的烤箱,每一台的损失,都由海氏品牌承担,而非平台补贴。
(来源:海氏微博)
平台和主播都要最低价,夹在中间的品牌方不知所措,最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这场价格战,品牌商家不仅要花钱买平台流量,要配合各种活动降价,还得时刻留意破价情况,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正如某玩具品牌运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的:“光前段时间就有400多个活动,给我们增加了很多工作量,需要时时刻刻盯着,如果本来就是特价产品,叠加券后就得亏钱,一不小心有些东西就被薅光了。”
极限低价当然能吸引来消费者,不然5.9的粉底液也不会还在爆单中,但却会造成品牌形象的破坏,也谈不上什么用户忠诚,消费者很难在高于这个价格的情况下复购。
应该明确的是,低价不应该是极致压缩利润的价格,而应是品质与性价比兼备、品牌与消费者共赢的良性结果。
无数品牌案例已经证明,高端化的进程难之又难,市场教育的成本更高,一旦成了消费者心中的“价格刺客”,品牌力将会彻底崩坏。
那么,在这场内卷洪流中,品牌/商家应该怎么做?
我们认为重点有两个:商品定价需谨慎;促销策略要规划。
定价不只是根据市场价格带判断,否则后期再打个“骨折价”只会影响品牌形象,关键在于找到消费者愿意为之付费的溢价属性。
以沐浴露行业举例,小规格是销量倍增的要素,通过分析成分发现,如今消费者更偏向养肤概念,青睐具有舒缓作用的成分。
同时,在香型上,消费者偏爱花果香,强调独家精致香氛的品牌溢价明显,就像2022年大火的小苍兰香型,从香水应用到了沐浴露、洗衣液,甚至拓展到奶茶,都深受消费者欢迎。
商品定价完成后,如何做好促销也是销售环节的重点,盲目降价并不可取,关键在于根据商品定价与销售表现灵活定位大促策略。
一般来说,现有的产品矩阵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高价弱势款、主力旗舰款、低价边缘款、大众基础款。每款产品都有各自的特点,也就对应不同的促销策略。
以主力旗舰款举例,既然是单价高利润大的产品,就应该主动参与平台促销,作为重点主推单品,能带来更高的销量,建立良好的品牌心智。
但同是价高利厚的高价弱势款,本来就在市场处于劣势地位,降价反而破坏品牌力,更适合与主力旗舰款或大众基础款搭配套装,实现销量增长。
而店铺促销策略也需谨慎规划,大促这场攻守战中,品牌需要时刻警惕高威胁对手的价格战,还可以通过促销价格吃掉对手的份额。
回顾这场低价战,似乎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当电商都是难做的生意,平台和品牌利润被挤占,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最终反噬到消费者。
唯有平台、品牌、消费者都认可低价并非万能钥匙,割肉贴钱也无法换来持续的高增长,双11的春天才能真正到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lywheel飞未”(ID:flywheeldigital),作者:飞未,36氪经授权发布。















